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生意最忙的時候,排擋店老闆徐華清依然悠閒。他去年搬入新碧街道黃碧街美食城,時間雖短,但生意好,一年300餘萬元的營業額讓他無後顧之憂。
「之前我開在大轉盤那,生意也很好,但是路邊攤,食客車子多,停在路邊,很擁擠。後來街道和村裡決定整治,都集中到美食廣場。」搬到美食廣場之前徐華清還到別處去過,但最終還是落腳於此。
市場管理員應愛民對美食廣場的「前世今生」很清楚。他說這兒以前是一塊廢棄之地,長滿了野草,堆滿了建築垃圾。2018年,借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契機,村裡決定把這塊地利用起來,建起美食廣場,把路邊攤都集中在這裡。
當年,村裡把這塊地整平、硬化,鋪設汙水管等,建起119間店面,每間租金9000元。3月開始招租,到「五一」美食廣場建好時就爆滿了,那年,村裡的租金收入就有115餘萬元,2019年續租又有46餘萬元的收入。
為了增加知名度,村裡還通過第三方舉辦美食節,每年2次。黃碧街處於工業園區,消費群體大,加上美食廣場的集聚效應,把人都集中起來了。人氣,是經營的前提。村委楊煒勇,時任村支書,對此很是看重。
「人是根本。為此,村裡還建起菜市場,佔地2500多平方米,外圍有20間店面。」楊煒勇說,原先大家都是搭個棚就做生意了,環境亂糟糟,菜市場建成後,既改變了環境也給村集體增加了不小的一筆收入,市場攤位租金一年就有90餘萬元,店面一年33萬元租金。
圍繞「商」字做文章,做到村集體收入增加和村莊環境提升,魚和熊掌兩者兼得,這是黃碧街村的經營之道。
水漲船高,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不光這樣,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在村裡的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80周歲以上的老人連同他們的保姆夥食都是免費的。
「村集體收入增加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惠民利民。」村支書楊李輝說。對於未來,他充滿信心,「我們還打算在美食廣場的空地上建一個綜合性超市,這樣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500萬元,現在是420餘萬元了。」
2017年初至2018年底擔任村裡第一書記的縉雲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幹部潘聖元見證了黃碧街村的變化。他介紹,原先黨支部比較渙散,曾經被認定為縉雲縣黨建軟弱落後組織,2017年在街道黨工委和駐村幹部的領導下,通過換屆,把有能力、想幹事的人選到村雙委班子來,大家齊心協力,消薄有實招,村莊有發展,村民有增收。
「村和萬事興,這是黃碧街村近年來變化的根本原因。」潘聖元深有體會。
來源:縉雲播報 記者 劉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