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說起李白,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詳,如果說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王冠,那李白就是最璀璨的那一顆明珠。他才氣斐然,個性灑脫,得意時坦然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失意時也能瀟灑地喊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說起李白最擅長的大家都知道是唐詩,在這個領域他超凡脫俗,被世人稱之為「詩仙」。
不過可能很少有知道,李白不僅在詩作上成就斐然,就是在詞作上也是有著極高的造詣。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首詞就出自「詩仙」李白之手,這首詞氣魄之雄偉,僅46字冠絕古今,還被古人譽為「百代詞曲之祖」。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詩仙」的詞作。
《憶秦娥》-(唐-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的白話譯文如下:玉簫發出如嗚如咽的悲鳴之聲,秦娥從夢中突然驚醒的時候,月兒正好掛在秦家的閣樓上。秦家閣樓上的月牙兒,年年橋邊的青青柳色,將灞陵橋的離別渲染得極為悽涼悲傷。遙遙望見樂遊原上悽清的中秋佳節,通往鹹陽的古道上早已是音信斷絕。音信斷絕,夕陽的映照下西風吹拂而過,眼前只有漢代留下的陵墓和宮闕。
這首詞上闋描寫的是個人的憂愁。在嗚咽的簫聲中秦娥夢醒,清冷的殘月高高掛在天邊,她似乎還沉浸在夢境中,她的夢境是什麼呢?眼前的清冷殘月勾起灞陵傷別的回憶,所以秦娥的夢境是和情人歡聚。這樣的場景不由讓人黯然,想來秦娥一人不知已經度過多少這樣的夜晚,年年柳色周而復始,但是情人卻相隔不止多遠,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上闋看似是描寫秦娥,實則寫的也是詩人自己,對於某些事物的執著追求,奈何始終沒有結果,令人悵然。
如果詞的上闋以個人的憂愁為主旋律,那麼下闋就將個人的憂愁上升到對於歷史的憂愁。遠處人們在為清秋佳節而歡騰,而詩人自己獨立在西風殘照之下,這樣的對比更加凸顯出詩人的形單影隻的孤寂。但是在這樣的場景下詩人並不拘泥於自己的憂愁,而是著眼於秦、漢的遺蹟,鹹陽古道、漢家陵闕今猶在,但是曾經的那些音信、繁華都已然消散在歷史的塵煙中。這裡面飽含的是詩人對於古今興衰的思考和反思,給人一種厚重悲涼的歷史消亡感,在這樣的悲愴歷史憂愁下,上闋的個人憂愁已然淪為陪襯。
李白這首詞的宏大氣魄和開闊意境,在晚唐清婉綺麗的詞作中獨具一格,被贊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毫不為過。對於「詩仙」的這首詞作,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