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世代的青少年,為什麼更容易受到心理傷害?

2020-10-05 新京報

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嚴格安排和設計。放學後,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參加各種補習班以及其他有人組織並監管的活動,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過其他孩子。

生於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卻慣於在社交媒體構築的虛擬世界裡尋找意見的共鳴,面對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他們往往用舉報的方式來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美國青少年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殺率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心理焦慮,已經成為大學生尋求心理治療的首要問題。

研究者發現,對於那些更社會化的孩子,也就是比一般孩子更熱衷於參加面對面的社會交往的孩子,在電子設備上花時間通常來說並沒有傷害。換言之,屏幕和社交媒體是否會顯現出它們的負面影響,取決於十來歲的青少年同他人相處的時間長短。但電子設備之所以有害,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讓孩子們上癮,不願意進行面對面的交往;它們還有一些更潛移默化的效應,會更強烈地應驗在青春期女孩子的身上。

下文經授權摘編自格雷格·盧金諾夫與喬納森·海特著寫的《嬌慣的心靈》,原文有刪節,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嬌慣的心靈》,格雷格·盧金諾夫、喬納森·海特著,田雷、蘇心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版

作者|格雷格·盧金諾夫、喬納森·海特

摘編|李永博

網際網路世代的青少年,

心智比任何時代都更脆弱

《網際網路世代》是一本出版於2017年的著作,我們在第1章曾做過簡要討論,該書的作者簡·特溫格 ,是任教於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她在書中為我們展示出一幅細緻入微的圖景,呈現了當代青少年和大學生的行為、價值觀和心理狀態。作為一名學者,特溫格的研究關注代際之間心理上的差異,總結模式並追尋原因。在她的筆下,千禧世代之後的美國青少年被稱為「 iGen」

(構詞如同iPhone)

,也就是「internet Generation」

(網際網路世代 )

的縮寫 ,因為他們是破天荒的第一代 ,成長於網際網路觸手可及的環境中。[有些人使用了「Z世代」

(Generation Z)

這個詞。]無可否認,千禧世代一開始的孩子們,也就是那些出生在1982年的年輕人,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家裡已經用上了康柏 (Com­paq)電腦,他們在家用電腦上開始用網景瀏覽器(Netscape)和遠景搜索(AltaVista)來下載音樂、搜索黃頁地圖了,但問題是,搜尋引擎並不會改變社會關係——而社交媒體卻會。

找到一個時間分水嶺,以此劃分出不同的代際,從來都是很困難的;但根據年輕人的心理肖像,特溫格確定了1994年這個時間坐標系,以之為千禧世代出生的最後一個年份,認為從1995年開始,出生的就是網際網路世代的孩子。從千禧世代到網際網路世代,青少年對心理態度和特徵的自我描述存在著代際間的斷裂,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可追溯至2006年,也就是網際網路世代的頭生子長到11歲的那一年,「臉書」改變了用戶註冊的要求。註冊時,你不再需要證明自己是在校的大學生;現在,任何一位年滿13歲的青少年——或者實際年齡不足,但聲稱自己年滿13歲的孩子,都可以加入「臉書」。

但「臉書」以及其他社交媒體的平臺開始並未吸引太多的中學生,一直到iPhone於2007年問世,然後短短數年風靡全美。因此,對於這段從2007年起至2012年前後的時間,我們不妨理解為一個短暫的變革期,在這五年間,美國普通青少年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社交媒體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十歲出頭的青少年就開始使用「推特」

(Twitter,創立於2006年)

、 「湯博樂」

(Tumblr,創立於2007年)

、 「照片牆」

(Instagram,創立於2010年)

、 「色拉布」

(Snapchat,創立於2011年)

等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年復一年,這些公司越來越擅長抓住並留住顧客的「眼球」 ———此處借用了他們業內人士的說法。社交媒體可以使人愈發沉溺其中,無法自拔。2017年,「臉書」的首任總裁肖恩·帕克接受採訪 ,他對那些初始階段發展的回顧,讀來令人心驚膽戰:

在開發這些應用時,「臉書」可以說走在頭一個,所內置的思維過程……說到底不外乎是:「我們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消耗你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多多益善?」 ……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時不時地給你一點多巴胺的刺激,你會看到,又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讚了,又有人給你的帖子評論了,諸如此類。而這就會讓你發布更多的內容,然後,你就能獲得更多的贊、更多的評論……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確認的反饋循環……正好是像我這樣的黑客所能想到的主意,因為你正是要利用人類心理的某一弱點。

