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米尺度做冰雕,這項絕活兒意義重大

2020-12-11 讀創

時值冬季

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登場

西湖大學科研團隊

展示了一種「冰雕」絕活兒

他們的「冰雕」

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

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

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上,該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實現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種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在薄至300納米的冰膠上刻畫圖案,圖中最小的微型雪花直徑僅1.4微米,所有比例尺長度均為1微米。

傳統光刻膠存在局限

要理解他們研發的冰刻技術,需要先了解傳統的電子束光刻技術。

舉個例子,假如我們要在矽晶片上加工4個納米尺度的金屬字「科技日報」,按照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大概需要這麼幾步:

第一步,我們需要將一種叫光刻膠的材料均勻地塗抹在晶片表面。

第二步,用電子束(相當於肉眼看不見的「雕刻刀」)在真空環境中將「科技日報」4個字寫在光刻膠上,對應位置的光刻膠性質會發生變化。然後用化學試劑洗去改性部分的膠,一片「鏤空」的光刻膠模具就做好了。

接下來,需要將金屬「填」進鏤空位置,讓它「長」在晶片表面;最後再用化學試劑將所有光刻膠清洗乾淨,去除廢料後只留下金屬字。

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的關鍵步驟。

不難看出,光刻膠是微納加工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材料。不過,光刻膠存在一定局限性。

「在樣品上塗抹光刻膠,這是傳統光刻加工的第一步。這個動作有點像攤雞蛋餅,如果鐵板不平整,餅就攤不好。同時,被抹膠的地方,面積不能太小,否則膠不容易攤開攤勻;材質不能過脆,否則容易破裂。」仇旻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趙鼎說。

光刻膠之短,「冰膠」之長

如果把光刻膠換成薄薄的一層冰,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我們把樣品放入真空設備後,先給樣品降溫再注入水蒸氣,水蒸氣就會在樣品上凝華成薄薄的冰層。」趙鼎說,光刻膠之所短恰恰是水之所長。

正如常言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在零下140度左右的真空環境中,無常形的水蒸氣可以包裹任意形狀的表面,哪怕是極小的樣品也沒有問題;水蒸氣的輕若無物,也使在脆弱材料上加工變成可能。

對應光刻膠,科研人員給這層水冰起名「冰膠」,給冰膠參與的電子束光刻技術起名「冰刻」。

科研人員介紹,一旦將光刻膠換成冰膠,由於水的特殊性質,還能夠極大地簡化加工流程。

應用冰膠的電子束光刻關鍵步驟。

「當電子束打在冰層上,被打到的冰自行消失,因為電子束將水分解氣化,這樣就能直接雕刻出冰模板,不需要像傳統光刻那樣用化學試劑清洗一遍來形成模具,從而規避了洗膠帶來的汙染,以及難以洗淨的光刻膠殘留導致良品率低等問題。」趙鼎解釋說。

同理,「光刻」的最後一步,需要再次用化學試劑洗膠,而「冰刻」只需要讓冰融化或升華成水蒸氣即可,仿佛這層冰膠不曾存在一樣。

從冰層沉積開始到吹除廢料結束,加工全程不涉及化學溶劑。

研發「冰刻系統2.0」

據介紹,2012年,仇旻回國任教後不久,就開啟了「冰刻」研究計劃。2018年,他和團隊完成了國內首臺「冰刻」系統的研發。加入西湖大學後,仇旻帶領科研團隊繼續研發功能更加強大的「冰刻系統2.0」。

趙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最新刊發的一系列學術論文中,研究團隊報告了水冰加工特性研究,包括刻冰深度與電子強度、電壓的關係以及精細線條和圖案的加工等。另外還報告了冰刻技術的拓展,以及對冰刻工藝的優化和提升。

「冰刻系統2.0」已在實驗中雛形初現,中間圓型的「中轉艙」是實現一站式的關鍵,樣品每完成一個步驟,都將被送回到這裡,再由機械臂將其送入下個步驟的「操作間」。

總的來說,研究團隊從多個維度入手,不斷提升冰刻技術,並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一方面,該研究團隊掌握了如何在冰刻中精準定位。

他們發現,當加工多層式三維立體結構時,可以先使用低強度的電子束,精確定位後再加大強度,正式開始「鏤空」作業。與使用光刻膠不同,這種方式不必額外引入複雜昂貴的對準裝置,就能夠輕易實現幾十納米的加工定位精度。

另一方面,實驗室成員還找到了控制刻冰力度的方法。

實驗顯示,冰膠去除厚度與電子作用強度呈線性關係。也就是說,「刻刀」在冰上鑿刻時,下刀的力越大,刻出的槽就越深,並且下刀的力度和槽的深度能直接按比例推算。相比之下,使用光刻膠,電子與膠厚之間的關係要複雜得多。

