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摘要 | 馬明亮:對流層臭氧時空分析影響因素研究及近地面臭氧估算

2021-02-13 測繪學報

《測繪學報》

複製連結,關注《測繪學報》抖音!

【測繪學報的個人主頁】長按複製此條消息,長按複製打開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

本文內容來源於《測繪學報》2020年第11期,審圖號GS(2020)5931號。

馬明亮     

山東建築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1

基金項目:礦山空間信息技術河南省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KLM201804);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2016YFE0104400)

引文格式:馬明亮. 對流層臭氧時空分析影響因素研究及近地面臭氧估算[J]. 測繪學報,2020,49(11):1507-1507. DOI: 10.11947/j.AGCS.2020.20190438.閱讀全文:http://xb.sinomaps.com/article/2020/1001-1595/2020-11-1507.htm

臭氧是大氣中一種含量很小,但卻非常重要的痕量氣體。按照高度分為平流層臭氧和對流層臭氧。平流層臭氧是地球上生命的保護傘,使之免受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此外還在氣候變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自平流層臭氧迅速降低,尤其是南極臭氧空洞被發現以來,平流層臭氧就成為全球科學家和公眾關注焦點,已被大量研究關注。與平流層臭氧相比,對流層臭氧卻是對生態系統和人類有毒的空氣汙染物,它能危害人類的健康,破壞生態系統,並能影響氣候變化,但在對流層臭氧數據時空分析及規律,區域對流層臭氧和近地表臭氧影響因素貢獻及規律方面,仍有待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對TOMS/SBUV和OMI/MLS全球對流層臭氧遙感反演產品進行地基驗證、誤差校正與一致性評價的基礎上,分析了全球對流層臭氧的時空分布特徵,並針對華北區域出現的夏季對流層臭氧高值中心和顯著增長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定量地探討了華北及周邊區域對流層臭氧各影響因素的貢獻和影響機制。同時,考慮到當臭氧在近地層富集時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因此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我國近地面臭氧的空間分布聚集特徵。本研究以大氣臭氧為研究對象,包括了全球、中國、華北3個水平尺度,以及對流層和近地面兩個垂直尺度,旨在發現和解釋不同尺度下臭氧的時空變化規律,為衛星遙感產品用於臭氧機制分析提供研究參考,對制定區域對流層臭氧上升和地面臭氧汙染應對措施都具有參考意義。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 針對單一衛星觀測在時間上的局限性,提出了一套針對OMI/MLS和TOMS/SBUV的長時間序列對流層臭氧數據處理方案,包括緯度帶-月份誤差校正、改進後概率映射誤差校正和一致性評價等,得到了一套時間範圍較長、一致性較好且空間覆蓋度高的全球對流層臭氧數據。結果顯示,該數據和地基數據的一致性比處理前提高了44.89%。

(2) 開展了全球對流層臭氧的時空分析,規律性結果與前人研究基本一致,同時,本研究還發現,全球對流層臭氧在1979至2016年間均呈上升趨勢,且可分為平穩波動和顯著上升兩個階段;華北區域夏季對流層臭氧上升趨勢可達0.154 DU/a,顯著高於全球其他區域,且本研究的數值高於前人研究結果,這與本研究所使用的處理後時間序列數據有關。

(3) 定量揭示了華北區域夏季對流層臭氧高值形成的原因和各因素貢獻大小。研究發現,秸稈燃燒使得NOX濃度升高,加快了臭氧光化學反應進程,引起顯著的臭氧淨產生,從而導致整個東亞6月對流層臭氧平均含量升高約4.0 DU,佔該地區6月對流層臭氧總量的8%。此外,紫外輻射、緯向風速和經向風速是另外3個主要影響因素,上述4個因素共同解釋了該區域6月90%以上的對流層臭氧觀測變化。

(4) 揭示了中國區域近地面臭氧日均8小時最大濃度數據存在明顯的空間分異,可分為華北、東南、長江中下遊以及西南四大典型區域。各區域近地面臭氧的共性影響因素主要是溫度、太陽輻射和季節性,同時還存在區域差異性影響因素,具體是:風向和日照時長(華北);相對溼度和邊界層高度(長江中下遊);相對溼度和風向(東南);相對溼度和地表氣壓(西南)。

作者簡介:馬明亮(1988-),男,2019年6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指導教師:高煒教授,施潤和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對流層臭氧遙感。E-mail:maminglianghdsf@163.com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

