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到成都除了要吃麻辣火鍋,還應嘗一嘗"三大炮"。
"三大炮"為何物?
如果您是第一次聽說"三大炮",那您千萬別太驚奇,這兒的"大炮"與真的大炮無關,而是蜀中別有一番風味的、具有傳統特色的小吃。
製作"三大炮"的過程
"三大炮"是以糯米為主原料,再配以黃豆粉、芝麻製作而成的。做法是,先將糯米蒸熟,放到類似於石臼一樣的器具中,不斷地敲打,使糯米成為泥狀。然後,將糯米泥揉成一大塊糯米糰子放入盆中,再從糯米糰子上揪出三個小糯米糰兒,在放了黃豆粉和芝麻的盤子上一滾,這三個小糯米糰兒便沾滿了黃豆粉和芝麻,最後,再在上面澆兩勺紅糖糖漿,便可享用這份香甜可口、軟糯化渣的"三大炮"了。
讀到這兒,是不是發現這如雷貫耳的"三大炮"有點像餈粑呢?對了,此物就是在餈粑的基礎上,創新發明的。
是誰創製出"三大炮"的?
要談"三大炮",還得先從餈粑聊起。
餈粑是我國南方的一種小吃。四川人不僅喜歡做餈粑,也喜歡吃餈粑。當然,售賣餈粑在當地也是一種謀生方式。
軟糯可口的"三大炮"
在二十世紀初期,成都街頭有一個賣貨郎叫李洪興。最早,他是靠賣餈粑為生的,每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早出晚歸。
幾年後,他攢了一些錢,就在成都青羊宮對面開了一家小吃店,店中主要以經營餈粑、湯圓為主。雖然李洪興有一手好手藝,打的餈粑又糯又好吃,但店裡的生意卻一直比較蕭條。
李洪興餈粑店的隔壁是一個茶鋪,每天店裡的顧客是絡繹不絕。有一天,李洪興看著隔壁茶鋪如日中天的生意,不得不又一次對自己店內的狀況犯愁。
就在這時,他看到茶鋪中的茶倌正迎接幾個剛落座的客人,並將摞在手上的茶船往客人面前的茶桌上依次扔出。我們都知道,這茶船就是茶託,都是用金屬製成的,茶倌往桌子上扔的時候總會發出叮呤咣啷的響聲。茶船就位,茶倌又依次擺上茶碗,給茶客沏好蓋碗茶。
這個叮呤咣啷的過程,吸引了李洪興的注意力。他靈機一動,從隔壁借來一摞茶船,並找來一塊木板,將茶船兩個兩個疊起來,分成兩排放在木板上。然後他把捏好的餈粑糰子往木板上一扔,木板受到震動,使上面那一疊疊的金屬茶船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路過的顧客看到後,都覺得很有意思。很快,一傳十,十傳百,李洪興的生意就興隆了起來,而他的餈粑從此也不叫餈粑了,改名叫作"三大炮"。
軟糯的餈粑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三大炮"?
"三大炮"的攤位以及製作臺
李洪興的新創意出現後,他在製作"三大炮"時,會將三個糯米糰子連續扔到木板上,除了上面的茶船叮噹作響外,還會把木板敲得"砰、砰、砰"響三聲,猶如炮彈穿出炮筒時發出的聲音。從此,食客們便喜歡上了這軟糯可口的"三大炮"。
但是,如果你到成都親自看過製作過程、並品嘗過"三大炮"時,你會發現,如今製作"三大炮"用的並非木板,而是用換成了一面牛皮鼓,上面轉圈擺滿茶船,旁邊斜放著一個盛有黃豆粉和芝麻的篩子。究竟是李洪興在木板的基礎上更改為這種模式,還是他的後人在傳承的時候又做過改良呢?目前已經很難證實。
然而,在這小小的三顆餈粑糰子中,留給我們的不單是味蕾上的享受,視覺和聽覺上的振奮,還有一種手藝的傳承。此外,更令人值得深思的是,製作人捏出的三個糰子只需順手一扔,就能精準的打到牛皮鼓中央,發出節奏分明的響聲,並精準無誤地跳入對面的黃豆粉篩子中。
這一氣呵成的過程,何嘗不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匠人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