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溝沉積物樣本中發現15種不同類型的塑料

2020-12-24 驕陽網

塑料汙染之所以難以在海洋環境中追蹤是因為海洋的力量會降解並撕裂塑料碎片,直到它們變成所謂的微塑料,即尺寸小於5毫米的微小碎片。雖然...

塑料汙染之所以難以在海洋環境中追蹤是因為海洋的力量會降解並撕裂塑料碎片,直到它們變成所謂的微塑料,即尺寸小於5毫米的微小碎片。雖然在它們在海洋中移動時很難監測它們,但最近的研究卻揭示了水下「雪崩如何將微塑料推向深海以及海底熱點發展的過程。

為了展開這項最新研究,來自德國森肯堡研究所、法蘭克福自然歷史博物館、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Alfred-Wegener-Institut)和約翰·海因裡希·馮·圖能研究所(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 Institut)的科學家們來到了西北太平洋的千島-堪察加海溝。在那裡,研究人員在2016年的一次考察中從不同深度收集了8個沉積物樣本。

這些數據分別在5143米、6065米、7138米和8255米的四個測點採集,通過光譜的形式研究內容。研究小組在這些沉積物樣本中發現了15種不同類型的塑料,其中包括通常用於包裝的塑料如聚乙烯和聚丙烯。

該研究的論文作者Serena Abel指出,在他們的樣本中,微塑料的比例在每1000克幹沉積物的14到209個顆粒之間變化,微塑料最常見的出現地點是在千島-堪察加海溝最深的取樣站之一,其中較深的區域積聚的微塑料數量明顯更高,這可能是由於微粒很容易被運送到這些區域。「這些溝渠就像真正的『塑料牢籠』,」Able說道。

研究小組發現的所有微塑料的尺寸都在375微米以下,大多數都小於125微米,即約1/8毫米。儘管這些碎片很小,但研究小組表示,就對海洋塑料的最佳估計而言,這些碎片可能代表了謎題中缺失的一塊。

該研究的另一位論文作者Angelika Brandt博士表示:「全球範圍內對海洋中微塑料含量的估計表明,一定有一部分存在於水體之外,而這在這些估計中是缺失的。這些地區積累的微塑料可能代表著這一『缺失』份額。深海中的微塑料也意味著食物鏈的基礎受到了影響,因為許多無脊椎動物以沉積物為食,包括微塑料顆粒。因此,不幸的是,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不得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理今天環境汙染造成的後果。」