微信、抖音小視頻投稿郵箱 | song_qi_fan@163.com

微信公眾號中搜索「測繪學報」,關注我們,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學術前沿動態。

歡迎加入《測繪學報》作者QQ群: 751717395

進群請備註:姓名+單位+稿件編號

相關焦點

  • 如何防治近地面臭氧汙染?成都市環保局官方科普來了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18日訊(記者 江瑤)記者今日從成都市環保局獲悉,據統計,今年4月成都大氣汙染物中的顆粒物濃度環比上月下降了36%到49%,但從監測數據來看,臭氧汙染已成為繼PM2.5之後,影響成都空氣品質的又一因素。那麼什麼是臭氧?產生近地面臭氧的原因是什麼?臭氧有什麼危害、我們又該如何控制呢?......
  • 【臭氧與氣象】臭氧與氣象的聯繫——幹沉降的角度
    Murphy第一作者機構: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Ontario, Canada出版年:2017 本研究主要使用統計方法和簡單的模擬方法,主要從植物主導的幹沉降過程討論了美國地面臭氧濃度與氣象條件的關係,並重點討論了地面臭氧濃度與水汽的關係。
  • 生態環境部:關於徵求《環境空氣臭氧汙染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
    環境空氣臭氧汙染:人為源排放的臭氧前體物參與對流層大氣光化學反應而造成的近地面臭氧(O3)濃度增高的現象。臭氧前體物:指大氣環境中參與大氣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的空氣汙染物,主要包括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一氧化碳(CO)。臭氧前體物排放源:向大氣環境中排放臭氧前體物的排放源,包括天然源和人為源。
  • 京津冀:顆粒汙染物唱罷 臭氧又登場
    (平流層臭氧是「有益的」,對流層臭氧是「有害的」。圖片來自:China Daily)    臭氧也有兩面性。平流層的臭氧,是地球的「保護傘」,能有效降低到達地面的紫外線,保護人體健康。「臭氧層空洞」指的就是平流層臭氧被消耗。而近地面臭氧則是一種汙染物,是《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 3095-2012)規定的6項基本汙染物之一,近年來備受環保部門關注。近地面臭氧生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影響。
  • 臭氧:容易被忽視掉的危害
    原創 環職科 金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臭氧 說到臭氧,想必大家都會想到臭氧層,這個地球的「保護傘」吧。然而,近地面大氣中(對流層)的臭氧主要由光化學反應過程產生,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佔比高達90%,屬於「二次汙染物」。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和氧化性。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他們還提出了,人類排放的氟利昂是導致南極平流層臭氧急劇損耗的重要原因,認為南極平流層在春季極低的溫度為臭氧損耗化學反應的發生提供了環境條件。雖然Farman等提出的臭氧損耗化學反應機制並不正確,但他們所揭示的觀測事實則首次證實了臭氧洞的存在。因此,臭氧洞的成因很快成為了大氣化學領域的熱點研究方向,多個團隊開展了大量的飛機、探空和衛星觀測。
  • PM2.5與臭氧的「拉鋸戰」
    新加坡《海峽時報》近日報導,一篇由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及應用科學學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的論文指出,就在PM2.5濃度降低40%之際,地面臭氧濃度卻大幅攀升,兩者之間存在關聯。  相關現象存在怎樣的內在邏輯,對人類的生存生活環境影響有多大?在全球範圍內有何應對經驗可供借鑑?
  • 【臭氧專委會文獻推介】Vol.13
    發表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03(D11), pp.13531-13555, 1998關鍵詞:臭氧;光化學模型;敏感性文章摘要:      在北大西洋區域試驗(NARE)1993年夏季密集期間
  • 令人又愛又恨的臭氧
    臭氧層吸收紫外光,加熱大氣,因此使大氣溫度在50km左右有一峰值,並使地球上空15~50km有一升溫層,這使地球有別於其他星球,具有大氣平流層。這種溫度結構對於地球大氣循環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對流層上部與平流層底部這一大氣的低溫區,臭氧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這一高度的臭氧含量減少,將會產生地面氣溫下降的動力。因此,平流層臭氧的含量與分布都會對地球大氣循環、氣候變化和生態平衡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一起認識臭氧汙染的前世今生
