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已經不易,混亂的期刊規則卻在添堵

2021-02-20 Hanson臨床科研

「點擊↑↑↑,關注醫學生物領域學術發展」

本文關鍵:期刊;投稿;陷阱;Nature

實驗室的系列研究,用了同一方法學,咋論文也被認為是抄襲了呢?這些問題,就是我們後臺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如果你就是投稿作者,對於上述問題,你能回答出幾條?不同出版集團、不同期刊編輯部經常有不同的要求。這些規則是如此混亂,以至於Natureindex特發表文章吐槽,題目是Scientists struggle with confusing journal guidelines(科研工作者:掙扎在混亂的期刊發表規則裡)。原文作者 Dalmeet Singh Chawla是一名科學記者,獲得美國統計協會頒發的2020年「卓越的統計報告」獎。

(Credit: Samyukta Lakshmi/Bloomberg/Getty)全球調查發現,不明確的期刊發表規則尤其給第一語言非英語的科研工作者帶來了額外的負擔
一項針對100多個國家/地區的近7,000名研究人員進行的調查顯示:在全球範圍內,超過三分之二的科研工作者認為在撰寫手稿、回復同行評議時存在困難。報告指出,問題可能主要來自語言障礙。這項在線調查旨在發現非英語國家的科研工作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面臨的困難,以明確哪些地區需要更多的援助。

(Source: Author Perspectives on Academic Publishing: Global Survey Report 2018, Editage)

此項調查中,大多數受訪者以英語為第二語言,11%的受訪者第一語言為英語,45%的受訪者表示使用英語寫作時存在很大困難。該調查由Editage公司於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進行,調查結果在2018年10月9日發布。約70%的受訪者來自非西方國家,這些國家正在成為科學強國:包括中國,巴西,日本,印度和韓國。這些撰寫論文的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二認為,期刊的發表規則指南不明確、不完整,或兩者兼而有之;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文稿撰寫是在英語期刊發表論文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步。報告稱,出版業需要考慮如何消除或減少母語非英語作者的額外負擔。否則期刊可能會錯過有科學價值的研究,因為作者們可能會選擇投稿自己的地區語言期刊。受訪者還顯示出對出版道德的不同看法。10-25%的受訪者對以下幾點的理解存在困惑、甚至毫無意識:怎樣的行為構成剽竊,怎樣算具備共同作者資格,以及什麼是一稿多投(將同一項研究同時投稿給多家期刊)。大多數受訪者還不知道什麼是自我抄襲:在沒有標引用的情況下,重複使用他們自己之前發表的研究中的文字。該報告表明:「相當多的受訪者對出版道德規範的某些方面沒有紮實的理解,或者對與道德規範相關的標準指南和機構不熟悉。」來自印度孟買的Editage Insights期刊主編Clarinda Cerejo說,學者們在了解期刊出版流程方面存在知識差距;例如在某些國家,未加正式引用符號就複製某人的作品被視為一種榮譽,而不是剽竊。Cerejo說,一旦出版商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他們便可以尋求解決方案。Cerejo建議出版商可以允許其它出版公司查看自己的期刊發表規則,以確保發表規則清晰易懂;或者在其網站上設置AI客服,可以與有疑問的作者進行交流。Cerejo說,一位受訪者建議,高影響力期刊應設立一個專為首次在本刊投稿的作者們撰寫的專欄,以使他們的學術成果有更多的機會被期刊收錄。奧地利格拉茨知識中心的信息科學家託尼·羅斯·海勞(TonyRoss-Hellauer)認為,另一種解決方案是使用標準化的期刊發表規則,以使作者們更容易明白期刊的出版要求。羅斯·海勞(Ross-Hellauer)正在與同事合作,建立一個供科研工作者們訪問的期刊發表規則資料庫網站,幫助大家準確查詢期刊的出版規則,例如,某期刊是否允許作者們在網上發布早期版本的論文。Cerejo建議,研究機構,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的研究機構,應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關於出版流程的培訓。她說,這樣做是「真正為出版系統提供幫助,因為這樣為期刊注入了不同的觀點,並且消除了可能存在的固有偏見。」

參考文獻來源

https://www.natureindex.com/news-blog/scientists-struggle-with-confusing-journal-guidelines

執行編輯:David;責任編輯:Mark。本文參考資料來源於Nature雜誌,版權歸雜誌社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廣而告之

(MedEditing自己的資料庫帳號,安全可靠)

延 伸 閱 讀


如何高效撰寫SCI論文

你還在「不知情」地抄襲/剽竊論文嗎?

