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養?(深度好文)

2020-12-13 小故事大哲理

關於教養這個話題,梁文道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做了簡明的闡釋:

某一社交場合,眾人閒聊,誇獎其中一人活得像陶淵明一樣,這時有人疑惑:「誰是陶淵明啊?」

—— 這是第一層次的沒有教養。

於是有人哈哈大笑:「你連陶淵明是誰都不知道!」

—— 這是第二層次的沒有教養。

但如若喋喋不休,從陶淵明的生平談起,旁若無人的一口氣背出50首他的詩,繼而補充世界各國學者對陶淵明的研究成果,炫耀自己的知識。

—— 這是第三層次的沒有教養。

教養是什麼呢?

它是心中的分寸,是言行的適度;是對他人的尊重,是平等與包容。

不責人小過

宋朝的呂蒙正,不喜歡與人斤斤計較,他剛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帘子後面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

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大步走了過去。

其他參政為他憤憤不平,準備去查問是什麼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

散朝後,那些參政還感到不滿,後悔剛才沒有找出那個人。

呂蒙正對他們說:「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樣的話,耿耿於懷,多麼不好啊!因此千萬不要去查問此人姓甚名誰。其實,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呀?」

當時的人都佩服他氣量宏大。

1998年的一天中午,蘋果公司總裁賈伯斯和人力資源部部長蓋勒一起在公司用餐。

此時,蓋勒的手機突然響起,打來電話的,是已經辭職一年的研發天才尼萬斯。

他曾在蘋果公司任職達10年之久。當初他辭職時,蓋勒和賈伯斯曾百般挽留,他卻堅持離開。

尼萬斯以醉酒的語氣說:「我很後悔離開蘋果公司。一年來,我換了兩份工作,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我的很多創意都無法付諸實踐。現在,我感到很迷茫,想重返公司,可以嗎?」

「公司待你不薄,你卻那麼決然地離開。你是個叛徒,想回來,沒門!」蓋勒氣衝衝地掛斷電話,並把這件事告訴賈伯斯,還幸災樂禍地說:「這就是背叛公司的下場!」

不久後,蘋果公司打算開發一個新項目,但缺乏得力的研髮帶頭人而不得不將計劃一拖再拖。賈伯斯為此十分苦惱。

一天,他在整理文件時,發現了兩年前尼萬斯提交的一份科研報告,內容與擱置的這項科學研究密切相關,這讓賈伯斯靈機一動。「尼萬斯不正是公司急需的人才嗎?如果讓他重返公司,那麼擱淺的研究就可以啟動了。」

賈伯斯急忙把蓋勒叫到辦公室,興奮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

蓋勒一頭霧水,表示反對:「尼萬斯應該為他的『背叛』付出代價,既然離開了,就沒有資格再回來!」

賈伯斯勸解說:「每位員工都是公司的無價之寶,一旦被競爭對手挖走,損失將不可估量。他重返公司,不僅會讓團隊增加一位頂尖人才,還能削弱競爭對手的力量,何樂而不為呢?」蓋勒無言以對。

懷著感激之情再次入職的尼萬斯,比以前工作得更賣力了。

受到這件事的啟發,賈伯斯讓人力資源部門制定了「離崗留職」制度。

後來,又有許多老員工在離職後返回蘋果公司。

蘋果公司現任ceo庫克在接受採訪時說:「簡單地以道德的眼光去審視員工的跳槽行為,將跳槽者列入黑名單,對於員工和公司而言都沒什麼好處。而寬容他們,給他們返崗的機會,也就是給蘋果公司機會。」

不發人陰私

守口如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守口如瓶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年輕有為的富弼經範仲淹的推薦,宋仁宗任命他為河陽判官,因他政績突出,後來升為宰相。

他與王安石主張變法不合,就辭去宰相之職,回到故鄉隱居。他從不隨便表示自己的喜怒,辦事公正,主張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秘密不可出口,出口也就不成秘密。為別人遵守秘密,必將贏得他人的尊重。

曾經有一個人去某跨國企業應聘,來求職的人很多。面試一輪之後,進入筆試環節。

這些題對他來說都不難,他快速寫著,卻被最後一題難住了。題目是這樣的:「請寫下你之前所任職公司的秘密,越多越好。」

他看看周圍,發現其他的人都在奮筆疾書。他想了想,那著試捲走到考官面前說:「對不起,這道題我不能答,即使是我的前公司,我也有義務保守秘密。」

說完,他就離開了考場。

第二天,他收到這個企業的錄取通知書,老闆在通知書的末尾寫道:「有良好的職業操守,懂得保守秘密的人,正是我們需要的。」

可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終將贏得別人的尊重。無論何時,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不給人添麻煩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晚上,一個盲人打著燈籠趕路,路人見了很詫異,便問他:燈籠對你沒有任何用處,你為什麼要打著它呢?