在道出上述一番言論之前,帕克還說過:「這對我們孩子的大腦會造成什麼,只有老天知道。」

喬納森·海特,1992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現執教於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託馬斯·庫利倫理領導力講席教授。著有《正義之心》和《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TED大會演講人。

簡言之,進入網際網路世代之後,人類的成長就發生了破天荒的變化,十歲出頭的孩子正值塑造品格的人生階段,現在他們卻沉浸於由社交媒體所編織的社會和商業試驗中,如龐然大物一般,無處可逃。這會導致什麼問題呢?

特溫格的書,基於她所進行的四項深入調查,跨度達數十年的周期。其中一項調查是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而另兩項則關注更廣泛的青少年,還有一項則擴展至全美的成年人口。《網際網路世代》這本書,包括了作者從上述四個資料庫內所繪製的大量圖表,展示出青少年行為和態度自20世紀80或90年代開始發生的諸多變化。看這些圖表,圖中的曲線基本上波動不大,但到了從2005年至2012年期間,在某個點上,原本水平線上下的線條,突然向上抬頭,或者驟然向下俯衝。有些趨勢是相當積極的:生在網際網路世代,青少年不愛喝酒了,也不怎麼抽菸;開車上路時,他們相信,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就連他們初次性行為的年齡都向後推了。但還有些趨勢就不那麼樂觀了,有一些甚至讓人頗為擔憂。特溫格以一個長長的副標題總結了她在書中的發現:為什麼今日的孩子即時互聯,但在成長過程中卻更少叛逆,更多柔順,更不快樂———並且對進入成年毫無準備———對於我們來說,這又意味著什麼。

按照特溫格的分析,代際之間的兩項主要變化,可能推動了安全主義自2013年以來在校園內的興起。第一項變化:現如今,孩子們的成長要緩慢很多。有一些活動,被公認為標誌著從童年期轉向成年期的事件,比方說打工、開車、飲酒、約會和性愛,現在發生得更遲。若是同他們的前輩相比,網際網路世代的孩子們要更晚熟,他們從一開始就不願嘗試,而且也沒有表現出前輩們的熱情。你看現在十來歲的青少年,他們不願意參與這些活動(此類活動通常需要同他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寧可用更多的時間來獨處,同屏幕互動。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直升機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子女人身安全的擔憂,再加上屏幕那無法阻擋的誘惑力,均造就了網際網路一代的新問題:同前輩相比,網際網路的新一輩很少在沒有大人看管的情況下同朋友們外出玩耍。

歸根結底,當網際網路的新一輩抵達大學校園時,亦即自2013年秋季開始,同此前任何一代大學生相比,他們所積累的線下生活經驗和無人看管時間都要少得多。如特溫格在書中指出:「現在 18歲的孩子 ,其舉動像極了過去 15歲的孩子,而 13歲的孩子就好像 10歲的孩子。青少年的人身比從前任何時候都更為安全 ,然而他們的心智卻更脆弱了。」上述這些趨勢,大部分是不分社會階級、種族和族群而一起出現的。所以說,若同此前時代的 18歲相比 ,網際網路的新一輩平均而言還沒有做好上大學的準備。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什麼一夜之間,大學生群體要求更多的保護,在他們的事務以及人際衝突中要求成年人更多地介入。

第二項發生在代際之間的主要變化,是焦慮和抑鬱症比例的急劇上升。在本章餘下部分,我們運用特溫格在《網際網路世代》內所給出的數據,繪製了三個圖。這些圖直截了當,講述了一個能讓聽者流淚的故事。

關於心理病症的研究向來有一定論,女孩要比男孩更容易抑鬱和焦慮。這一性別間的差異,在青春期到來前,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甚至並不存在,但自打進入青春期,差異就顯現出來。21世紀之初,青春期男女之間的差距相當穩定,但大約從2011年開始,青春期女孩的抑鬱比例迅速增加,由此導致差距擴展開來。如圖7. 1所示,到了2016年, 根據受調查女生所提供的信息,大約有五分之一的症狀符合了我們的標準,也就是在過去一年中經歷過嚴重的抑鬱症發作。男孩子的抑鬱比例也有所增加,但相對而言要慢很多

(從2011年的4. 5%上升到2016年的6. 4%)。

青少年的抑鬱率:

圖7. 1:統計從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在此前一年,至少出現一次嚴重抑鬱症狀的百分比。自2011年起,比例一直在上升,尤其是女孩子的狀況(資料來源: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數據)

七年不過轉瞬即逝,難道青少年的心理狀況竟至發生如此的變動?說不定,圖7. 1所反映的,只是診斷標準出現了變化?也有可能,只是做出抑鬱症之診斷的門檻被降低了,但假設更多的青少年因此獲得幫助,大概也能算是好事一件吧?

