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導稱,8月份起,除中層及以上領導外,華晨中華其餘員工將「放長假」,「輪流上班」的狀態或將持續到年底。
對於華晨中華的這一舉措並感到意外,實際上早在今年的7月份就有消息傳出。根據一份內部通知文件顯示,華晨中華從7月1日起就開始實施「輪流上班」制度,輪休在家的員工按照瀋陽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工資,而此次華晨中華再次擴大放假的範圍,可想而知華晨中華當前的處境有多麼危急,而最直接的影響便是華晨中華的員工,其不得不接受瀋陽最低工資標準,為1810元。值得一提的是,1810元還包括了五險一金,實際上到手工資僅千元左右。
其實,華晨中華走到如此地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兒了。
一步步走向消亡
據了解,華晨中國2019年淨利潤得以正比增長,合資公司華晨寶馬的業績和銷量增長成為這家車企的「救星」。數據顯示,2019年華晨寶馬淨利潤和銷量分別為76.26億元和54.59萬輛,分別同比增長22.1%和17.1%。如果剔除華晨寶馬的淨利潤,華晨中國2019年淨利潤虧損達到10.64億元。可以說,如果沒有華晨寶馬這家合資公司,華晨中國估計很難維持生存。
其實,自2003年華晨、寶馬聯姻開始,對於華晨汽車來說,寶馬就如同「救命稻草」般的存在。隨著寶馬3系、5系,還有寶馬X1的陸續國產,華晨寶馬不僅為華晨集團提供了巨大的銷量數字,更是華晨集團的利潤奶牛:2011年至2018年,華晨寶馬每年貢獻利潤額為17至55億元,在華晨集團淨利潤佔比從94.9%至119.6%不等。
這也能從它的發展中看出一些端倪。華晨汽車的銷量巔峰出現在2013年,全年銷量唯一一次超過了20萬輛。在經歷了2014至2015年的短暫波動之後,華晨汽車的銷量基本就處於逐年遞減的狀態,到了2019年年度銷量僅為4.82萬輛,較2018年的10.24萬輛同比下滑52.9%。至於華晨中國2020年的規劃,其在2020年業績報告中也隻字未提。
而據相關統計數據,2020年上半年,華晨中華僅僅賣了3186輛。這個慘澹的數字實在讓華晨中華難以支撐下去。
不僅如此,從4月14日至5月28日,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裡,華晨控股先後13次成為被執行人,涉及金額超過7000多萬。
除此之外,華晨汽車還深陷多起法律訴訟,光是2020年就有25起,主要涉及服務合同、借款合同、買賣合同、加工合同以及運輸合同等糾紛。
近期,華晨集團原總裁劉鵬程,副總裁邢如飛等人紛紛離任,劉鵬程和邢如飛作為華晨的「老人」經歷了華晨起起落落的日子,如今在華晨最困難的時期離開,背後的原因可想而知。
並且,隨著2022年的很快到來,華晨在華晨寶馬的股權將由現在的50%縮減為25%,華晨寶馬這臺造血機器也將大幅縮減給華晨的造血。
由於股權變更的發生,華晨寶馬在2022年後或將徹底淪為寶馬的「代工廠」。
從事兒沒做成到沒人做事兒
曾經的華晨汽車,是讓其他國內車企羨慕的老大哥。
上世紀末,華晨汽車通過上市融資、收購、引進新技術等一系列動作,開創中國企業海外融資第一案。
1998年,中華M1工廠的土建工程啟動,三年之後,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華」牌轎車下線,隨後華晨汽車與豐田汽車合作推出金杯輕客,一度佔領了國內商用車市場老大的地位;
2003年,與豪華品牌寶馬的成功聯姻,讓華晨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中的地位更上一層樓;
2007年,華晨汽車更是作為唯一的自主汽車品牌亮相日內瓦車展,大有讓其他車企望塵莫及的意思。
然而,當業界理所當然地認為,華晨汽車將成為中國自主品牌的領頭羊時,華晨汽車卻走起了下坡路。
之後的華晨汽車開始轉變思路,一直圍繞著寶馬,試圖通過市場上的讓步獲取技術。前董事長祁玉民曾表示,「寶馬的先進發動機技術真正輸入進華晨,使得華晨汽車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家用市場換來了技術的汽車企業,實現了36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市場換技術』的夙願。」
靠著這個邏輯,華晨汽車旗下產品確實有過高光時刻,也讓華晨汽車成為中國車企「市場換技術」發展邏輯下的典型代表。但因為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產品可靠性欠佳,華晨每款車型的高光時刻都是曇花一現。即便是在市場「爆發」的那幾年,華晨汽車新車型的發展軌跡也是高度一致,基本都是上市初期表現尚可,但一段時間之後,銷量就會暴跌。
隨著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華晨汽車缺失自主研發能力的弊病不斷被放大,在近幾年主流自主品牌不斷尋求突破的階段,華晨汽車卻越來越邊緣化。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1日,在任將近13年的董事長祁玉民突然提前退休,接任的是閻秉哲。據說這是東北特色的任命顯示閻秉哲仕途已走到盡頭,在東北,國企往往是升遷無望官員的極佳去處。
「閻秉哲仕途曾一度被看好,但後來在渾南工作時出了點事。」一位熟悉瀋陽政壇的當地資深媒體人士爆料。
華晨新任掌門人閻秉哲上任至今已有16個月,仍未在華晨做出過大動作。自上任以來,既沒聽到其個人對於未來企業戰略規劃的全新變革性思路和部署,也不曾知悉華晨內部在人事結構等層面有過怎樣的細緻調整和換防。
曾經風光,現在逐漸沉寂。過度依賴華晨寶馬,缺少謀求自我發展的動力,華晨中華終究會淪落成寶馬的「代工廠」,華晨中華已走向窮途末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