關於教養這個話題,梁文道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做了簡明的闡釋:
某一社交場合,眾人閒聊,誇獎其中一人活得像陶淵明一樣,這時有人疑惑:「誰是陶淵明啊?」
—— 這是第一層次的沒有教養。
於是有人哈哈大笑:「你連陶淵明是誰都不知道!」
—— 這是第二層次的沒有教養。
但如若喋喋不休,從陶淵明的生平談起,旁若無人的一口氣背出50首他的詩,繼而補充世界各國學者對陶淵明的研究成果,炫耀自己的知識。
—— 這是第三層次的沒有教養。
教養是什麼呢?
它是心中的分寸,是言行的適度;是對他人的尊重,是平等與包容。
不責人小過
宋朝的呂蒙正,不喜歡與人斤斤計較,他剛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帘子後面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
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大步走了過去。
其他參政為他憤憤不平,準備去查問是什麼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
散朝後,那些參政還感到不滿,後悔剛才沒有找出那個人。
呂蒙正對他們說:「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樣的話,耿耿於懷,多麼不好啊!因此千萬不要去查問此人姓甚名誰。其實,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呀?」
當時的人都佩服他氣量宏大。
1998年的一天中午,蘋果公司總裁賈伯斯和人力資源部部長蓋勒一起在公司用餐。
此時,蓋勒的手機突然響起,打來電話的,是已經辭職一年的研發天才尼萬斯。
他曾在蘋果公司任職達10年之久。當初他辭職時,蓋勒和賈伯斯曾百般挽留,他卻堅持離開。
尼萬斯以醉酒的語氣說:「我很後悔離開蘋果公司。一年來,我換了兩份工作,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我的很多創意都無法付諸實踐。現在,我感到很迷茫,想重返公司,可以嗎?」
「公司待你不薄,你卻那麼決然地離開。你是個叛徒,想回來,沒門!」蓋勒氣衝衝地掛斷電話,並把這件事告訴賈伯斯,還幸災樂禍地說:「這就是背叛公司的下場!」
不久後,蘋果公司打算開發一個新項目,但缺乏得力的研髮帶頭人而不得不將計劃一拖再拖。賈伯斯為此十分苦惱。
一天,他在整理文件時,發現了兩年前尼萬斯提交的一份科研報告,內容與擱置的這項科學研究密切相關,這讓賈伯斯靈機一動。「尼萬斯不正是公司急需的人才嗎?如果讓他重返公司,那麼擱淺的研究就可以啟動了。」
賈伯斯急忙把蓋勒叫到辦公室,興奮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
蓋勒一頭霧水,表示反對:「尼萬斯應該為他的『背叛』付出代價,既然離開了,就沒有資格再回來!」
賈伯斯勸解說:「每位員工都是公司的無價之寶,一旦被競爭對手挖走,損失將不可估量。他重返公司,不僅會讓團隊增加一位頂尖人才,還能削弱競爭對手的力量,何樂而不為呢?」蓋勒無言以對。
懷著感激之情再次入職的尼萬斯,比以前工作得更賣力了。
受到這件事的啟發,賈伯斯讓人力資源部門制定了「離崗留職」制度。
後來,又有許多老員工在離職後返回蘋果公司。
蘋果公司現任ceo庫克在接受採訪時說:「簡單地以道德的眼光去審視員工的跳槽行為,將跳槽者列入黑名單,對於員工和公司而言都沒什麼好處。而寬容他們,給他們返崗的機會,也就是給蘋果公司機會。」
不發人陰私
守口如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守口如瓶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年輕有為的富弼經範仲淹的推薦,宋仁宗任命他為河陽判官,因他政績突出,後來升為宰相。
他與王安石主張變法不合,就辭去宰相之職,回到故鄉隱居。他從不隨便表示自己的喜怒,辦事公正,主張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秘密不可出口,出口也就不成秘密。為別人遵守秘密,必將贏得他人的尊重。
曾經有一個人去某跨國企業應聘,來求職的人很多。面試一輪之後,進入筆試環節。
這些題對他來說都不難,他快速寫著,卻被最後一題難住了。題目是這樣的:「請寫下你之前所任職公司的秘密,越多越好。」
他看看周圍,發現其他的人都在奮筆疾書。他想了想,那著試捲走到考官面前說:「對不起,這道題我不能答,即使是我的前公司,我也有義務保守秘密。」
說完,他就離開了考場。
第二天,他收到這個企業的錄取通知書,老闆在通知書的末尾寫道:「有良好的職業操守,懂得保守秘密的人,正是我們需要的。」
可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終將贏得別人的尊重。無論何時,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不給人添麻煩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晚上,一個盲人打著燈籠趕路,路人見了很詫異,便問他:燈籠對你沒有任何用處,你為什麼要打著它呢?
盲人回答道:我在黑暗中趕路,別人有可能會看不見我,那我就容易被撞到,但是我提著燈籠時,就不怕啦!
雖然燈籠不能幫我照亮路,但可以讓別人看見我,這樣我就不會被撞到了。
盲人打著燈籠照亮了別人腳下的路,在為他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有一天,華盛頓總統問秘書:
「我不太明白,為什麼英國很多階層的男士都可以叫紳士?官員可以,律師可以,醫生可以,甚至無業的人也可以。那紳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於是秘書花了兩個多小時去調查了解,回來跟華盛頓先生匯報說:「給您查到了,紳士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
一個不隨意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必然是懂得體恤他人,克己守禮的有教養的人。
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麻煩別人。」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一個有教養的人,從來都不會隨意給別人添麻煩。
好的教養,讓人賞心悅目,如沐春風,一個人缺乏教養,則讓人心生厭惡。
良好的教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並非單純的禮貌,而是文化的積累,和習慣的養成。
教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