相關焦點

  • 沉積物樣本揭示深海海溝有如「塑料牢籠」
    據外媒報導,我們知道每年都會有成噸的塑料垃圾被衝進海洋,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一旦它們到了那裡會發生什麼。一項新研究揭示了深海海溝在塑料汙染移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其揭示了它們是如何充當牢籠、積累大量塑料微粒並將它們困在那裡。
  • 研究稱水下「雪崩」將微塑料廢棄物轉移到深海中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每年都有數百萬噸的塑料廢料被排入世界海洋,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並非所有廢塑料都以相同的方式通過海水。研究海底沉積物運動的科學家發現, 所謂的水下「雪崩」正在將微塑料帶入深海,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繪製廢棄物在整個海洋環境中的分布圖,並有助於確定未來的「微塑料熱點」。這項研究由曼徹斯特大學,杜倫大學和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科學家進行,研究了海底沉積物遷移的影響,他們將其描述為地球上最大的水流。
  • 研究發現,海洋表面漂浮垃圾只佔1%,其餘99%都進入了海底沉積物
    最近一個科研小組對塑料垃圾的去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在地中海海底收集了沉積物樣本,並將其與海底詳細地圖和深海底流模型相結合進行分析。在實驗室中,將微塑料與沉積物分離,在顯微鏡下計數,並使用紅外光譜進一步分析以確定塑料類型。利用這些信息,研究小組能夠確定洋流如何控制海底微塑料的分布。
  • 深海發現不怕熱的單細胞生物,120℃還能生存!
    近日,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在意想不到的區域發現單細胞微生物,它們存活於溫度高於水沸點的深海沉積物中。該國際研究小組包括3位美國羅得島大學海洋學研究生院科學家,其中海洋學教授阿瑟·斯皮瓦克(Arthur Spivack)稱,地球表面的水沸點為100攝氏度,然而我們發現溫度達到120攝氏度的深海沉積物中也存在單細胞微生物。該研究結果是基於2016年為期兩個月的海洋考察數據,並於2020年12月發表在《科學》上。
  • 奮鬥者號成功坐底10909米深海!海底下到底有多恐怖?
    除了海溝比較深之外,環境確實是最為恐怖的,如果人直接進入到海溝,可以說能夠瞬間變成「肉醬」,因為氣壓太強了。在1960年的時候,科學家們首次測得了海溝底部的大氣壓,居然高達1100個大氣壓的巨大水壓,對於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並且深海區域是一個極端性的冰世界,通常溫度只有2度。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們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海水不就是變成了「冰塊」了嗎?
  • 中國科學家潛入地球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了什麼?
    中國「彩虹魚」2018馬裡亞納海溝海試與科考團隊首席科學家劉如龍日前告訴新華社記者,儘管深淵區面積僅佔全球海底總面積的1%到2%,但巨大深度構成了獨特的海洋生態系統,有許多科學之謎尚待探索。劉如龍介紹說:「深淵區主要有海溝和海槽兩種地形。目前全球已發現46個深淵區,包括33條海溝和13個海槽。33條海溝中有26條分布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是全球最深的海溝。」
  • 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原來海底有個垃圾場
    終於,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德國不萊梅大學、法國IFREMER大學和英國杜倫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收集來自第勒尼安海(地中海的一部分)海底的沉積物樣本,並將這些樣本與經過校準的深海洋流模型和詳細的海底測繪相結合。在實驗室裡,微塑料從沉積物中分離出來,在顯微鏡下計數,然後用紅外光譜進一步分析以確定塑料的類型。
  • 科學家從月球表面的火山碎屑沉積物中發現水分
    科學家從月球表面的火山碎屑沉積物中發現水分2017-07-25 12:09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Sharon責任編輯:fengxiaowen20世紀60年代這種觀念已經逐漸改變,直到2008年,科學家對阿波羅15號和阿波羅17號兩次載人登月任務收集的月球巖石樣本分析後才證實月球上有水。
  •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但由於人類對深海的探索還比較有限,因此甲基汞在深海中的富集程度如何,人為產生和自然產生汞的比例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途徑讓甲基汞到達深海,全球幾十個海溝系統是否都具有相同的汞來源和遷移途徑,目前還都是一個謎。
  • 「奮鬥者」號深潛的10909米是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嗎?為什麼不派...
    有人疑惑,這是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嗎?為什麼不派機器人去探測?「奮鬥者」號如何在萬米深淵採集海底樣品呢?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為此採訪了幾位專家。【兩種測深方法不太會受地貌影響】「10909米差不多就是馬裡亞納海溝最底部了。
  • 人類糞便中首次發現塑料微粒!我們丟的垃圾,最後還是回到了自己身體裡......
    當時不少讀者留言說這種說法過於極端和危言聳聽了,塑料汙染的影響還沒到這一地步。可萬萬沒想到,在近日發表的一項先導性的研究報告中,奧地利科學家宣布首次在人類的大便樣本中發現有塑料微粒。8位實驗對象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人類如何一步步潛入深海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人類如何一步步潛入深海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2020-11-10 18:07 來源:澎湃新聞
  • 深海10000米有多可怕?經驗豐富的潛水員也會感到恐懼
    03深海一萬米馬裡亞納海溝是地球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但是這裡和大部分人想像的不一樣,不存在大型的海洋生物,因為這個區域水壓很高,如果生物的體型增加深海的海水壓力,足以壓扁鋼鐵,因此就算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潛水員,也會對深海的環境感到害怕,當然這裡遠沒有我們想像的神秘,深海中只有黑暗和海洋動物身上的螢光,因為缺乏食物和熱量,不可能有大型動物存在。
  • 馬裡亞納海溝,水壓高達1000個大氣壓,鐵球會被壓扁嗎?
    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溝,該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形狀呈弧形,全長2550千米,平均寬70千米,水下大部分深度在8000米以上。其中最深處在斐查茲海淵,深達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點。這是什麼概念?如果拿世界最高的山峰,高度為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與它相比,珠峰將完全沒入其中。那裡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生長著什麼樣類型的生物?
  • 國外專家在人類糞便中,找到殘存的塑料微顆粒
    那些塑料垃圾是很難分解乾淨的,而焚燒的話,還會汙染空氣,所以現代社會中的塑料汙染已經很嚴重,霍金語言要印證?如果塑料用品仍被不節制的濫用,人類很容易傷害到自己。目前,國外專家已在人類糞便中發現有塑料微顆粒!
  • 除了海洋裡,空氣中也有浮遊微塑料 你呼吸了嗎?
    (圖據《西日本新聞》)日本九州空氣中首次測出微塑料據了解,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它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
  • 科學網—潛萬米深海 尋技術突破
    ——記2019中科院年度團隊深海探測技術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