盲人回答道:我在黑暗中趕路,別人有可能會看不見我,那我就容易被撞到,但是我提著燈籠時,就不怕啦!

雖然燈籠不能幫我照亮路,但可以讓別人看見我,這樣我就不會被撞到了。

盲人打著燈籠照亮了別人腳下的路,在為他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有一天,華盛頓總統問秘書:

「我不太明白,為什麼英國很多階層的男士都可以叫紳士?官員可以,律師可以,醫生可以,甚至無業的人也可以。那紳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於是秘書花了兩個多小時去調查了解,回來跟華盛頓先生匯報說:「給您查到了,紳士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

一個不隨意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必然是懂得體恤他人,克己守禮的有教養的人。

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麻煩別人。」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一個有教養的人,從來都不會隨意給別人添麻煩。

好的教養,讓人賞心悅目,如沐春風,一個人缺乏教養,則讓人心生厭惡。

良好的教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並非單純的禮貌,而是文化的積累,和習慣的養成。

教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層次。

相關焦點

  • 教養(深度好文)
    有一年,他到西安參加業務培訓,與一位叫阮青的中年人分到一個房間。交談中,他得知阮青常年在單位寫材料,菸癮很大,每天抽一到兩包是常有的事。但他們倆住一屋時,阮青從來沒有抽過煙,他對南山說:「讓你吸二手菸不好,要是我一個人還行。」就這樣,當菸癮犯了,他就下樓,在院子裡抽上幾支。
  • 不佔便宜是教養,人情往來是修養!(深度好文)
    「窮則獨善其身」,所以,你人窮可以,但別佔人便宜,這是你獨善其身的教養。「達則兼濟天下」,人情通達禮尚往來,這是你為人處世的修養。有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又佩服那種可以把事情做得很漂亮的人。這不是圓滑,而是善良。他懂得求人問路,也懂得投桃報李。
  •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深度好文)
    所謂教養,就是言行得當,讓每個人都很舒服,如月之光華,明亮且柔和。和顏悅色待人,是人最大的教養。所以,在陌生人面前,和顏悅色,是最真實的教養,是懂禮。《論語》子夏問過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色難!意思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不擺臉色給父母看,就是孝。父母不是壞情緒的垃圾桶,關係近更不是肆意發脾氣的理由。
  • Uncover inner secret 看不見的教養(深度好文)
    1  很多年前,餘世維在《管理思維》課中講過一個案例,他說他有一個習慣,每次要離開酒店,他都會把床鋪整理一下,把攤在桌面上的東西整理好,儘量把房間恢復成進來時的樣子。這樣進來清掃的阿姨會對住過的客人刮目相看。
  •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教養的人反而受不到尊重?(深度好文)
    什麼叫教養?做事守時,排隊有序,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還有所謂的「舉止有教」,是一個人得體的表現。一個叫倉央嘉措的藏族詩人說過一段話,「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她說:「這個世界上,有教養的人,在沒有相同教養的社會裡,反而得不到尊重。一個橫蠻的人,反而可以建立威信,這真是黑白顛倒的怪現象。我的同胞們所謂沒有原則地跟人和平相處,在我看來,就是懦弱。」讀著三毛的文字,我也很生氣,什麼狗屁「吃虧是福」。一個有教養的人,絕不是一個沒有脾氣的人。
  • 教養(好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真正的高貴,不是出身,也不是擁有多少財富,而是教養。胡適說:「教養是一個人生命的層次,更是一個人靈魂的模樣。」
  • 深度好文 | 地鐵最暖偷拍照:你的教養,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因為大衛君相信,人一生中最大的「財富」源自於他的教養,而教養最直接的體現在於能夠處處為他人考慮,無時無刻不把尊重和體諒放在心中。這個擦拭地板的動作,不僅教會了兒子遇事不慌張,更讓他懂得了什麼是尊重。無獨有偶,高峰期擁擠的地鐵上,小男孩可能是站累了,央求姥姥要有座位坐。
  • 看不見的教養(深度好文章)
    研究生入學考試後等成績的那段時間,我在一家麥當勞參加見習經理培訓,培訓的第一課就是倒餐盤。餐盤上有餐盤紙,只要不是被打溼或者故意破壞的很嚴重,清理餐盤是很容易的。
  • 深度磨課|《論教養》同課異構
    (學生可能會回答教養就是尊重,會列舉什麼樣的行為是有教養,什麼行為是無教養,會說出自己遇到過的一些經歷……)無論學生怎麼答,老師都不用否認,因為他們的回答一定會在「教養」這個大範圍內。
  • 修養(深度好文)
    什麼是最大的修養呢?就是寬容。所謂嚴以律已,寬以待人,我們待人要寬厚、要包容,不管別人待你好與不好,都能包容,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養。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能對陌生人溫和有禮,能對身邊的人,寬容有度;不僅能在心情好的時候溫柔可親,更能在情緒不好的時候收斂脾氣,不以惡語傷人。
