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 Neurology:人口統計學和臨床因素與帕金森患者生存有關

2020-12-14 生物谷

1月2日,據《每日科學》報導,根據發表於JAMA/Archives期刊--Archives of Neurology2012年1月期上的一則報告,人口統計學和臨床因素似乎與帕金森病(PD)患者的生存相關,老年痴呆症的存在與死亡率的顯著增加相關。

雖然帕金森病是在老年人中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患者的存活率和疾病之間卻存在相衝突的數據,根據這篇文章中的背景信息。

Allison W.Willis,醫學博士,來自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同事們進行了一個全國性的回顧性隊列研究,關於2002年診斷並跟進到2008年的患有帕金森病的13.8萬醫保受益者。

性別和種族"顯著預測"生存,研究者注意到。女性患者,拉美裔或亞洲裔相對於白種人具有較低的死亡調整風險。在這個6年-研究中,64%帕金森患者死亡,黑人患者具有最高的粗死亡率(66.4%),其次是白種人患者(64.6%)、拉美裔患者(55.4%)、亞洲裔患者(50.8%)。

在研究期限結束時,69.6%的研究群體被診斷為老年痴呆症,黑人患者的頻率為最高(78.2%),其次是拉美裔患者(73.1%)。白種人和亞洲人患者患帕金森病相對較低,老年痴呆的發生率分別為69%和66.8%。

同時患有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症的患者比那些沒有痴呆症的患者具有較大可能的死亡。研究人員還注意到,晚期帕金森病的患者經常住院治療心血管疾病和感染,很少是治療帕金森病。他們還指出,生活在城市工業金屬高排放地區的帕金森患者具有較高的調整後死亡風險,但研究人員還指出,需要開展更多的工作來了解環境因素能否影響帕金森病或生存的過程。

"我們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通常發生在65歲及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這對於我們研究的變量--年齡-調整的生存有最強的影響。我們的數據重點突出了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預防或治療老年痴呆症的必要性,因為它對生存有有很大影響。",作者總結道。(生物谷bioon.com)

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A. W. Willis, M. Schootman, N. Kung, B. A. Evanoff, J. S. Perlmutter, B. A. Racette.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life expectancy of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P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dentify demographic, geographic, and clin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urvival. Design: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138 000 Medicare beneficiaries with incident PD who were identified in 2002 and followed up through 2008. Main Outcome Measures:Confounder-adjusted 6-year risk of death as influenced by 3 groups of factors: (1) race, sex, and age at diagnosis; (2)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3) clinical conditions. We examined hospitalization diagnoses in patients with terminal PD and compared PD mortality with that of other common diseases. Results:Thirty-five percent of patients with PD lived more than 6 years. Sex and rac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survival; patients who were female (HR [hazard ratio], 0.74; 95% CI, 0.73-0.75), Hispanic (HR, 0.72; 95% CI, 0.65-0.80), or Asian (HR, 0.86; 95% CI, 0.82-0.91) had a lower adjusted risk of death than white men. Dementia, diagnosed in 69.6% of cases and most often in African American patients (78.2%) and women (71.5%), was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likelihood of death (HR, 1.72; 95% CI, 1.69-1.75). Parkinson disease mortality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many common life-threatening diseases. Patients with terminal PD were hospitalized frequently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8.5%) and infection (20.9%) but rarely for PD (1.0%). Regional survival rates were similar but patients with PD living in urban high industrial metal emission areas had a slightly higher adjusted risk of death (HR, 1.19; 95% CI, 1.10-1.29). Conclusions: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factors impact PD survival. Dementia is highly prevalent in patients with PD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ortality.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whether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influence PD course or survival.