不排除以上可能,但也要想到,降低抑鬱症診斷的標準,鼓勵更多的「病人」使用治療和心理疾病的語言,也可能導致某些不良後果。給人貼標籤,會製造某種所謂的循環效應:一旦被貼上標籤,人們會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診療於是變成了自我應驗的預言。「亂貼標籤」之所以構成如此強橫的認知錯誤,部分原因即在於此。如果抑鬱症成了你的一種自我認同,那麼等著吧,你就會形成相應的心理圖式,關於你自己還有你的前途

(我一無是處,沒有未來可言)

。這樣的心理圖式會成為你的負擔,你因此難以調動能量,專心致志地應對挑戰,而反過來說,若是你能夠從容應對,就會克制抑鬱症對你的掌控。我們這樣說,並不是否認抑鬱症的真實性。我們永遠不會告訴抑鬱症患者,只要「堅強些」,這些症狀壓根不是事———格雷格有過切身的體驗,深知這麼做毫無幫助。我們只想指出一點,在分派心理健康的標籤時,若是降低診斷的門檻

(或者說鼓動「概念滲透」 )

,就會增加「患者」的人數。

但悲劇在於,圖7. 1所示的青少年抑鬱症的激增,並不僅僅是診斷標準變化的結果,我們這麼說,是有堅實證據可以作證的:十來歲的青少年的自殺率也在增加,其趨勢與抑鬱症比例一致。如圖7. 2所示,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每10萬名年齡在15歲至19歲之間的青少年的年度自殺人數。自殺率和嘗試自殺率是兩回事,因性別而異;女孩嘗試自殺的次數更多,但死於自殺的男孩卻更多,究其原因,在於男孩通常會選擇不可挽回的自殺方法

(比如吞槍或者從高層建築跳下)

。數十年來,青春期男生的自殺率上下波動,在20世紀80年代,因當年犯罪和暴力的高潮而迅速上升。但隨後,進入90年代,犯罪的浪潮突然消退,所以青春期男性的自殺率在1991年到達歷史高點。儘管自2007年開始的自殺率上升還未至歷史最高點,但目前來看,它仍然高得可怕。再看青春期女生這一邊,可用的數據開始於1981年,從這一點起算,女生的自殺率始終保持穩定,雖然與同年齡段男性相比,女生的自殺率要低出許多,但只看女生這條線,自2010年起自殺率穩步上升,便已經到達女生自1981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若同本世紀初相比,現如今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少女則增加了一倍之多。在加拿大,十來歲少女的自殺率也在上升,只是沒有如此快速,與此同時,青春期男生的自殺率卻有下落。

(而在英國,不論男女,自殺率近年來都沒有出現明顯變化。)

青少年的自殺率(每10萬人):

圖7. 2:按性別劃分,年齡在15歲至19歲的青少年,每10萬人的自殺率(資料來源:美國疾病防控中心,《致命傷害報告》, 1999-2016)

近期有一項研究著眼於「未致命的自殘傷害」,它用另一組數據也確證了同樣的趨勢,心理疾病問題愈演愈烈。在這些案例中,青少年被送進醫院的急救室,因為他們自己動手,傷了自己的身體,比如用剃刀割傷自己,拿頭撞牆,或者飲下毒藥。研究者所用的數據,來自遍布全美的66家醫院,時間從2001年開始,因此他們可以估算出整個國家的自殘率。他們的研究發現,青春期男生的自殘率保持穩定,在15歲至19歲這一年齡範圍的男生中 ,每10萬人有大約200人自殘。而比較同年齡段的女生,自殘率則要高出許多,但從2001年至2009年間也保持相對穩定 ,每10萬名女生中每年大約有420名自殘。但從2010年開始,青春期女生的自殘率逐步上升 ,在2015年達到了每10萬人中有630人。年齡再小一點的少女