  • 我們奮鬥的意義是什麼(深度好文)
    我們奮鬥的意義是什麼(深度好文)每個人都有著奮鬥的目標,只是或大或小,或長期或短期。如果有人問大家:我們奮鬥的意義是什麼?圖片來源於網絡外在物質享受我們可以不在乎,但是當我們真正在乎的人,我們的父母,兄弟、愛人或者孩子,他們躺在病床上需要錢治病的時候,而且是有錢就真的可以治好的時候,我們卻因為拿不出這麼多錢
  • 什麼是教養?
    什麼是教養教養是一個人的天性,教養是一個人的素質。教養是為人的準則,教養是處世的規矩。有教養的人,不一定是達官貴胄,有教養的人,不一定是資本雄厚。教養,與金錢沒有必然關係,與身份沒有丁點聯繫。教養,是一個人後天的修煉,一個人堅定的信念!
  • 什麼是溝通(深度好文)
    小朋友答:「我會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現場觀眾哄堂大笑,林克萊特繼續看著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孩子熱淚奪眶而出。《非暴力溝通》中有句話: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普通的溝通者只聽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而真正厲害的溝通者會全身心的聆聽,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 什麼是真正的教養
    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教養,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裡、在自己親屬之間的表現,看他和親人們之間的關係究竟怎麼樣。——哈利喬夫 第一次接觸《談教養》,反思自己,收穫知識。我還是希望把孩子們引到有無「教養」上去。「這個男人心不在家裡」那人孩子張口就來,其他孩子依然「前仰後合」。 有些尷尬……拋出兩個問題,本來是想和孩子們討論一下什麼是真正的「教養」,什麼是「教養的缺陷」,可是被孩子們這麼「一整」,我覺得有些離題了,可是話返回來說,我覺得那個孩子回答的有些「道理」。
  • 和守規矩的人在一起(深度好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詩詞君來源:詩詞天地什麼是規矩?一些人之所以能夠一路順風順水,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聰明、勤奮,也在於他們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能夠把握分寸。周國平先生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人際交往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日後的成功程度!(千萬父母受益的好文)
    即便這樣,我覺得,就憑孩子的表現和媽媽的態度,他將來恐怕要絆倒在「教養」兩個字上。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聽過這樣一件事情。這種教養的養成,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是永恆而無限的。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日後的成功程度!
  • 細節,出賣了你的教養(夜讀)
    文|阿樂冬雨(富書專欄作者)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臉,就是外在的皮囊。而真正決定一個人形象的則是另一張臉:教養。」教養不是在人前裝出來的,也不是現學了禮儀課就能夠「端」著演出來的,它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自然流露。
  • 優勢教養:書好讀,兒難育
    毫無疑問,我會推薦《優勢教養》。為貝爾安親靜心讀書會擔任《優勢教養》一書的領讀,讓我再一次深度學習這本書。儘管以前讀過這本書好幾遍,也寫過讀書筆記,還做過讀書分享,自己以為對書很熟悉了,但是當我真正嘗試領讀,坐到桌前準備錄音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信手捏來。做領讀,我想還是要更多地尊重原書,不能太展開,不能有太多自己的解讀。
  • 教養和文化無關|有教養的人感知世界的美好
    「陳道明說: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些人很有文化但沒教養;有些人沒有多高的學歷卻很有教養。」——題記「言為心聲,行為心表。」教養,是植根於心底的善良,深藏於內心的溫柔。「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是汪曾祺小說《雞毛》的結尾,既是無奈,也是憤恨。
  • 教養 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值得家長收藏的好文
    體諒孩子的感受;用正面的語言表達憤怒和煩躁;有尊重的態度,有寬容,有不傳遞恐懼,我真的相信,這個孩子比另外一種教養方式所帶來的狀態好很多很多,孩子的心態、安全感、責任感、動機轉移都會非常好非常好。爸媽教養孩子時經常會說「為什麼」。我也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幾乎變成口頭禪了。各位爸爸媽媽也是嗎?你會在什麼狀況下說這句話呢?我常在下面的情境中,脫口說出「為什麼」。爸媽為什麼動不動就問孩子「為什麼」呢?我通常是因為心情煩躁。「為什麼做這種事?煩死了!」「為什麼?」「怎麼搞的?」這是詢問對方原因的疑問詞。如果你這樣被人質問,會怎麼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