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1/4的《道德經》就可以讓你體悟人生的真諦,感受生命的美好。
老子幾千年前在函谷關寫下《道德經》的時候,應該沒有想過,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感染那麼多的讀者。
有人說《道德經》是對自我的修身養性,也有人說是對人生與命運的終極關懷。但是無論別人說什麼,只有當你真正體會到其中奧妙的時候,你才能夠真切地了解老子內心的悲憫與溫情,從而以新的目光觀察世界。
老子非常喜歡水,這和西方著名的哲學家泰勒斯說的「世界的本原是水「」,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老子並沒有說是水形成的世界,而是說這個世界是由「道「」形成的,縱觀《道德經》全篇,你會發現老子對水的讚賞已經上升到了「道」的層次。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其近於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其爭長短,他總是能夠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去的低洼之地,所以說水的這種品德,最接近於道。老子由水的品質,引申出了人生的「七善」。可以說,對應了一個人不同的階段。
首先是居善地。居善地不是坐擁豪宅,也不是住在風水寶地,老子對世俗的金銀錢財,可以說是不屑一顧的。他的「居善地」,指的是和水一樣,居於卑下的環境,這其中有一點「遮蔽鋒芒」的味道,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放低姿態,是人生第一善。
第二是心善淵。「淵」是沉靜而深遠的意思,心善淵就是心胸要保持沉靜,並且深遠博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人的胸懷,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一個人能夠達到怎樣的人生高度?當然,這個「淵」是表面沉靜,內心波濤洶湧,不能是一潭死水的深淵,它需要有暗流湧動的力量。
第三是與善仁。與善人非常容易理解,他的意思是要樂於助人,待人真誠,這一點與儒家思想倒是十分相近。從自我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與人交流。交流方式決定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怎樣的世界。第四是言善信,信守諾言是我們的處世之道,如果連最基本的誠信都沒有的話,那麼一個人將無法在世界,無法在社會立足,不講信用的人,必然會寸步難行。現在支付寶,就是根據個人信用建立的體系。馬雲看完《道德經》後,說古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對現代人的心理了如指掌了。
第五是政善治,為政要善於治理,當我們「在其位」的時候,說明我們已經得到了一部分社會的認可,我們應該用我們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操守,來有效地為這個社會做貢獻。第六是事善能。辦事善於發揮所長,無論一個人有什麼理想,都要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高效地處理一件事,是一個人終身都要學習的事情。
第七是動善時。人生的機遇能有幾次,有人說有七次之多,但是無論幾次,都需要我們把握時機。現實點說,一個人跨越原來的階級靠的就是這為數不多的機會。行動要把握時機,是最考驗一個人智慧的,不是說要讓你拼命爭奪更好的資源,而是你是否希望體驗不一樣的更高層的人生。「七善」之後,老子又提出核心觀念「夫唯不爭,故無尤」。
有人說,人不都是往高處走的嗎?「不爭」怎麼走?其實兩者不矛盾。
老子眼裡的水是柔的,不是柔弱的柔,而是指水的姿態變化無窮,此水錶現了所謂的大道無形。只有當你能夠在這個社會中以各種各樣的姿態呈現自我,表達自我的時候,才是真的達到「自然」的高度。
上善若水。抽刀斷水,水毫髮無損,以壩攔水,水愈積愈深,在天為雨雪雲霧,在地為江河湖海。這就是水之至善。
《道德經》的水之七善,你又走到了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