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日本新聞》報導,福岡工業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福岡市內的空氣裡檢測出了浮遊的微塑料垃圾。這是日本九州地區首次在空氣中檢測到微塑料垃圾。
但由於空氣中的微塑料比海洋中的體積更小,肉眼完全看不見,很難掌握其移動和擴散途徑及範圍,因此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緊急課題。另一方面,研究人員目前並不清楚微塑料究竟會對人體造成何種影響。
福岡工業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首次在日本九州地區的空氣裡檢測出了微塑料。(圖據《西日本新聞》)
日本九州空氣中首次測出微塑料
據了解,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它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實際上,微塑料的粒徑範圍從幾微米到幾毫米,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顆粒混合體,肉眼往往難以分辨,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研究論文指出,微塑料不僅只存在於海洋中,也廣泛浮遊在空氣裡,而且隨季風等影響,在全球範圍內移動。
今年3月,福岡工業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永淵修客座教授的帶領下,分析了該校東區校園的空氣和雨水樣本,並在樣本裡發現了聚乙烯和聚苯烯的微粒子。這是日本九州地區首次在空氣中檢測到微塑料垃圾。此前,研究人員曾在山嶽地帶的樹冰裡發現過微塑料垃圾。該結果在日本首次印證了此前的研究。今後,該研究團隊將進一步研究這些微塑料的傳播途徑、傳播量等更多情況。
而在今年4月,一項發表在知名地學刊物《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稱,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在海拔1300多米的庇里牛斯山脈的空氣裡檢測到了微塑料。這表明微塑料不僅能從海洋傳播到陸地,還能在空氣中進行遠距離傳播。
但由於空氣中的微塑料比海洋中的微塑料體積更小,肉眼完全看不見,很難掌握其移動和擴散途徑及範圍,因此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緊急課題。
永淵修客座教授從大約30年前就開始致力於研究山嶽地帶的樹冰,試圖從中發現大氣汙染物的變化。他將其當作研究大氣汙染物的一個重要途徑,每年寒潮到來的時候,都要去九州地區的山嶽地帶採集樣本。他表示:「寒潮的移動路線在衛星雲圖上一目了然,只要在樹冰裡發現了微塑料,就很容易判斷出它們的傳播途徑。」
8個國家的人類糞便裡曾測出微塑料
據報導,去年10月23日,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發表研究論文稱:「從包括日本在內的8個國家的人類糞便裡檢測出了微塑料。其中1名研究對象的糞便裡發現了9種不同的塑料。」該團隊表示,這是全球首次從人體內檢測出微塑料。其途徑可能是通過食物、飲用水等進入體內。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必須進行進一步研究調查。
雖然研究人員目前並不清楚微塑料究竟會對人體造成何種影響,但在永淵修看來:無論是微塑料還是有害化學物質,只要吸入了人體,都可能會引發健康問題。永淵修表示,自己將帶領團隊到日本鹿兒島縣、大分縣以及韓國濟州島等地區採集樣本,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紅星新聞 蔣伊晉 羅天 編譯報導
編輯 張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