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個階段最一往無前?毫無疑問是青年時。於是詩壇有了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少年得意,也有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更有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的凌雲之志等等,這些也都是古人的青年意氣。
而本期筆者要講的這首詩,正是李白青年時期離開家鄉到荊門外所作,此時的李白年僅23歲,正是初出茅廬時,這首詩實力詮釋了什麼叫行雲流水。詩中有著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由自在快意,但也有著對家鄉的濃濃的思念,每每讀之仿佛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謫仙人」的形象就在眼前浮現。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如下:乘著渡船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地界遊覽。看著高山隨著漸漸消失的平野浮現在眼前,江水奔騰仿佛匯流入廣袤的荒原。水面上的月亮倒影就像從天上飛下來的明鏡,天邊的雲彩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但是我仍然懷念故鄉的江水,它伴著我萬裡行舟到這裡。
這首詩開篇兩句直接開門見山寫出自己的這次遠行,從蜀地出發到達荊門外,遊覽舊楚風光。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出舟船使出峽谷,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遠處的風景一覽無餘,而這兩句中「隨」之一字用得實在是妙,讓人讀之就有了動態畫面的鮮活感,「入」之一字寫出了江水的滔滔,蘊含著一股磅礴的氣勢,既是寫眼前所見之景,也寫出了詩人的內心感受,這正不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瀟灑快意麼?這10個字一問世就受到世人追捧,是冠絕古今之句。
頸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寫的是江上晝夜不同的風光,晚上江面平靜月亮的倒影像天上飛來的明鏡,白天雲彩變幻無常結成海市蜃樓。而這樣的場景在崇山峻岭的三峽中自然是見不到的,這也恰恰寫出詩人初次出蜀,對於這種平原風光的新鮮感受。
尾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來了一筆轉折,前文都是寫荊門外的風光有多好,最後一句卻是道出詩人對於家鄉的思念和留戀,初次離家,縱使有再多的渴望和新鮮事,對於家鄉的思念還是綿綿不絕,雖然詩已完結,但是相思之情卻沒有斷絕,令人心生悵然。
人生大抵如此,少年時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天大地大,但是也割捨不下生養之所在,這本就是人之常情。但是比起成年以後的在外漂泊,這樣的輕鬆寫意實屬難得。眼見年關將近,也祝願每一次在漂泊他鄉的人,都能早點回到故鄉,享受一番闔家團圓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