相關焦點

  • Neurology長期回顧研究:深度解析帕金森病的丘腦底核深部腦刺激
    研究者們為評估PD患者丘腦底核深部腦刺激的短期、中期和長期(1年、5年和10年)隨訪中痴呆的患病率和累積發生率,以及評估術後痴呆的潛在危險因素。回顧性分析了接受雙側STN-DBS治療的PD患者在每次術後隨訪中是否存在痴呆。還研究了發生術後痴呆的術前和圍術期危險因素。
  • Neurology 65年隨訪:吸菸和帕金森病的風險關係
    眾所周知,吸菸是很多疾病的危險因素。但對於帕金森病,它似乎起到了保護作用。近年多項國內外的回顧性及前瞻性研究均得到了一致的結論,吸菸與帕金森的發生呈負相關。在基線上對吸菸習慣進行分類後,目前仍吸菸者與不吸菸者相比,帕金森病的粗略死亡率較低。死於帕金森病的醫生平均隨訪42年,平均死亡年齡為82歲,而死於帕金森病以外原因的醫生平均隨訪35年,平均死亡年齡為77歲。在基線模型中,1951年目前吸菸的醫生與參加研究的不吸菸者相比,患帕金森病的風險降低了約30%。
  • Cells: 帕金森病白質和灰質的自由水成像
    Subjects這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包括20例Hoehn和Yahr 1-2期帕金森病患者,20例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對照組,無神經或精神疾病病史,結構磁共振成像(MRI)無異常信號。帕金森病患者由專家根據運動障礙協會的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 帕金森偏愛中老年人,帕金森病12條相關因素,你定要看看,早了解,早...
    為什麼說帕金森病偏愛中老年人,這是因為任何單一的因素均不能圓滿的解釋帕金森病的病因。中年以後,對環境毒素易感的個體,在接觸到毒素後,因其解毒功能出現障礙,出現亞臨床的黑質損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這些損傷不斷加重,多巴胺能神經元漸進性不斷死亡變性,最終失代償出現帕金森病的臨床症狀。
  • 4分+基於SEER資料庫挖掘原發性肝淋巴瘤的發病率、預後因素和生存...
    方法:從SEER資料庫中獲取1983-2015年間確診的PHL患者。應用joinpoint回歸軟體評估PHL發病率的時間趨勢。採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檢驗評估總生存率(OS)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DSS)。採用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確定OS和DSS的獨立預後因素。
  • AME統計學專欄 手把手教你解讀生存曲線
    一張漂亮的、專業的生存曲線圖不僅可以令編輯、讀者和審稿專家眼前一亮,同時也能為論文增色不少。然而,對於一些新手而言,生存曲線卻顯得十分陌生,不知道為何要繪製生存曲線,也不知道該如何解讀生存曲線的結果。在此,筆者結合自己長期做統計分析和繪製生存曲線的經驗,淺談如何解讀生存曲線。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糖尿病的患者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有很大差異,這取決於對糖尿病的治療。使用DPP4抑制劑和/或GLP-1模擬藥與使用其他口服降糖藥相比,帕金森病發生率較低。影像學研究表明,腦白質丟失和功能連通性的改變與帕金森視覺幻覺有關,但大腦網絡受影響的部分的選擇性脆弱的生物學因素尚不清楚。帕金森病幻覺的最新模型表明,它們的出現是由於不同網絡的相對影響發生了變化。了解結構連通性如何影響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有助於理解機制。
  • 衛材和MEIJI宣布治療帕金森病的EQUFINA(R)片劑在日本獲批
    (總部:東京,執行長:Daikichiro Kobayashi,以下簡稱「Meiji」)近日宣布,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Equfina®片劑(甲磺酸沙芬醯胺,以下簡稱「沙芬醯胺」)在日本獲得了生產和銷售許可,該藥用於改善正在接受含有左旋多巴的藥物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的劑末現象。在日本,Meiji持有沙芬醯胺的生產和銷售許可,而衛材則獨家銷售沙芬醯胺。
  • 90後小夥得帕金森病 一查族譜發現與父母有關
    原標題:90後小夥得帕金森病!回家一查族譜發現秘密:與父母有關說到帕金森這種病,大家都認為這是種老年病。如今,90後小夥李青(化名)卻被確診為帕金森症候群。前不久,李青來到浙大二院神經內科,經過體檢和病史詢問,副主任羅巍教授判定小夥子得的是帕金森病。羅教授認為,像李青這樣十幾歲就發病的患者,很可能是遺傳因素導致的。
  • 帕金森病患者的飲食到底有哪些講究?
    帕金森病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見神經變性疾病。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約500萬,預計到2030年患者將達900萬。在中國,65歲以上人口中約1.7%患有帕金森病,目前全國患病總人數已接近250萬,佔全世界一半。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帕金森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的第三大殺手。