(10歲至14歲),

自殘率的增長速度甚至更快 ,從2009年的每10萬人中110人,到2015年的每10萬人中318人,幾乎增加了3倍。

(而在此階段, 10歲至14歲年齡段的男孩的自殘率保持大致穩定 ,每10萬人約有40人。)

由此可見 ,自2010年開始,女孩們的日子就過得很糟心。

格雷格·盧金諾夫,美國個人教育權利基金會(FIRE)主席,兼任執行長。先後畢業於美利堅大學和史丹福大學法學院,關注大學言論自由以及高等教育環境中的第一修正案議題。著有《自由的忘卻:校園審查與美國辯論的終結》。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女孩子?

前文的圖表已經顯示,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青春期女生的心理健康要比男生更糟糕。進一步講,既然社交媒體要承擔一部分責任,那這一塊的後果大概只應驗在了女孩子身上。特溫格通過研究發現,對於男孩子來說,總共的屏幕時間同不良的心理健康結果是相關的,但具體到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卻同心理問題並不相關。問題於是來了,為什麼社交媒體會傷害女孩子,卻放過了同齡段的男孩子呢?

這裡至少存在兩個可能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社交媒體所呈現出的,是那種「展示」版的生活,而這種存在於表象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會對女孩子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許多觀察者已經指出,較之於男孩,女孩更熱衷以接納和排斥為中心來組織她們的社交生活。社交媒體就如同大功率的發射器,把同齡人的日常都展現在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眼前,她們打開屏幕,看到的就是那些她們所認識的朋友,如何一起玩樂,一起做事———包括有些她們本人沒得到邀請的活動。一方面,這會加重所謂的「錯失恐懼症」

(FOMO,擔心自己錯過了)

,不分性別,同樣受到影響,但另一方面,刷到令人眼花繚亂的「展示」版的照片,女孩子受到的衝擊就遠大於同齡男性,歸根到底,按照喬治城大學語言學教授黛博拉·坦納所言 ,這種所謂的「被遺落的恐懼」

( FOBLO,亦即害怕自己被踢出圈子)

會給女孩子造成更多傷害。當女孩子看到朋友們在一起的照片,若是她收到邀請但卻因故無法參加,這叫「錯過」,但若是她連邀請都沒收到過,這就是「被遺忘」,這會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況。此處正如特溫格所言:「女孩子更常使用社交媒體,當看到同學和朋友三五成群,而自己卻一人獨處時,她們就更常感受到被排斥,感到孤單。」特溫格在這裡用數據來說話,她的結論是,不論性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自認為受冷落或被遺忘的人數,目前處在歷史的高點,但就變動的走勢而言,女孩子患此恐懼的增幅更大。從2010年到2015年,統計10來歲的男孩子,他們承認自己經常感到被冷落的比例從21%增至27%。女孩子則從27%躍升至40%。

社交媒體的內容分享還會造成另一個後果,青春期的女孩子打開自己的手機應用,馬上就會受到人造美女或自動美顏照片的連番轟炸,讓她們對自己的外貌更缺乏自信。現如今,並非只有時尚模特的照片才會被修圖;色拉布和照片牆這樣的平臺自帶「濾鏡」,讓女孩子修飾自拍造型,編輯修圖,甚至連她們的朋友在照片中也更漂亮。這些濾鏡可以讓鼻子更小,嘴唇更豐滿,還可以磨皮祛斑,皮膚變光滑。這導致了一種新現象:眼下,有些年輕女性想要做整形手術,讓自己看起來如同美顏自拍照中的樣子。

社交媒體之所以跟女孩子過不去,第二個原因在於女孩和男孩都有攻擊性,但行為方式卻各有不同。心理學家尼基·克裡克的研究表明,男孩子的攻擊性更多地表現在身體上——他們會互相推搡、打架鬥毆,也更熱衷於以身體侵略為題材的故事和電影。與之相對,女孩的侵略性更多發生在「關係」層面;她們會想辦法去破壞對手的人際關係、名聲和社會地位——比方說,使用社交媒體,務必要讓對手知道,她已經被踢出了小圈子。總而言之,就整體而言,男女兩性在攻擊性上沒有什麼差異,但他/她們在傷害他/她人時會首選什麼樣的方式,男女之間卻一貫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說到底,克裡克是在20世紀90年代得出了上述研究結論,那時候社交媒體可連影也沒有呢。)

