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應該如何看待66卷聖經?如果看待例如以諾書,雅煞珥書等次經,偽經?
答:沒有人看過所有的聖經,次經,和偽經,即使看完了也不一定能夠看懂,即使看懂了也不一定能夠辨別所有的次經和偽經。
歸根到底,領受聖經和學習聖經只能靠信心和神的帶領,不可能靠人自己的聰明智慧。
有了這個前提後,聖經在今天只收錄了66本書,不是67本書,也不是65本書,只能歸結為聖靈的帶領,而不是人客觀判斷的結果,因為在這個問題上,人沒有能力可以客觀地判斷。
即使如此,我們可以提幾個問題,學幾個比方,希望能夠進一步澄清這個話題。
神既然創造了人,必定會給出指導性的訓悔文件,這就是聖經。所以,保證聖經無誤是神的事情,不是人的事情,否則將來神如何按照聖經審判人呢?
因為這個簡單的邏輯,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懷疑聖經的無誤性,即使聖經的啟示,記載,傳遞,和收錄是通過不完全的人完成,但聖經的質量保證來自神,而不是來自人。所以,今天廣為接受的聖經正典(舊約39本書,新約27本書)自然是神所命定的,人不應該懷疑,也沒有資格懷疑。
有了這個前提後,我們接下來考察聖經裡面不同書卷的主次問題。
因為啟示有先後,所以必定有主次。前面的啟示總是高於後面的啟示,後面的啟示總是澄清前面的啟示,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因為神的啟示首先是妥拉(摩西五經),所以,摩西五經具備最高權威,後面的啟示必定是為了澄清妥拉的細節,從本質上講都是解經,但因為都是聖經的一部分,所以這些都是神的權威解經。
為什麼需要解經?因為越早的啟示越濃縮,解經其實就是稀釋濃縮的信息,或者說展開濃縮的信息。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同一個廬山瀑布,同一個作者李白,墨水不夠的話是一首七言絕句(28個字),墨水夠就是五言古詩(110個字),墨水再多點是散文,遊記。
聖經也是同樣的概念:妥拉是最濃縮的啟示。隨著人的靈性不斷遲鈍,神啟示的力度只能逐步加大,這就成了後面的詩篇書,先知書,福音書,保羅書信等等。
再打一個比方:在起初,神傳遞旨意給人,只需要說一句話。隨著人靈性不斷遲鈍,一句話變成了兩句話,三句話,四句話…當了我們這個時代,神或許需要說十句話我們才能聽明白。
再打個比方:兩個世界頂尖科學家對話,或許只需一句話,或者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就能傳遞一個信息。如果這個科學家和我們說相同的話,估計解釋半天后我們仍然雲裡霧裡,不知所云。
所以,我們需要各種解釋和圖表,或許才能半懂不懂地明白科學家的那一句話。
這些解釋和圖表就是聖經啟示後幾千年來智慧人的所有解經,其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能讀懂神的旨意。
既然如此,聖經和次經,偽經的關係如何掌握呢?
次經和偽經總體說來是提供額外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真偽人也無法判斷,所以不適合絕大多數人學習。除非你有很好的根基,學習這些額外的信息很容易跌倒。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學習這些額外的信息,而一個高生命的人或許能夠從這些額外信息中領悟到更深的奧秘。
比方說,【Zohar】屬於偽經的範圍,但在今天的正統猶太教裡其權威性並不低於聖經,這說明能否領受次經和偽經在於學習者本身屬靈生命的高低。如果你生命低,讀聖經也會走偏路,次經偽經自然不能看;但如果你生命高,沒有什麼書不能看。
最後,不管你是學習聖經,還是學習次經偽經,最後都要看你的果子,正如經上記著說:
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3:14-17)
意思是:如果學習到最後你沒有得著教訓,督責,沒有歸正,沒有成義,沒有完全,沒有行善,那麼不管學習什麼都是枉然。
以色列餘民是全球華人首家通過卡巴拉Kabbalah深度學習聖經奧秘的平臺,每個安息日北京時間早晨九點到中午十二點通過Zoom會議室https://zoom.us/join會議室ID號:5329470233 網上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