在圖A所示的單模光纖端面上,加工同心圓結構及圖BCD所示的結構。其中B圖單個結構寬度200納米,C圖單個領結型結構中心間隔30納米,D圖單個圓環外徑660納米、寬度110納米。

硬體設施初具雛形

「『冰刻1.0』系統的儀器體積較小、功能單一,適用於簡單微納結構的製作……當前『冰刻2.0』的研發才剛剛開始,但系統的硬體設施已初具雛形。」趙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我們目前可以將只有一個原子層厚度的二維材料『冰刻』成任意形狀,通過人工構造的方式使材料產生奇特的性質。」仇旻實驗室博士研究生姚光南說。

仇旻和團隊成員在調試「冰刻系統2.0」。

趙鼎告訴記者,對於「冰刻2.0」系統,該團隊的目標是實現「原料進,成品出」的一站式微納加工。具體到技術性能,包括系統更加模塊化、加工對象兼容標準晶圓片、工作溫度更低以便於探索更多的「冰」材料、集成光電學測量功能等。

記者了解到,從全球範圍來看,冰刻技術的研發仍處於起步階段。這樣的技術,將來有哪些用場?

在仇旻看來,從本質上講,「冰刻」仍屬於電子束光刻。但它作為一種綠色且「溫和」的加工手段,尤其適用於非平面襯底或者易損柔性材料,甚至生物材料。

仇旻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在電子束光刻這個框架體系下,冰膠與傳統光刻膠之間更像是互補關係。傳統光刻膠工藝成熟,特別適合在大面積平整襯底上加工,冰膠則在微小的、不規則的或者非平面的襯底上加工優勢更加突出。」趙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來看冰刻技術的應用場景集中在基於光纖、納米線、納米管以及二維材料的新型光電子器件製備。

復旦大學物理系主任、超構材料與超構表面專家周磊教授評價說,這項工作對於研發集成度更高、功能性更強的光電器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文中圖片均由西湖大學提供)