更多如何撰寫論文的專欄內容,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查看。

相關焦點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我們研究所有3種期刊,幾年前就在考慮將它們分成不同層次,分類發展滿足不同受眾需求。但報到上面不同意,不是編輯部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文杰說,有關部門對期刊的管理甚至細緻到每個編輯每年要有多少個小時的業務培訓,而且培訓內容都有嚴格規定。  「我感覺國內科技期刊的壓力近幾年越來越大。」
  • 女性科學家如此少,都是期刊惹的禍?
    考慮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Publish or perish(不發表即滅亡)」是一個無人敢忽視的遊戲規則,在知名期刊上發表學術成果是大多數科研工作者職位晉升、申請基金的「硬性要求」,所以,高水平期刊上女性作者比例偏低可能會直接導致STEM領域女性頂尖人才的匱乏。
  • 不裝ETC不讓年檢,添堵!
    給家長群添堵  近日,廣西玉林某小學家長群裡的一場罵戰引發輿論關注。因不滿部分家長在群內聊喝酒話題,一名家長大罵其他人「噁心」,是「陪酒女」,並炫耀自己是博士、師院副教授。成立家長群,本為家校之間溝通方便,交流喝酒確實不妥。但女博士公開罵人,則是另一種失態。
  • 怎樣拯救混亂的生物鐘?科學家找出潛在藥物
    該睡睡不著,該醒醒不來,混亂的生物鐘不僅令人疲憊,還可能會影響代謝、免疫等多個方面,容易引起抑鬱、肥胖或糖尿病等不良後果。大腦分泌的褪黑素是與晝夜節律密切相關的一種激素。正常情況下,隨著夜晚來臨,由於感知到環境的明暗變化和體內的生物節律,腦中的褪黑素分泌量會逐漸增加,激活下丘腦的褪黑素受體,使生理功能和行為與明暗變化同步,有助於我們入睡。
  • 若不想血管變硬,謹記「吃2果、喝2水、食2粥」,血管暢通不易堵
    若不想血管變硬,謹記「吃2果、喝2水、食2粥」,血管暢通不易堵【吃2果】蘋果。而且,還可以幫助稀釋血液,促進血管內部毒素的代謝,減輕血管的負擔,預防出現血管硬化的問題產生,幫助疏通血管,讓血管暢通不易堵。柚子。柚子的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而且常吃一些柚子,還可以起到減肥瘦身美容養顏的功效,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 期刊及英文人名的縮寫規則
    1 單個詞組成的刊名不得縮寫部分刊名由一個實詞組成,如Adsorption,Aerobiologia,Radiochemistry,Biomaterials,nature,science等均不得縮寫。如Physics,縮寫為Phys,以-try結尾的詞,縮寫時將-try連同前面若干字母略去。如chemistry縮寫為Chem,其中也包括其他形容詞的縮寫。7 刊名中常用詞和特殊單詞的縮寫期刊名中有些常用單詞可以縮寫為一個字母,如Journal縮寫為J,Quarterly縮寫為Q,Royal縮寫為R,New縮寫為N,South縮寫為S等。
  • 為了上期刊封面,科學家們也是拼了!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王國燕說,一般來說,期刊編輯會在本期雜誌內選出幾個最重要的工作,邀請相關的論文作者設計封面圖,再從中篩選出最滿意的封面圖。如今,科學家越來越重視這個宣傳機會。封面圖帶給期刊和論文作者的好處也是實實在在的。
  • 2020年期刊分區表Review期刊標記
    來源:CoS分區表團隊 來源: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分區表Review類型論文因其自身較強的知識自組織性,被引用的概率高於Article等類型的論文,使得Review期刊的整體引用情況好於其它類型期刊。從2016年開始,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對Review期刊和其它類型期刊分類評價:增加了其它類型期刊在期刊分區表中的權重,以此揭示更多優秀的原創類期刊。這是期刊評價的研究和應用的創新性舉措,評價結果廣受好評。
  • 《你總給自己添堵》:遠離PUA,隔絕負面情緒
    今天老蔣和大家分享大嶋信賴新書《你總給自己添堵》:這是一本幫助讀者合理控制情緒、保持自我的書。本書作者心理諮詢師大嶋信賴從個人情緒控制入手,帶你分析日常工作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卻總能讓人心裡添堵的小事。*事例篇 方法篇。精練語言 配套插圖,兩大模塊精細劃分,語言精練直擊重點,章節內容短小精悍,輕鬆了解、快速掌握。
  • 光明日報評論:別讓「頭等車廂」給公共運輸添堵
