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五位讀書人薦書
草長鶯飛,正是最美讀書季。「五一」小長假,本報特別推出「五天五位讀書人薦書活動」,展現5位讀書界「大咖」的讀書風採,講述他們在閱讀中的深刻領悟,及在書籍浸潤下的別樣生活。希望由他們精心推薦的書籍,能陪伴大家度過一個書香濃鬱的「五一」。
此次推出的五位讀書人,愛書,痴於書;敬書,益於書,是「讀書界」的「明星」。靜偉,《生活報》周刊部主任,首席評論員。長期在《生活報》開設「靜觀萬象」專欄,在數屆世界盃、奧運會、大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期間開設評論專欄,擅長時評、文體評論、詩歌等創作,其評論作品多次獲黑龍江省新聞獎等獎項。林超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評論》雜誌主編,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出版著作《汪曾祺論》等10種。金鋼,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致力於東北地域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相關研究。2013年入選龍江文化名家暨六個一批青年人才,現為我省領軍人才梯隊「黑龍江流域文明」後備帶頭人。孫劍波,《生活報》常務副總編。多次在省內外各大期刊雜誌發表雜文、散文,在《生活報》推出的「挑燈看劍」專欄文章受到讀者歡迎。倪海權,古代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省國學學會會員,主要研究古典詩詞與傳統文化,出版《陸遊文研究》《唐詩三百首譯註》《浮生六記》等多部著作,是河北衛視大型文化類季播節目「中華好詩詞」第四季唯一多期擂主、年度總決賽季軍。
靜偉:
閱讀讓我們領悟到人間值得
靜偉,70後。現任《生活報》周刊部主任,首席評論員。
靜偉從小就是書蟲。他告訴記者:「聽爸媽說,打我還不認字的時候,就喜歡翻看那些有圖畫的書,而且從不撕書。」有一次,小靜偉鬧著要看猴子的書,爸爸在書店沒有買到,就給在北京的老姑打電話,寄來了一本有孫悟空的畫冊。小時候靜偉最愛去的地方就是書店,最不願意去的地方是理髮店,所以每次理髮,爸爸都答應帶他去書店,他才肯去。
靜偉的青少年時期正逢全民讀書熱潮的80年代,那時候娛樂方式不像如今這麼多樣,對靜偉來說,從駁雜的書攤上選書看就是頂級的娛樂方式了。書攤上既有金庸、古龍、瓊瑤這樣的通俗文學;也有王朔、張賢亮、賈平凹等各種文風的小說;有尼採、叔本華、「五角叢書」等哲學和社科的書;還有席慕蓉、汪國真等詩人的詩集。靜偉坦言自己讀書「生冷不忌」、「雅俗不避」的習慣,也許就是受那時書攤文化的影響。當時靜偉尤其痴迷看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甚至考試的前一天,還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偷看。靜偉說,沒想到的是,若干年後,當他撰寫體育評論的時候,居然能夠大量用到這方面的逸聞典故。靜偉總結說:「每讀一本書,都是在無心插柳,你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它就會給你一片綠蔭,甚至一樹花果。」
靜偉說,四大名著中,最偏愛《紅樓夢》,尤其是前八十回,來來回回不知讀了多少遍。靜偉覺得比起其他三部名著,《紅樓夢》少的是戾氣與仇恨,多的是慈悲與柔軟。少年時,喜歡它的「富貴氣」,愛它的繁華與天真,人到中年,卻漸漸喜歡上了它的蒼涼與慈悲。 他總結說,多讀像《紅樓夢》這樣的書,能夠讓我們寬容地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書中的那一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是靜偉喜歡的讀書態度。對此靜偉一向的看法是:若無知行合一,讀書再多何用?按照朱熹的闡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我們不能把書當成整個社會,而是要把整個社會當成一本書。否則的話,讀再多的書、聽再多的道理,也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閱讀即天堂,因為它能讓我們真正領悟到:人間值得。
把知識化為見識和認知 你才不會焦慮
靜偉
推薦羅振宇的書還是需要一些勇氣的,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落入某些人的鄙視鏈中。很多人鄙視羅振宇,一是說他「販賣知識」,而且還是二手知識;二是說他「販賣焦慮」,但在我看來,這些都並不成立。
「販賣知識」有什麼不好,孔子收學生還得讓人家拎「十條臘肉」呢。而且二手知識怎麼了?誰敢說自己接收的知識都是原裝的?畢竟人群中真正有能力和精力通讀《資本論》或者《相對論》的少之又少。就是有人拿來指責別人的那句:「未經思考的知識不是知識」,說話人敢說自己不是從某個公眾號文章裡看到,而是在愛因斯坦原文原著裡看到的嗎?
知識就是知識,不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而已,我們獲取知識,或是覺得對自己有用,或是純粹覺得有趣,管什麼二手三手?尤其是對於一些平時不怎麼讀書的人來說,聽聽還算有些知識和見識的人,談談對於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也未嘗不是一個增廣見聞的途徑,開卷有益,兼聽則明,如果有一兩條能夠入耳入心,對你的生活和事業有所啟迪,也就算「得到」了。
我推薦羅振宇的這本書雖然叫《我懂你的知識焦慮》,但這本書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卻是該如何「一邊品嘗知識的果實,一邊避免知識帶來的傲慢。」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還有一個原因是這本書中恰好談到了細菌和病毒:「在病毒這個奇妙的未知世界面前,人類還渺小得很」,並預言人類如果滅亡可能不是因為核戰爭,不是因為小行星而是因為某種病毒。進而得出了三個啟示,我這裡只談第一個啟示,就是「千萬不要小看小物種的崛起」,它帶來的不僅是破壞,而是生態大結構重整的機會。我們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也千萬不能小看了它。
書中說,我們唯一的生存策略,是相信專家。可能很多人憑本能和印象就不認可,但我卻覺得不無道理,不過如果把羅振宇說的「相信專家」,換成「相信專業」可能會更好一些。像這次疫情中,民眾對於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專家的信任,不也正是基於他們深厚紮實的專業功底和專業精神嗎?而我也堅信,最後能帶我們戰勝疫情、走出疫情的,一定是這些專業人士的科學技術和常識,以及我們對待疫情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最後我還想說,在讀《我懂你的知識焦慮》同時,最好先了解一下這兩句話,或許會更有所裨益。一個是一位著名學者說的:「人的知識是用來思考的,但是,當知識代替了思考時,知識也可能成為思考的障礙。」還有一句是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的:「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就是真正的知識。」我們熱愛知識,但並不執著於知識,而是學會如何把知識化為自己的見識和認知,這才是知行合一。這樣的你,才不會焦慮。
《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該書是羅振宇在知識類脫口秀《羅輯思維》中全新洞見的集中表達。 羅振宇首度全面分享:在知識焦慮的時代,如何成為一個高手。切換思維,升級認知,參與未來。
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越來越自由,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稟賦和優勢發揮出來。這個時代,唯一限制我們的是什麼?是認知。認知差距的本質就是我們能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完成思維方式的切換。這個時代已經快到不允許我們有任何思維定式,最大的定式就是沒有定式。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關注事實,升級認知。世界上的事實遠比我們看到的複雜,我們只有帶著這種思維方式,儘可能地去認知更多的事實,才有可能成為一個高手,成為時代的跨越者。
群力戰「疫」:向「重症」發起總攻
速看!「龍江健康碼」申請全流程
我們的城,終將和春天一起明媚 【來源:黑龍江日報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