更不必說,既然男孩子的攻擊一般而言是直接對人的,那麼在他們各回各家後,受攻擊的目標就有了避難之所。但在社交媒體的籠罩下,女孩們無處可逃。

給定男女之間所首選的攻擊方式有上述差異,若現在有一個大惡魔,在美國全體青少年的口袋裡,都放入一把上了膛的手槍 ,結果會如何?誰會遭受更多的傷害,男孩,還是女孩?大概會是男孩子,原因很簡單,他們會發現槍戰更刺激,更傾向於用槍來解決衝突。話說回來,假如這個大惡魔所送贈的不是槍,而是在每個青少年的口袋裡放了一部智慧型手機,裡面裝滿了各種社交媒體應用,那麼結果又會如何呢?拋開惡魔的設定,以上大概就是從2007年至2012年這五年間所發生的事。現在已經水落石出,女孩們更受傷。社交媒體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多好處:它不僅會破壞人際關係,同樣也可以加強交際,在很多方面,它讓青少年有了寶貴的實踐,以鍛鍊他們社交的技藝。但問題在於,社交媒體的出現,可以說是繼人類發明語言以來,進行人際關係之進犯的最大利器,而當前可用的證據已經表明,女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之深受影響。

校對|王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社交媒體傷害的總是女孩子?
    文 | [美]格雷格·盧金諾夫 [美]喬納森·海特網際網路世代《網際網路世代》是一本出版於2017年的著作,我們在第1章曾做過簡要討論,該書的作者簡·特溫格 ,是任教於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她在書中為我們展示出一幅細緻入微的圖景,呈現了當代青少年和大學生的行為、價值觀和心理狀態。
  • 青少年吸菸,傷害太大了
    估計現在都該後悔了,因為吸菸不僅會給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傷害,還會影響智力帶來心理障礙,所以奉勸各位年輕人也在為你以為的酷交智商稅了。青少年正處於迅速生長發育的階段,身體各系統各器官還未成熟。正常生長發育,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吸菸對青少年的危害更大。
  • 那些虐待兒童的成年人心理有偏差嗎?主要原因居然是「世代遺傳」
    這些行為的兒童的身心造成傷害,極大地妨礙了兒童的成長發育。其中虐待的行為分為四種類型:1、身體的虐待,這種虐待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暴力行為之一,給孩子的身體留下傷殘甚至面臨生命的危險。2、心理的虐待,這種虐待相當於是一種無言的傷害,也是一種「無藥可治「」最隱晦」的傷害,大多表現為對兒童的無視、拒絕、指責、恐嚇。
  • 二手菸傷害青少年怎麼防
    據澎湃新聞網8月7日報導,美國辛辛那提大學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超過一小時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呼吸短促的情況;相比同齡人,他們在運動期間或運動後更容易感到體力不支,也更容易出現夜間乾咳的症狀。同時,這些青少年比同齡人更多地因為各種病因前往就診,因病向學校請假的概率也更高,健康狀況大部分不如同齡人。  在一般觀念中,人們通常認為吸二手菸對嬰兒和低齡幼童不利影響更大。
  • 為什麼兒童更容易受到室內空氣汙染的傷害?
    我們經常說兒童是室內空氣汙染的易感人群,今天就來聊聊為什麼50%,這表明他們比成年人呼吸更多的空氣,如果室內空氣汙染超標的話,他們會接觸和吸入更多的室內汙染物,這也就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室內空氣汙染的危害
  • 「Z世代」的青少年為什麼跟90後不一樣?
    Z世代(英語:Generation Z),美國及歐洲的流行用語,意指在1996年至2010年出生的人。一般來說,他們主要是X世代的小孩或是較年長的Y世代的小孩。他們又被稱為M世代(多工世代,multitasking)、C世代(連結世代,Connected Generation)、網絡世代(Net Generation),或是網際網路世代(the Internet Generation)。Z世代受到網際網路、即時通訊、簡訊、MP3播放器、手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
  • 心理教育是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其主要是幫助青少年擺脫心理障礙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網絡也逐漸被應用到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絡的弊端也在逐漸的暴露,其中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明顯。暴力遊戲、低俗電影等都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因此,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學校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逐漸興起和發展,這種教育模式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能夠豐富心理教育的內容,創新心理教育的方法,符合現代人的精神追求,也將成為未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
  • 心理研究:漂亮女孩更容易受到欺負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關係攻擊呢?因此,一個女人的美貌是完全可能激發其他女人的攻擊性事實上,極具吸引力的青春期女孩更容易受到傷害,這與配偶競爭是這種行為的主要動機的觀點是一致的。許多女人有意無意都知道,男人會被漂亮的女人吸引。
  • 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 幫助青少年疏導心理壓力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他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家庭、學習環境,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已經成為當代人學習、交流、娛樂的主要平臺和重要方式。青少年的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 「教育強國」張頤武:Z世代的衝擊力