  • 帕金森病病理傳遞的腸-腦軸新數據
    我們通過測量33例震顫性帕金森病患者在休息和認知負荷(心算)交替期間的肌電圖和功能核磁共振來驗證這些假設。同時通過心率和瞳孔直徑記錄了覺醒系統的活動,包括去甲腎上腺素能傳入。 正如預期的那樣,震顫的幅度與大腦-丘腦-皮層迴路的活動相關;認知負荷增加震顫幅度、瞳孔直徑、心率和大腦活動,這與額頂葉皮層、島葉、丘腦和前扣帶皮層的認知控制網絡活動有關。
  • 腦起搏器實現遠程調控 帕金森患者足不出戶即可看醫生
    4月10日,在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帕金森病友會活動現場,醫院神經外科劉博副主任醫師通過一臺電腦和APP埠演示了無線遠程腦起搏器程控技術,為王先生安裝的腦起搏器進行開機和調試工作。   這是湖南首次利用遠程調控平臺為患者進行腦起搏器調節。
  • 南京中醫藥大學這項研究成果給帕金森患者帶來佳音:「長線用藥...
    交匯點訊 帕金森病「長線用藥」存在著副作用多、幾年後療效減退的難題。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院•整合醫學學院胡剛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維生素B6通過PKM2/Nrf2通路促進穀胱甘肽合成發揮神經保護作用》,為帕金森病臨床治療的突破及研發理想治療藥物提供了新靶標。前不久,該項研究成果在國際一流刊物《自然通訊》上在線發表。
  • 帕金森離你我並不遙遠
    年輕人也可能會患病  帕金森病現在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了,臨床上遇到50歲以下的帕金森病患者不斷增多,30多歲的年輕患者也屢見不鮮,甚至有十幾歲的患者。有統計顯示,「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佔據該病總人數的10%。
  • DBS手術,幫助老年帕金森患者重拾尊嚴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影響老年人生活的神經系統變性病,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據世界帕金森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570萬帕金森患者,而中國患病人數約270萬,年增新發患者10萬。預計到2030 年,中國帕金森病患者將激增至500 萬人左右,患者數量將佔全球一半以上。帕金森症已經成為困擾我國眾多家庭的一種「頑疾」。
  • Neurology:淡漠的人,更容易痴呆!
    痴呆症的發病率正在增加,發現認知能力下降(cognitive decline)的臨床前期標誌物,能更好地了解個人的痴呆風險,所以相關的研究逐漸得到重視。神經精神症狀(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NPS)在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譜中很常見,在認知能力的發展上,它影響了半數的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和幾乎所有的痴呆患者。
  • 088期抑研報|口腔潰瘍與精神疾病和帕金森病病情發展之間的關係
    此外,敏感性分析一致地發現了MDD病史和耳鳴之間的關係。局限性:本研究中使用的資料庫未提供有關生活方式和基因因素的信息。結論:我們的結果表明,既往MDD病史與耳鳴之間存在正相關。此外,MDD可能是耳鳴發作的危險因素之一。
  • TAND:多篇帕金森病研究進展彙編(IF=5)
    使用震顫分析對A型肉毒桿菌毒素(BoNT-A)進行個性化給藥,對治療上肢震顫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納入了一種新的標準化治療算法,用於確定單臂或雙臂致殘性震顫的帕金森病患者的注射模式和BoNT-A劑量,可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況定製治療方案。
  • 帕金森病患者,早期會有哪些症狀?人到中年,要抓緊自查下
    帕金森也是如此,如今得帕金森的患者,也不僅僅是老年人,開始有了年輕化的趨勢。在我國,帕金森病的患者早已經超過了200餘萬,已經佔了全球的一半。在這200萬患者之中,75歲以上老年人的發病率高達10%。其中也不缺乏年輕的患者,一些低於40歲的青壯年,也有被帕金森盯上的。
  • 別以為帕金森病是老年人的專利 華西醫生:接診過9歲的患者
    商慧芳做帕金森病的相關科普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已經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後的中老年第三大「殺手」,越來越多的臨床實踐表明,帕金森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商慧芳表示,自己接診過的年齡最小的患者只有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