審讀:孫世建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一種「冰雕」絕活兒,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
    時值冬季,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出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冰雕」絕活兒。他們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上,該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實現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種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納米尺度做冰雕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山西青年報2020年12月15...
    納米尺度做冰雕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     時值冬季,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登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 「冰雕」絕活,在薄至300納米的冰膠上刻畫圖案,圖中最小的微型雪花直徑僅1.4微米,所有比例尺長度均為1微米。    傳統光刻膠存在局限     要理解他們研發的冰刻技術,需要先了解傳統的電子束光刻技術。
  • 在納米尺度做冰雕,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
    時值冬季,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出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冰雕」絕活兒。他們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 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 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上,該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實現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種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 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原標題: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篇論文,題為「Capillary condensation
  • 孫吉寧:在納米尺度上追求極致
    要想深入地探究粒子的結構,就進入了微觀的世界,這是一次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窺探。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吉寧研究聚焦離子束的微納製造和超精密的微納複合加工,成功研發了第一代可以用於大尺寸微納加工製造的納米級金剛石切割工具,他就有著這麼一雙「火眼金睛」。
  • 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篇論文,題為「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給出了開爾文方程在納米尺度下的新形式。
  • 光纖末端同時雕刻上百件「冰雕」 冰刻研究取得新突破[組圖]
    過去兩個月,西湖大學仇旻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連續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對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遊刃有餘,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套以「原料進、成品出」為目標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經濟日報客戶端】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中國這個重大突破...
    毛細凝聚關聯了宏觀固液界面潤溼和微觀分子間力學作用,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開爾文方程是一個描述宏觀體系的方程,但是已經被證明可以描述尺寸在10納米左右(約千分之一人類頭髮直徑)的通道內的凝聚現象。然而,當毛細通道進一步縮小到納米/亞納米尺度時,只有幾個原子那麼大,即「限域系統」。
  • 在八分之一髮絲粗細的光纖末端同時雕刻上百件「冰雕」有多震撼
    還記得兒時看過的冰雕展嗎?宮殿、動物、叢林,讓人不得不讚嘆匠人的高超技藝。如果,這樣的冰雕是在僅有八分之一頭髮絲粗細的光纖末端上,並且同時雕刻上百件,那又是怎樣的風景?過去兩個月,西湖大學仇旻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連續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對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遊刃有餘,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套以「原料進、成品出」為目標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中英科學家建立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及其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修正了物理學中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受表面張力和彎曲界面的影響,水在狹小的通道內更容易凝聚:在分壓還沒達到飽和蒸氣壓的時候,水就凝聚了,這就是毛細凝聚現象。
  • 除了巨大的擺鐘,納米尺度上也有擺耦合!
    從那時起,自然界中耦合振蕩器的同步被描述為幾個尺度:從心臟細胞到細菌、神經網絡,甚至在雙星系統中——自發同步。機械振蕩器在這些系統中很典型,在納米尺度,挑戰在於同步這些振蕩。來自UB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研究所(IN2UB)的一組研究人員與ICN2的研究人員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展示了一種納米級的機械振蕩器。
  • MIT團隊突破經典電磁理論在納米尺度下失效問題
    作為經典電磁學的基礎,麥克斯韋方程組適用於幾乎所有範疇,包括納米尺度的微納光子學的絕大部分。但是,當幾何結構的尺度縮小至電子系統尺度量級時,由於經典電磁學中並沒有包含電子尺度的信息,經典電磁理論無法準確預測該範圍的實際測量結果。
  • IBM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突破
    這兩項重大突破為研製原子尺度的結構和裝置奠定了基礎。雖然這兩項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最終應用與實踐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它卻可以促進IBM公司及其他研究機構的科學家繼續推動納米領域技術的發展,即探索如何利用只有幾個原子或分子的超小型部件來製造結構和裝置。這樣的裝置在未來也許可以用作計算機晶片、存儲裝置和傳感器。
  • 化工系魏飛、張如範團隊發文報導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取得重大...
    清華新聞網8月2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和張如範副教授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碳納米管是典型的一維納米材料,也是目前已知的力學強度最高和韌性最好的材料,其宏觀強度和韌性均比目前廣泛使用的碳纖維和芳綸等材料高出一個數量級以上。然而,由於其小尺寸特性以及難以被測試的特點,單根碳納米管的疲勞行為以及疲勞破壞機制研究是該領域長期未能搞清楚的重大難題。由於疲勞可以在應力水平遠低於靜態斷裂強度的情況下發生,探究疲勞行為和潛在的破壞機制對於新材料的長期可靠性評估及應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納米科學:'粘性波' 納米級的分子相互作用!
    納米科學:'粘性波' 納米級的分子相互作用!當與共價鍵(其涉及原子之間的電子對的共享)相比時,範德華力相對較弱並且由圍繞微觀物體的波動電子云之間的瞬時靜電相互作用產生。然而,這些力量仍然是量子力學的起源,並且迄今為止對理論和實驗都提出了重大挑戰,在3月11日出版的「 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盧森堡大學的DiStasio和合作者Alexandre Tkatchenko以及Fritz Haber研究所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用於描述納米級物體中的範德瓦爾斯力。一般來說,關於這些力量有兩種思想流派。
  • 百年經典電磁理論獲得突破,首次進入微觀納米尺度丨科技早頭條
    · 物理學 ·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延伸到納米尺度一百多年前麥克斯韋提出了電磁的基本理論,為今天的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但這些規則只在宏觀情況下適用;而在納米尺度下,量子效應會對理論產生很大影響。現在,一篇發表於《自然》的論文將電磁理論延伸到了納米尺度。研究者在模型中使用了類似於界面介電常數的新參數,研究者將兩種不同材料的界面結合後,按照新的參數重新計算,即能實現微觀的麥克斯韋理論。其實用性已經經過了納米共振器的實驗驗證。
  • 在納米尺度上,一個基本物理定律失效了!
    普朗克輻射換熱定律在一個世紀的激烈試驗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但一項新的分析發現它在最小尺度上失敗了。確切地說,這意味著什麼還不太清楚,但如果定律失效,新的發現就會接踵而至。這樣的發現不僅會影響到原子尺度上的物理學,它還會影響到從氣候模型到我們對行星形成的理解等一切問題。最近,來自維吉尼亞威廉與瑪麗學院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量子物理的基本定律進行了測試,他們對這個古老的規則是否能夠描述納米物體發射熱輻射的方式感到好奇。這一定律不僅失效,而且實驗結果比預測值大100倍,這表明納米級物體能夠以遠比現有模型所能解釋的更高的效率發射和吸收熱量。
  • 清華化工系碳納米管團隊重大突破:發現碳納米管驚人的耐疲勞性能
    人類已知力學性能最好的材料—碳納米管,又有新的重大發現。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和張如範副教授聯合團隊,在碳納米管的耐疲勞性能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出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
  • 清華大學化工系與航院在《自然·納米技術》報導超強碳納米管纖維...
    清華大學化工系與航院在《自然·納米技術》報導超強碳納米管纖維領域重大突破清華新聞網5月16日電(通訊員 白雲祥)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喜德教授團隊合作,在超強碳納米管纖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接近單根碳納米管理論強度的超長碳納米管管束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棟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成功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在科技界深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