    所謂「Z世代」,也類似中國常說的「95後」,是西方對於世代的描述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從1995年到二十一世紀的最初十年出生的世代。西方的觀察認為他們有兩個特點相當重要:一是他們是國人常說的「網生代」,也就是數字世代的第一代的原住民,他們對於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手機文化熟悉也善於運用,並在其上形成其文化。而這種文化常常是「部落化」的。
  • 青少年心理問題別迴避!這樣做才能科學引導
    看到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案件不知道身為普通人作何感想,或者是身為人母人父作何感想,為什麼青少年離家出走、厭世輕生的悲劇屢屢發生?為什麼等到悲劇發生了,家長、老師和社會才表示出莫大的意外和驚訝?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總會無緣無故會想到死亡,為什麼心裡這麼脆弱?如今孩子們的生活水平上升了,接觸世界的途徑也廣了,但就是心越來越不完整了!2019年全球就有20%青少年受心理問題困擾,目前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
  • 關於「青少年傷害事件發生後心理危機幹預(教師篇)」主題講座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我們的教師,在青少年傷害(包括自傷和傷害他人)事件發生後,如何有效地進行危機幹預工作。我知道可能大家更想聽到的是如何避免傷害事件的發生,但這個問題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努力,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內容的可實施性和有效度,會是非常大的,而這一點恰恰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 青少年心理健康你重視了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5日聯合發布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遭受的疾病和傷害中,約16%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在中低收入國家,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15%曾有過自殺念頭;在15至19歲的青少年群體中,自殺已經成為第二大死亡原因。
  • 中國教育電視臺就「如何解決青少年網癮」採訪北京國奧心理醫院
    來源:第一產經網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青少年玩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嚴重影響到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到達網絡成癮的程度。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將網絡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範疇,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到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
  • 衛生部就「關注青少年使用網際網路」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宣傳主要是面向兒童、青少年、家長及中小學的教師,提倡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給青少年豐富多樣的心理成長方式,加強對青少年健康使用網際網路的關心和關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在這裡對宣傳要點做一個簡要的介紹。第一,使用網際網路是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給人們提供了交流信息和獲取知識的便利,但是使用不當也會使少數人出現問題,影響正常的生活。
  • 「網際網路 i 世代」的父母都要知道的12個建議
    這代青少年的趨勢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珍.特溫格(Jean Twenge)對於i世代做了廣泛研究,在其報告中歸納,她說相對於其他世代,這世代的孩子更加安全;大多數這代的孩子是在父母嚴密保護的環境下長大。根據傾向,他們更能「自我庇護」(自我保護隔離)的一代。
  • 青少年為什麼會網絡成癮?網絡成癮危害有哪些?
    「網絡成癮」是伴隨網際網路的迅勐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是由網絡引發的一種心理疾病。它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甚至成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誘因。那青少年為什麼會「網絡成癮」?一.青少年更容易產生網癮青春期是個體從幼稚向成熟過度的階段,呈現出矛盾發展的狀態,既趨向成熟發展,又未擺脫幼稚。喜歡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但自控能力差,容易追求新奇、刺激,這就很容易造成網絡依賴現象。
  • Z世代是什麼意思? Z世代簡單介紹
    Z世代是什麼意思? Z世代簡單介紹時間:2020-12-22 19:3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Z世代是什麼意思? Z世代簡單介紹 Z世代是什麼 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Z世代是什麼,一起跟隨小編看看吧!
  • 淺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因素
    未成年人心智並不夠成熟,才會被周圍不良風氣及網上的不良信息影響,才會受到好奇心、攀比心、追求刺激等本能的驅使,導致涉嫌犯罪行為的發生。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十分複雜,未成年人出現了生理髮育迅速而心理髮育明顯滯後的矛盾現象。各種發展因素致使未成年人心理上明顯呈現出不穩定、多變化、動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