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結拜兄弟,最出名的莫過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當然,他們三人之所以出名,確實夠義氣、夠正能量,因而其故事廣為人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下,更顯得波瀾壯闊,再加上諸葛亮這個神助攻,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劉關張,關羽在很多地方還成為了神。
除了劉關張外,歷史上還有很多結拜兄弟流傳於世,今天一起看看,也算是給兄弟們一個總結,並告訴自己,不管是江湖之中,還是廟堂之上,兄弟都要悠著點。
結拜兄弟不知道起於何時?已無從考察,但誓言無外乎幾種:「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沒有了兄弟,自己也無法活不下去了;「世世子孫,無相害也!」你我是兄弟,兒子和兒子的兒子也應該是兄弟。幾乎沒有人提為什麼要結拜為兄弟,但各人心中都清楚,為什麼要結拜為兄弟。
可惜,大部分有過類似誓言的最終都成了敵人,比如劉邦和項羽就曾結為兄弟,彥曰在《史記》上找了好長時間,沒有看到哥倆結拜時的誓言和場景。但劉邦在攻下鹹陽後,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後劉邦和項羽爭天下,雙方爭得不亦樂乎,相持不下之際,項羽抓來了劉邦的老婆呂雉和他的老父親劉太公。《史記》原文是這樣記錄的:
(項羽)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
可見劉邦項羽是結拜過兄弟的,兩人供認不諱,周邊的人也知道。只是後來都想當皇帝,哪裡還管兄弟情誼!且劉邦這個老油條早就吃透了項羽,對自己老父親和妻子兒女沒有多少情感,所以項羽這一招沒有用。不過,可笑的是,鴻門宴時項伯吃裡扒外,這次項伯又來了,看來項伯是不把項羽坑死,誓不罷休。當然項伯最後投靠了劉邦,且因功高而被封為「射陽侯」,改姓劉。
可見結拜兄弟在利益面前一點不可靠,更不要說生命面前了。當然,在利益面前,親叔叔也同樣不可靠。
國和國之間稱兄道弟的也有,如北宋和遼國經過多年戰爭,雙方都筋疲力盡,不願再幹仗,於是在宰相寇準的撮合下,雙方訂立了《澶淵之盟》,第一條即是: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你我是兄弟,以後不管後代誰當皇帝,他們都是兄弟,年紀大的就是哥哥,年紀小的就是弟弟。這樣,宋遼還真和平了100多年。兩國因長年沒有戰爭,導致宋遼都兵備鬆弛,忘戰去兵,最終遼被金所滅,GAME OVER。而北宋皇帝被俘後也變成了南宋。
一般來說,共同打天下的時候,帶頭的總會和大家結拜兄弟或認義子,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都是如此,劉邦在給兄弟們封侯時還說了一句誓言「以河為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大概就是你們好好幹,保我大漢江山,大家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可惜後來這些諸侯都被滅掉了。當然朱元璋更狠,幾乎一個不留。
這些都是「為國為民」的大哥和兄弟,在大是大非面前,可以說相互間出賣坑殺眼睛都不眨一下。現實中的小百姓利益可能沒有那麼大,有時還涉及犯法,有約束,不敢亂來。
當然還有小說中的蕭峰、段譽和虛竹三兄弟,倒是虛構得有血有肉,義薄雲天,讓人熱血沸騰。可惜,小說就是小說。《隋唐英雄傳》裡的一桿瓦崗英雄同樣是結拜兄弟,雖大多有始有終,但也不乏叛徒。可見兄弟在現實或文學作品中,都不是那麼可靠。可靠的還是利益,所謂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國與國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同樣如此。
總的來說,所謂結拜兄弟,其實就是結黨,劉關張為民放下自我、宋遼為國而擯棄敵意,而普通人大多為了苟合營私,至於江湖中的兄弟就更不用說了,純粹就是為了爭奪利益,利盡即義盡,反目成仇是自然之理。
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曾分析過類似問題,並指出:「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可以說一針見血,叫你一聲「兄弟」,是因為你還可以當槍使。
哥們兄弟,如果準備結拜,可要想想,你是否有成為炮灰的價值,有的話還能喝上一碗湯;沒有價值,你連湯都喝不上。不要為了那份安全感,或所謂義氣,而成為他人的魚肉。喝了那碗孟婆湯,將記不起過去,更沒有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