    然而,在現階段,推行「頭等車廂」並不現實,人為設置車廂的「準入門檻」只會給市民出行「添堵」。    當下,公共運輸工具內人擠人甚至「擠不上車」的現象大量存在。大城市地鐵運營管理最大的現實,是乘客出行需求和公共運輸運能之間的矛盾。在巨大的出行壓力面前,增加運能仍是公共運輸建設的首要任務。
  • 在準媽媽身邊,儘量別對她說這4句話,免得讓關心變成「添堵」
    尤其是當讓人們拉著她不停的問各種問題,並給出一些建議的時候,雖然感受到了關心可心裡也很「堵得慌」。 現在她每天已經不想下樓散步了,只想在家「一個人靜靜」,就怕出門被大家看到。 準媽媽的歡喜和憂愁 懷孕的過程雖然很辛苦卻是令人期待的,準媽媽會為自己的變化感到歡喜。
  • 問題接連不斷 ETC究竟是疏通還是添堵?
    只不過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導致初期在設備、模式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相信相關部門已經在解決問的的路上。因為歸根結底,ETC是為人民服務的,不給能大家添堵,更不會人為添堵,只有更多的車主對ETC有信心了,ETC才能讓通行變的更容易,更順心。
  • 「美莎克」或成今年「風王」,開學日早高峰不會堵上添堵!上海連續...
    今日看似之平常,得來卻實屬不易。希望同學們珍惜當下寶貴的學習機會,學以致用、報效祖國!談天9月1日開學日如約而至,颱風「美莎克」也於今天凌晨進入東海南部,並將於明天上午越過上海同緯度。從風雨影響的強度來看,今天的降水較弱,白天多雲到陰,有分散性短時陣雨,風力則將逐步增強。所以開學日的早高峰,「美莎克」還算識相,暫不會「堵上添堵」。
  • 計算機領域頂級科學家、學術會議、期刊影響力排名(附國內排名)
    近日,Guide2Research 發布了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論文期刊、學術會議和科學家等內容的學術影響力排名。其排名根據 Google Scholar Metrics 的 H5-Index 和期刊影響力因子確定,並且我們可以根據計算機子領域、出版物、國家和關鍵字等條目尋找我們希望了解的影響力排行。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2018年12月6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1月3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2.Science:我國科學家新力作!
  • 評論稱外媒借中俄軍演給雙方添堵 意在挑撥離間
    評論稱外媒借中俄軍演給雙方添堵 意在挑撥離間 對這次兩軍的友好交往,一些西方媒體卻抱有另外一種心態,總想借這次聯演給中俄雙方「添堵」,給中俄互信「打楔子」。近日有西方輿論妄評中俄公開表達互信、友誼的背後「隱藏著心照不宣的摩擦」,蠱惑俄方「對中國保持警惕」,還臆測、推斷俄羅斯「對中國的發展充滿不信任」。  這些明顯帶有傾向性的觀點,無非是挑撥離間。
  • 約上三五個朋友去旅遊,是散心還是添堵?
    疫情期間被困在家裡的你,是否已經憋悶的不行了,如今情況好轉路途暢通,是否有約上幾個朋友出去旅遊的念頭,去緩解這近半年時間在家的憋悶,緩解內心的焦慮,用一個積極向上的好心情來迎接自己的工作。但是我們大多聽說過,「旅遊可以考驗兩個人是否合得來」這樣的話,合得來是散心,合不來是添堵,這仿佛是一場未知的賭注。如果你愛他/她,就一起去旅行,這句話真的適合大部分的情侶嗎?為什麼集體旅遊會讓我們產生這麼多的煩惱呢?我們在邀請朋友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到,你們兩個人想去的地方是否一樣?
  • 美科學家證實閱讀障礙症是一種多感官混亂症
    東方網11月18日消息:澳大利亞當地時間11月17日(北京時間11月17日)消息,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閱讀障礙症是大腦綜合處理視覺和聽覺信息的結果,而不僅僅是閱讀上的困難,這是科學家首次證實閱讀障礙症是一種多感官混亂症。就在最近,在紐奧良召開的神經系統科學研討會上,美國偉基森林大學浸信醫學中心博士馬克-華萊士及其同事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新發現。
  • 【時評】添「堵」計程車司機終將被自己淘汰
    同是客運服務,一方是想方設法為學生解憂並優先保障其合法權益,展現出良好的服務意識和職業素養;另一方卻是百般阻撓,給學生添「堵」,暴露出法治意識和職業素養的嚴重缺失。  客運服務,重在服務取勝,而不是靠蠻橫「搶灘」。且不說面對的是一群在校學生。  服務好不好,乘客是會用腳「投票」的。
  • 什麼是更好的期刊影響因子(JIF)?
    期刊影響因子在國際上有多種不同的計算規則,每種規則均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