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玩手機的父母,容易養出煩躁、冷漠、叛逆的孩子,是有依據的

2020-11-27 爆炸母嬰課堂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如今當父母的真是進退兩難。比如說最常見的親子關係,對孩子過於嚴厲吧,怕磨掉孩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長大後變得唯唯諾諾、不自信、自卑;過於放縱溺愛吧,孩子的脾氣秉性又很難管教,極易養成自我或一人獨大的性格。

然而在父母的考慮上艱難重重,對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想法又何嘗不是呢?拿現如今最普遍的一種現象「玩手機」來說,就夠很多孩子吐槽一壺的了。

來自知乎上的熱門搜索話題「有一對雙標父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經網上調查發現:多數孩子討厭父母的「雙標」,即自己能做卻不讓孩子做,用俗話說的「只許州官(父母)放火,不許百姓(孩子)點燈」非常貼切。

比如「我爸天天打遊戲,平時上班回家時間短他只打一個小時,趕上周末最多一天打9小時,我打9分鐘就說眼睛要不要了!」

再比如「我爸爸拿著手機,不躲不藏直接對我說不能玩手機,是想找打嗎?甚是無語……」

雖然多數孩子都會迫於家長的「淫威之下」不再碰手機,但內心也會反駁家長的話:「為什麼你可以玩手機我卻不能!」。久而久之,更會造成給家長「埋雷」的局面。

父母的雙標,想要孩子聽話會變得難上加難:‍

6~8個月的孩子對周圍環境開始感興趣,當他看到父母玩手機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搶過來,好奇爸爸媽媽到底在玩什麼;而3歲前孩子的心理特點會以自我為中心,當他發現媽媽的注意力在手機上時,用嚎嚎大哭「求關注」;

3歲後的孩子逐漸知道手機的好處,知道手機能玩遊戲、聽音頻講故事、看動畫片等,此時家長越是制止越容易激發孩子好奇心,無限膨脹後直到壓抑破除造成逆反心理,甚至會誘發「禁果效應」。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發育行為專家珍妮•拉德斯基對每日沉迷於玩手機父母的孩子調查發現:「手機迷」父母會間接導致孩子煩躁、冷漠、叛逆的心理。

還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對手機好奇是人類的本能。也有科學研究證明:孩子適度玩電子產品有助於鍛鍊手腦協調能力,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知識量以及擴展他的思維邏輯能力。

綜上所述,如果父母在玩手機這件事上不能一視同仁,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卻不允許孩子動一絲一毫,長期下去再想要孩子聽話便是難上加難,適度滿足孩子好奇心更為重要。

如何讓孩子「適度」玩手機?‍

有些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好,但家長要懂得不可能永遠給孩子創造無電子產品的環境,從孩子脫離家庭到學校後,幼兒園也會有電子顯示屏,重點是在「適度」。

美國兒科學會等權威機構建議:小於1歲半的孩子不能玩手機;2~5歲的孩子,在父母陪同下每天看視頻時間控制在60分鐘以內,確保視頻內容質量,期間休息眺望遠方或帶孩子做下眼保健操,即可安撫孩子還能預防近視。

