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月19日,在南京郊區新民門外人臺山出土了東晉《王興之夫婦墓誌》。墓誌上的字體是帶隸意的楷書,與南朝的《爨寶子》相似,用筆多方,結體奇拙。因為墓主王興之是王羲之的叔伯兄弟,又是同時代人(墓石刻於晉成帝鹹康七年,公元三四一年),故郭沫若先生據此在一九六五年第六期《文物》上發表了《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質疑《蘭亭序》存在的真實性。
其實郭沫若關於《蘭亭序》的真偽論辯不過是舊瓶裝新酒罷了,歷史關於《蘭亭序》的真偽早有爭論,只不過郭沫若看到了新出土的碑刻,所以又重新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後來南京學者高二適先生在《光明日報》上針鋒相對發表了《蘭亭序的真偽駁議》一文,從而展開了一場名留史冊的書法大論戰。不過論戰沒多久,之後由於文革的問題,最後不了了之了。文革之後也陸續有人提出關於《蘭亭序》的真偽問題,發表過一些討論,但是都沒有新的證據出來。
本人這裡幫助大家梳理一下關於《蘭亭序》真偽論辯的一些論據,然後大家可以各自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以郭沫若為代表的《蘭亭序》是偽作的論據:
清末的時候李文田曾經鑑定過一本《定武蘭亭》,看完之後題跋說:《蘭亭序》文章都不可信,更別說書法了,因此《蘭亭序》根本不存在。如果王羲之真的寫過《蘭亭序》的話,書法風格也應該是與《爨寶子》和《爨龍顏碑》相似才對。

其實李文田也並不是第一個提出質疑的人,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八大山人曾經在自己臨摹的《臨河序》後面有一段自己的題跋曰:「此為王逸少《臨河集序》,近世所傳定武本凡三百二十五字,《臨河序》止得百字。更碑室一本,較山人所臨字大,子昂北道那得此耶!八大山人記。(《大風堂名跡》第三集)。」八大山人說自己臨的是王羲之是《臨河序》,比傳世的《定武蘭亭》少了一百多字。

1965年出土的王興之與謝鯤的墓誌,1972年在新疆出土的晉人《三國志》殘紙,都與王羲之的字體相差較多,都是含有隸意的書體,而王羲之的字是完全楷化的字體。郭沫若就是根據這兩個新出土的證據,又提出的《蘭亭序》偽作。

南朝梁以前的文獻,都未見今天我們看到的《蘭亭序》的文章,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也未收錄此篇文章。唐朝張彥遠編撰《法書要錄》中記載有梁武帝與陶弘景往來論書的話,其中《黃庭》《樂毅》《洛神》《畫贊》《勸進》等王羲之各帖都有提及,唯有《蘭亭序》未見提及。
只有《世說新語》中收錄的《臨河序》,其他文獻中沒有人收集《蘭亭序》的內容,而此《臨河序》比《蘭亭序》少了一百六十七個字,就是前面我們說的八大山人臨摹的《臨河序》。《蘭亭序》是羲之模仿石崇的《金谷序》作的文章,當初聽說有人將他的《蘭亭序》與石崇的《金谷序》相提並論的時候還非常開心。因此《蘭亭序》應該與《金谷序》字數相差不多,這樣的話就是《臨河序》的內容。
郭沫若認為,《蘭亭序》所增添的『夫人之相與』以下一百六十七字,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本來大家興高採烈地喝酒,結果王羲之開始為了「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而「悲夫」、「痛哉」起來』,這種情緒的轉變有點說不通。
正方論據
高二適認為關於文章的收錄問題,古代收錄文章的時候有刪減的行為也是正常,特別是王羲之本就不以文章好名世。
關於書法風格的問題,由於後期又出土的《高崧墓誌》、《走馬樓吳簡》等,上面的文字已經呈現楷書化的趨勢,說明了在王羲之的那個時候,書體楷化已經開始,只是尚未大面積的普及而已。

大地出版社1999年版的侯燦、楊代欣《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中,「樓蘭簡紙」這時的書跡與前代的簡牘書比較,那種帶有波折的隸書,幾乎完全滅絕,而行揩、行草、草書為多。這更加證明了在王羲之那個時代,民間的行楷、行草書已經開始流行了。

從其它遺蹟中可以充分證明現代傳世不多的魏晉法帖或墨跡,如鍾繇《宣示表》、陸機《平復帖》,以及王羲之諸帖,都是可以互相印證。關於郭沫若晉代書法必須有隸意也是很有力地駁斥。
最後總結一下,關於《蘭亭序》的真偽問題,我想《蘭亭序》只要不面世,就會繼續爭論下去。不知廣大網友,您是站在哪一方,您對《蘭亭序》真偽的看法是什麼?希望看到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