    在平流層中,存在著天然的低濃度臭氧(約10ppm),阻擋了高能量的紫外輻射到達地面,吸收了90%以上對人類和生物有害的太陽短波輻射,可以保護地球表面生物免受有害紫外線的照射,是地球生命物質的保護傘。我們常說的臭氧汙染,是指對流層中出現的臭氧,大部分是人為汙染物,屬於二次汙染物,在溫度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空氣中的NOx(主要包括NO、NO2等)和VOCs(包括烴類、滷代烴、芳香烴和多環芳香烴等)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經過一系列光化學反應形成刺激性強的淡藍色或棕色煙霧,也即光化學煙霧,其主要成分就是臭氧,還包括一些醛類以及各種過氧乙醯硝酸酯(peroxyacetyl  nitrates
  • 臭氧致癌?揭開臭氧消毒、淨水、食品加工的真相
    多數人第一次聽到「臭氧」一詞是因為臭氧層空洞現象。據Sylvie Baig介紹,臭氧層空洞主要由人為因素導致,工業汙染(如製冷劑、發泡劑的大量使用)、交通汙染、地域環境因素都會導致區域內臭氧層中臭氧的含量降低,進而導致臭氧層空洞。
  • 臭氧層空洞現象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
    1997年出版的《北極汙染問題》一書中,也指出了由於近30年來全球氣候升溫的影響,不僅對北極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別是對北冰洋海冰的面積和厚度產生了顯著的變化,而且還造成北極地區上空臭氧層變薄,紫外輻射增強,局部地區還觀測到臭氧層空洞的現象。
  • 臭氧和PAN:藍天下的「雙子殺手」
    藍天白雲總會給人「空氣很清新」的感覺,殊不知,在風和日麗時,有兩種汙染會悄悄擴散並且很難被人察覺,這就是臭氧和過氧乙醯硝酸酯(PAN)汙染。  二者都是光化學煙霧汙染  「臭氧和PAN都屬於光化學煙霧汙染,即由光化學反應引起的煙霧狀汙染,但兩者在來源、表徵、危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 英研究稱臭氧層修復或導致南半球加速變暖
    新華網華盛頓1月26日電 (記者任海軍)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地球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正在緩慢縮小。然而,一項新研究稱,臭氧層修復也有可能導致南半球加速變暖。  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最新的全球浮質模型以及1980年至2000年間的氣象數據後得出上述結論。
  • 北極出現648萬km罕見臭氧空洞層,原因非氟利昂
    由此可見,臭氧層對地表生物十分關鍵,若臭氧層缺失,地表生物將完全暴露於紫外線的轟擊下。牽動人心的南極臭氧空洞近幾十年來,南極臭氧層的空洞一直牽動人心。它被認為是排放到大氣中的氟利昂所致。各國多次協商後,最終敲定了《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用來限制氟利昂的排放。隨後南極臭氧空洞開始降低,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 今起,北京將現連續臭氧汙染!戴口罩不管用
    但是從15時開始,空氣品質轉為輕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臭氧。 在常溫下,臭氧是一種有特殊味道的淡藍色氣體,具有強氧化性。 有90%的臭氧生活在10公裡高空的平流層,形成「地球保護傘」,可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於紫外線輻射的傷害。但是,還有10%的臭氧生活在10公裡以下的近地面對流層,它們生成於汙染又帶來了更嚴重的汙染。
  • 臭氧來襲 佩戴口罩對防止臭氧傷害無效
    明天臭氧來襲,戴口罩也沒用!一場降雨洗去了京城的熾熱,但北京市環保局預測,6月4日,臭氧將成為北京空氣的首要汙染物。不僅是北京,據生態環境部通報的6月中上旬全國空氣品質預報會商結果,受持續高溫和近地面偏南風輸送影響,京津冀大部、山東大部和河南北部部分城市都可能出現臭氧輕至中度汙染。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1985年Nature文章再解讀
    1985年5月,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三位大氣科學家Farman、Gardiner和Shanklin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1],根據南極觀測,首次揭示了南極平流層臭氧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每年春季就出現急劇降低的現象,而且臭氧降低的趨勢在不斷加強。
  • 天津大學林法偉ES&T:氯苯臭氧/氧氣催化氧化的對比研究及SO2氣氛的影響
    >圖文摘要結果表明,四種工況對臭氧催化氧化的影響甚微,而對氧氣催化氧化的影響嚴重,尤其抑制了CO2的生成,促進了CO的生成,不利於催化反應過程。對比來看,酸化處理對CB降解的影響程度比較弱,SO2與CB同時通入Mn/Al2O3催化反應體系(M-A-S2)更接近真實中毒情況。這表明,催化劑表面硫酸鹽沉積並不是氧氣催化氧化中毒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