相關焦點

  • 親情冷漠,缺少溝通,孩子叛逆,請看下面六條建議
    有人說,家是溫暖的港灣,無論漂流的多遠都有靠岸的時候。但是現代社會出現了越來越畸形家庭,父母工作繁忙,對孩子置之不理,孩子對親情冷漠也越來越習以為常。很多家長在抱怨,現在孩子對親情冷漠,放學回家之後就開始玩電腦和手機,不喜歡交流,母子之間說過最多的話是「吃飯了嗎?」「吃了」。除此之外沒有再多的話題,感覺離孩子越來越遠。作為家長,實在不知道從何下手給予關懷。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出自私冷漠的孩子,因沒做好一點
    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這也是兩口子最得意的地方,所以物質上能滿足孩子的他們都會全力滿足。孩子剛上大一的時候,因為同學用蘋果,她覺得自己用的手機太差了,就偏要父母給換手機。琴兩口子也怕孩子難過,攢了兩個多月,花6000多給孩買了個蘋果手機,而兩口子那些日子連貴點的菜都不敢吃。
  • 家長玩手機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可是,有多少因為父母玩手機,導致孩子出事故的新聞不勝枚舉,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父母馬路上玩手機,導致孩子遭遇車禍的。這個真的不願再舉案例了,因為網上比比皆是,可以說每隔一段時間網上就有會一個類似的悲劇新聞。父母在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玩手機,疏忽孩子安全發生意外的。
  • 男孩被父親逼著生吞手機:孩子叛逆,父母也要不偏不倚,接納全部
    如果孩子沉迷玩手機,你會怎麼辦呢?沒收手機?責備或打罵孩子?但你可曾想過,竟有人會狠心到,活生生讓兒子生吞手機!原來,男孩太叛逆了,之前教訓了幾次不能貪玩手機,都不肯改過。這次甚至半夜偷玩手機,加上考試考砸了,父親情緒失控之下出狠手打孩子,逼其硬吃手機。看著恨鐵不成鋼的孩子,父親氣不打一處來,更是威脅:以後哪個手指碰手機,就剪掉哪個手指!
  • 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到口吐鮮血: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孩子叛逆的背後,或許藏著你未曾了解的一面。如果孩子沉迷玩手機,你會怎麼辦呢?這次甚至半夜偷玩手機,加上考試考砸了,父親情緒失控之下出狠手打孩子,逼其硬吃手機。看著恨鐵不成鋼的孩子,父親氣不打一處來,更是威脅:以後哪個手指碰手機,就剪掉哪個手指!
  • 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你什麼脾氣,孩子就是什麼命運
    和人交往過程中脾氣暴躁易怒的孩子,他的父母肯定也是同一類型的人。再這種情緒容易失控,喜歡衝孩子發脾氣的父母的教育之下,孩子很難能夠擺脫父母的負面影響,成為一個與父母截然不同的人。但是,小王玩手機在父母眼裡缺失不務正業,不學無術的壞行為。當父母把手機奪走的時候,小王第一次進行了反抗,父母卻認為孩子的叛逆都是因為手機和遊戲惹的禍。
  • 3種父母容易養出叛逆娃,不管哪種對孩子都有影響,中了趕緊改
    孩子叛逆就是孩子的問題,這個想法似乎已經成了部分父母腦海裡的"思維定式",孩子不好肯定是孩子的問題,自己作為家長,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又怎麼會有錯呢?真的是這樣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言行不得當,更容易使得孩子走上錯誤的道路。
  • 有3種媽媽容易養出「叛逆」娃,許多寶媽中了而不自知,對娃不利
    ,越容易尿褲子了!老公有一點心疼自己的閨女。孩子尿褲子本是一次意外,但由於媽媽的恐嚇和多次提醒,反而加重了這種情況,可能女兒內心產生了叛逆的想法。是的,孩子的叛逆與反抗都是逼出來的,不是孩子突然不乖了,而是有這三個特質的媽媽,很容易養出叛逆的孩子。讓孩子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危險。
  • 所有孩子的叛逆都源於父母的強勢
    在父母與孩子的日常關係中,父母永遠處於強勢的一方,有了「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樣華麗的藉口,父母就可以隨意踐踏孩子的思想主權嗎?小李去冰箱拿東西時,看到亮亮在客廳玩手機,心中頓時不滿,馬上責備到,「作業寫完了嗎?
  • 青春期孩子出現叛逆,父母少做3件事,教育孩子有幫助
    尤其是孩子出現叛逆的時候,別人都說7歲的孩子叛逆,父母會感到煩躁。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就不是煩躁那麼簡單了,而是脾氣暴躁。作為父母,都理解青春期的感受。知道青春期是一段美好記憶深刻的時期,但是也是性格成熟的時期。許多學生在青春期對各種事物有自己的想法,與父母的教育背道而馳,對於父母的教育也是很大的考驗。
  • 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如果孩子沉迷玩手機,你會怎麼辦呢?沒收手機?責備或打罵孩子?但你可曾想過,竟有人會狠心到,活生生讓兒子生吞手機!前不久,網上流傳著一段令人揪心的視頻,一個男孩正癱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吐著鮮血。這次甚至半夜偷玩手機,加上考試考砸了,父親情緒失控之下出狠手打孩子,逼其硬吃手機。看著恨鐵不成鋼的孩子,父親氣不打一處來,更是威脅:以後哪個手指碰手機,就剪掉哪個手指!
  • 別讓你的「嘮叨」養出「終生叛逆」的孩子
