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勤勤懇懇的上班族,還是學海無涯的學生,每天能夠好好一覺睡到天亮,都算是一件極具幸福感的事情。然而,總有那麼一些人,就連如此簡單的願望都無法被滿足,要麼難以入睡,要麼入睡後在夜裡頻繁醒來,要麼一夜多夢……
事實上,這些無法有效地獲取足夠的優質睡眠的情況,從本質上來說都屬於失眠。失眠就像感冒發燒一樣,是一個人生理和心理上多種變化因素的症狀體現,誠然,當我們感冒發燒時,可以不藥而愈,或者吃點感冒藥或退燒藥治癒,但是當我們失眠時,並不能任其發展,或者簡單地服用安眠藥來進行治療。
一般來說,失眠主要分為四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失眠所表現的睡眠狀態也有不同。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超過30分鐘仍然無法入睡,則稱為入睡困難型失眠;如果一個人夜間覺醒時間超過30分鐘,或夜間覺醒次數超過5次,則稱為睡眠維持性失眠;如果一個人總會比預期時間提早醒來,導致總的睡眠時間低於6.5個小時,則稱為早醒性失眠;如果一個人深度睡眠少於5%(20-30歲)或少於3%(30-40歲),則稱為淺睡型失眠。
由此可見,有些人一到凌晨3、4點就醒,再難入睡,這種情況多半屬於早醒性失眠或睡眠維持性失眠。如果你僅僅有一兩個晚上睡不好,或只出現了一兩次這種情況,一般就屬於短暫性失眠,可能是壓力過大、興奮過度、環境改變等諸多因素導致的,一般無需進行治療,不久之後就會回歸正常,白天的狀態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
如果你失眠的情況持續了數日至數周,甚至長達數月或數年,就可能是長期性失眠了,這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失眠原因,然後對症接受必要的幹預治療。根據多年的臨床統計,導致長期性失眠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四類:
身體疾病
某些長期性內科疾病會因疼痛和不適而導致長期性失眠,比如風溼性疾病、心血管或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前列腺增生、未治療的鼾症等,可能會由於疼痛、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呼吸或夜間尿多等因素導致失眠問題,某些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服用的藥物也很可能導致失眠。
心理因素
差不多一半的長期性失眠患者都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失眠,這些心理因素或輕微或嚴重,比如持續性的生活或工作壓力,使人經常感到緊張或心事重重,就會導致睡眠時很難完全放鬆進入夢鄉;還有患有恐懼、焦慮問題的患者,更容易失眠,尤其是抑鬱,是造成長期性失眠最常見的心理因素,抑鬱患者可能會出現入睡困難,但更經常出現頻醒和早醒的問題,而頻醒會干擾睡眠的持續性,早醒後則無法再次入眠。
生活形態
很多人都可能因為環境或情緒問題發生短暫性失眠,但是對於一部分敏感者來說,當臥室環境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睡覺暗示(將臥室與睡不著關聯在一起),就有可能出現只要在自己的臥室中就會失眠,而當離開自己的常規睡眠環境時反而能睡好,或者對睡眠過度關注,反而也不容易睡好。另外,酒精、菸草以及咖啡因、安非他命等物質或藥物,都會干擾夜間的睡眠。
主觀性失眠
主觀性失眠顧名思義,就是因為自己可能出現過失眠,而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抱怨和擔心上,或者在白天過度嗜睡,從而造成睡眠狀態感知不良,也就是患者對睡眠時間的估計產生了偏誤和扭曲,將睡眠過程中發生的精神活動誤認為是處於覺醒狀態時出現的感覺。
對於不同原因導致的失眠,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並不是所有的失眠問題都需要服藥治療,比如由身體疾病導致的失眠,就需要先解決身體上的某些病變,從而在疾病康復的過程中改善失眠問題,因此全面檢查、找到失眠的原因是關鍵,必要時也要尋求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