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步入黑暗時刻,《人民日報》高分貝批評蔡政府「以疫謀獨」,《環球時報》也發出「勿謂言之不預」的罕見警告,接著遼寧艦隊出現在臺灣東部海域。對比擦槍走火的危機,兩岸和平三支柱─文教、社會與經貿,正面臨全面性的瓦解危機,更令人憂心。
大陸日前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臺升讀、工作,已在臺灣高校就讀並有意願留臺陸生可繼續升讀。公告一出,臺灣教育界震撼,對於面臨少子化危機的臺灣高教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民間交流關係中斷後,ECFA的10年期限將屆,中止的傳聞甚囂塵上,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臺「安全局長」邱國正紛紛表示,大陸可能藉由終止ECFA來窒息臺灣經濟,並轉移疫情焦點,平息內部民怨。國臺辦發言人兩度聲明,大陸方面會確實履行承諾,保障ECFA能夠順利生效實施,兩岸同胞也不會希望看到ECFA平白消失。但臺方並不領情,仍然持續炒作,背後的政治盤算令人玩味。這樣的發展,順了民進黨內部降低依賴大陸的長期主張,對臺灣經濟的傷害卻一點一滴在形成。
自1987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打開兩岸民間交流大門以來,民眾與企業就絡繹不絕西進大陸,尋求兩岸合作與投資機會。近30多年來,在這股市場力量驅動下,大陸成為臺灣最大出口與投資地,也是最大順差來源。根據官方統計,截至2019年底,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達40.1%。
兩岸關係惡化,臺灣自主突破對外經貿困境將難上加難。當臺灣被拒於巨型自由貿易協議(Mega FTAs)大門外時,特別是在CPTPP生效且RCEP即將籤署之際,臺灣經濟處境更加艱困,光是貿易及投資移轉效果,就可能引發新一波產業空洞化現象。即便短期有著臺商回流助陣,但長期顯然無法擋住這股趨勢。
兩岸交流全方面走向終結,蔡英文仍選擇在敞廳談話中用「武漢肺炎」迎合支持者和民粹。綠營支持者沒有體認到的是,兩岸累積30年的交流,是兩岸領導人不斷更迭,雙方關係仍能勉力維持的根本原因。一旦釜底抽薪,兩岸和平失去基礎,臺灣可能萬劫不復。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社論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