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這還是原廠車漆和沒有怪異的寬體包圍就在大街上欺負它,它跑起來絕會讓你連灰塵都追不上。在這臺雨燕的外觀改裝中並未有誇張動作,除了將原廠笨重的機蓋換成碳纖維材質外,其他都保持了原裝設計。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國產運動版雨燕已經不用修改什麼就已經相當運動了。帶擾流設備的前槓,側裙,甚至後槓的雙色設計完全與國外車型大相近庭。
圖:表情並不猙獰。
圖:碳纖維引擎蓋對外觀唯一的改動。
圖:素整外觀絕不可欺。
圖:原廠運動版空力套件足以滿足運動追求。
圖:雙色後包盡顯運動氣質。
既然要與大部分雨燕區別開來,當然還是要在M15A的發動機本體內下工夫。並沒有過多的給M15A換上大量昂貴的牌子貨,而是將中缸抬出進行擴缸處理,最終將發動機排量控制在了約為1800cc左右。與此同時,活塞與連杆也必須要更換,負責人告訴筆者,目前在這臺雨燕中所使用的活塞與連杆還屬保密,並不是大牌,而是從其他車中配取所得,具體不便透露。好吧,既然不透露這臺M15A也以無依無靠了,完全將自己的從前忘記,就好像失戀後反應一樣,變得胃口大增。
希望這臺雨燕可以在彎道中行走自如,不想使用過大渦輪來造成延遲讓其在彎道中難以控制,所以選擇了一顆相對進氣流量較小的Garrett GT25本體坐鎮M15A的發動機艙中,GT25雖然進氣流量小,但流速卻很快,完全可以對應發動機與渦輪之間配合彌補不足,合為一體。全車電腦調教由Haltech Sport 1000全權接管,不過必須要考慮到擴缸後缸壁的改變,強度也隨之改變問題,所以將渦輪壓力定格在0.8Bar左右。雖然壓力不高,但可對應多彎賽道需要極強爆發力時所需要的機動力。
就筆者個人認為,這樣的改裝手法絕不是最極限的,但卻是非常有針對性的,而從看到此足以知道這臺雨燕是需要兼顧多彎賽道和日常行街的。就好像把擴缸後的M15A比做成武士,GT25則是武士手中的利劍,得心應手,對付彎道猶如砍瓜切菜。
圖:緊湊的引擎艙卻藏有一顆1.8L的心。
圖:原廠進氣已被換為K&N冬菇頭。
圖:Garrett GT25穩坐M15A。
圖:由於排量被增大,需要更多的噴油,為了實時掌握噴油情況,在噴油嘴前安裝了汽油壓力表來檢測噴油情況。
圖:Haltech Sport 1000替換原車電腦,控制發動機動力單元所需的所有動作。
為了在賽道上搏出位,首先提升的就該是懸掛的支撐性,沒有支撐性的大馬力車子是根本沒有辦法在賽道中縮短時間成績的。所以這臺雨燕的避震器被更換成Buddy ClubN+絞牙避震,來為自己提供可觀的支撐性能。有了支撐性,底盤的整體剛性就開始逐漸表現出弱勢,為了保證雨燕的日常通過性,只使用了獅特底盤拉杆與前防傾杆用來增加車子底盤剛性,與此同時,底盤中所有用來連接拉杆的節點全部換用硬膠套,以便減少各個部件之間因軟膠套所來帶的惰性,讓操控感更為靈活有力度。
採訪之後,從這臺雨燕在賽道上入彎的姿態來看,如此搭配換來的底盤剛性極為完美。車身側傾很小,以往「抖肩膀」的現象根本不存在,整體性相當高。
圖:Buddy Club N+為這臺雨燕提供充足支撐力。
圖:原廠防傾杆被韌度更好的獅特產品替代。
圖:後橫向加強杆可增強彎道時扭力梁的韌度。
圖:為了入彎更佳精準,前輪抓地力在彎道時更為有力,前輪傾角被設置成為3.5.
圖:Buddy Club F19輕量化輪轂協助發動機動力更好傳遞到地面。
圖:AP Racing 5200四活塞剎車幫助雨燕在彎道前爭奪彎位。
由於還要行街,所以在內裝改動方面近乎保證了原裝狀態。僅僅更換賽車方向盤與主駕駛賽車座椅,用來輔助駕駛外,並未有其他競技類減重改裝,依舊保留著運動版座椅與後座來為乘客提供舒適。
圖:半賽車內裝,因為它只有一個賽車座椅其他還需兼顧日常行街。
圖:Sparco賽車方向盤,手感極佳,說實話筆者第一眼看到就有種想要拆走的衝動。
圖:三聯表外加渦輪壓力表是改裝車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