    不要再以愛之名強迫孩子聽了樊登講《不管教的勇氣》,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觀。內心燃起一股溫柔的力量,以合作夥伴的角度審視我的孩子,萌生更多感恩之心。世上沒有壞父母,只有笨父母,有多少父母「為了孩子好」卻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 孩子叛逆不聽話?低層次父母喜歡打罵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卻這樣做
    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很多問題,比如孩子孩子叛逆或者鬧脾氣時,一些父母會選擇打罵或者給孩子講大道理,結果道理講了一大堆,現孩子依舊老樣子,一點變化都沒有。那麼,對於叛逆不聽話或者鬧脾氣的孩子,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 叛逆期並非在「青春」和2歲才有,三個特點告訴家長:孩子要叛逆
    你看,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事情,國內外都是一樣的。也是被國外父母理解的。之所以不被中國父母所理解,是因為父母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了很多,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叛逆的行為會影響學業的,現有高考制度的存在,讓中國父母普遍變得焦慮,害怕孩子某些叛逆行為耽誤了學習。而且父母覺得孩子還小,沒有正確的認識,不聽話囉嗦幾句,打一頓就會好,棍棒底下出孝子。
  • 孩子叛逆難溝通,你無須自責內疚,反要感恩孩子饋贈
    孩子長大叛逆後,你突然發現自己活了半輩子,竟然現在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溝通,以前回家就粘著自己的那個聽話懂事的小孩忽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親情冷漠、脾氣暴躁的兒子或女兒。孩子長大叛逆後,你才知道度日如年的滋味,當你看見孩子每天只顧玩手機或者回家就緊閉房門,你內心總是莫名地煩躁與生氣,同時還有一陣陣難受與沮喪。
  • 如何「富」養孩子?親子專家給出的四個階層,父母必須要知道!
    親子專家給出「富養」孩子的四層臺階: 第一層:肯為孩子花錢; 第二層:肯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肯為孩子學習; 第四層,肯為孩子改變。
  • 叛逆期孩子玩手機厭學,父母的不斷自責焦慮,卻導致孩子情緒抑鬱
    這是當他們的叛逆期孩子出現玩手機行為、厭學情緒等問題後,這些家長內心大都是既生氣又失望,當叛逆期孩子不願與他們溝通或者是死活不願上學後,這些爸爸媽媽們又開始自責與焦慮了。我: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認知,孩子聽話懂事,自己就是合格的媽媽,孩子玩手機上癮、不願好好說話,自己就是失敗的媽媽?媽媽:我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啊,老一輩不都是這麼教導的嗎?我:那你看到孩子玩手機的時候,你內心有什麼感受啊?
  • 因熬夜玩手機,父親將孩子打到吐血,棍棒下真能出好教育嗎
    做父母的大多都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個俗語,其實這句話是來自韓非子的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傳承而形成現在的俗語。 而認可這句俗語有道理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認為棍棒下也能出好教育。
  • 李玫瑾坦言:父母的壞情緒會養出三種「劣性孩子」,調控刻不容緩
    文/ 養娃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每對父母都想把孩子培養成自信樂觀,聽話懂事的人,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其實和父母情緒有很大關係。父母本身的性格和情緒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特徵。育兒教授:父母易怒多會養出這三種特徵的孩子李玫瑾教授作為著名育兒專家,在育兒觀上獨到的見解受到了許多父母的歡迎。她曾經在講座中談到:「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學習時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遇到事情就火冒三丈,大吼大叫,從來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 孩子叛逆難與溝通,你為何無須自責內疚,反而要感恩孩子的饋贈
    孩子長大叛逆後,你突然發現自己活了半輩子,竟然現在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溝通,以前回家就粘著自己的那個聽話懂事的小孩忽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親情冷漠、脾氣暴躁的兒子或女兒。孩子長大叛逆後,你才知道度日如年的滋味,當你看見孩子每天只顧玩手機或者回家就緊閉房門,你內心總是莫名地煩躁與生氣,同時還有一陣陣難受與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