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教育中的難題,孩子做事拖延磨蹭肯定能排在前三:
使勁催吧,孩子很不情願去做,不是馬虎就是敷衍;
不催吧,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他們只會更放肆地往後拖。
既然催和不催都無法解決問題,要想根治孩子的拖延症,家長就必須從源頭入手。
一般地,孩子磨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 沒幹勁,很被動
② 不會做,做不好
③ 對時間沒有概念
④ 有幹擾,易走神
⑤ 越拖延越不想做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接下來將為家長們分享5個糾正拖延、磨蹭壞習慣的實用技巧,趕緊往下看吧!
告訴孩子目的和利弊
要想改掉孩子的拖延症,光靠外界約束並非長久之計。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給孩子分析「做某件事的獲益」和「不做這件事的損失」。
其中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孩子更在意眼前利益而不是長遠利益。
因此,家長的說教重心應放在當下,例如「考高分、被表揚」就會比「考大學、找工作」要更有說服力。
而在分析壞處時,建議家長用他人例子或第三人稱來表達,避免出現「如果你......,以後你就完蛋了」等令孩子反感的假設。
教會孩子方法和技巧
有時候,孩子不是不願做,而是對要做的事情找不到頭緒、摸不著門路。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耐心教方法、做示範,並和孩子一起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做事模式。
由於孩子正處於「不會到會」的階段,家長要給孩子試錯、進步的機會,不宜用大人的標準苛求孩子。
與此同時,家長要多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成就感,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此外,家長應適時指導而不是在一旁叨叨叨,讓孩子養成獨立完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提高孩子的時間觀念
現在想玩還是想學習/做家務?面對這一提問,相信絕大多數孩子都會選擇前者。
孩子愛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問題是,他們往往一玩起來就忘了時間。
要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家長們要有意識去提高孩子的時間觀念。
具體做法包括,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表、學習計劃,讓孩子做到「專時專用」,並逐步讓他們自己去規劃。
另外,家長還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用「*分鐘後去做…」代替「休息一會兒」等的模糊表述。
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
終於,孩子全身心準備好、開始著手做事,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三分鐘熱度」轉眼消失,孩子要麼心不在焉地熬時間,要麼乾脆停下手頭的事情走神。
可見,家長不僅要讓孩子形成「我要立刻行動」的事前意識,更要重視培養孩子在做事時的專注力。
排除人為幹擾,不要在孩子學習時大聲交談,關閉一切有聲響的東西,包括手機、電視等。
移除可能吸引孩子注意的雜物,桌上只擺放當前需要用到的文具和書本,保持視野整潔。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如果說理無效,家長不妨「放任」孩子一回,讓他們自己承擔拖延的後果。
就好比,賴床錯過校車,孩子只好走路回校,要麼氣喘籲籲幸好沒遲到,要麼遲到了被老師批評。
又例如,孩子放學後只顧著玩,大晚上才想起還有很多作業作業沒寫,又困又急,完成質量也大打折扣。
這時,家長千萬不要冷嘲熱諷,而應給孩子正向的引導:
「如果你之前......,是不是就能避免這種結果呢?慌亂出錯和又快又好,你更喜歡哪一種結果呢?」
有人說,拖延和逃避是最具破壞性,最危險的惡習之一。
為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請家長們用好以上5個實用技巧,幫孩子改掉拖延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