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之「七善真言」,你的人生走到哪一步了?

2020-12-14 左岸方言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1/4的《道德經》就可以讓你體悟人生的真諦,感受生命的美好。

老子幾千年前在函谷關寫下《道德經》的時候,應該沒有想過,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感染那麼多的讀者。

有人說《道德經》是對自我的修身養性,也有人說是對人生與命運的終極關懷。但是無論別人說什麼,只有當你真正體會到其中奧妙的時候,你才能夠真切地了解老子內心的悲憫與溫情,從而以新的目光觀察世界。

老子非常喜歡水,這和西方著名的哲學家泰勒斯說的「世界的本原是水「」,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老子並沒有說是水形成的世界,而是說這個世界是由「道「」形成的,縱觀《道德經》全篇,你會發現老子對水的讚賞已經上升到了「道」的層次。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其近於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其爭長短,他總是能夠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去的低洼之地,所以說水的這種品德,最接近於道。老子由水的品質,引申出了人生的「七善」。可以說,對應了一個人不同的階段。

首先是居善地。居善地不是坐擁豪宅,也不是住在風水寶地,老子對世俗的金銀錢財,可以說是不屑一顧的。他的「居善地」,指的是和水一樣,居於卑下的環境,這其中有一點「遮蔽鋒芒」的味道,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放低姿態,是人生第一善。

第二是心善淵。「淵」是沉靜而深遠的意思,心善淵就是心胸要保持沉靜,並且深遠博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人的胸懷,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一個人能夠達到怎樣的人生高度?當然,這個「淵」是表面沉靜,內心波濤洶湧,不能是一潭死水的深淵,它需要有暗流湧動的力量。

第三是與善仁。與善人非常容易理解,他的意思是要樂於助人,待人真誠,這一點與儒家思想倒是十分相近。從自我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與人交流。交流方式決定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怎樣的世界。第四是言善信,信守諾言是我們的處世之道,如果連最基本的誠信都沒有的話,那麼一個人將無法在世界,無法在社會立足,不講信用的人,必然會寸步難行。現在支付寶,就是根據個人信用建立的體系。馬雲看完《道德經》後,說古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對現代人的心理了如指掌了。

第五是政善治,為政要善於治理,當我們「在其位」的時候,說明我們已經得到了一部分社會的認可,我們應該用我們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操守,來有效地為這個社會做貢獻。第六是事善能。辦事善於發揮所長,無論一個人有什麼理想,都要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高效地處理一件事,是一個人終身都要學習的事情。

第七是動善時。人生的機遇能有幾次,有人說有七次之多,但是無論幾次,都需要我們把握時機。現實點說,一個人跨越原來的階級靠的就是這為數不多的機會。行動要把握時機,是最考驗一個人智慧的,不是說要讓你拼命爭奪更好的資源,而是你是否希望體驗不一樣的更高層的人生。「七善」之後,老子又提出核心觀念「夫唯不爭,故無尤」。

有人說,人不都是往高處走的嗎?「不爭」怎麼走?其實兩者不矛盾。

老子眼裡的水是柔的,不是柔弱的柔,而是指水的姿態變化無窮,此水錶現了所謂的大道無形。只有當你能夠在這個社會中以各種各樣的姿態呈現自我,表達自我的時候,才是真的達到「自然」的高度。

上善若水。抽刀斷水,水毫髮無損,以壩攔水,水愈積愈深,在天為雨雪雲霧,在地為江河湖海。這就是水之至善。

《道德經》的水之七善,你又走到了哪一步?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水有七善,人有七智,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
  • 老子《道德經》,水有七善,人之七智,得之致功成
    ▲詩意圖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畫像一,居善地。心如深淵之水,不染雜質,波瀾不驚。「無欲望則靜止,靜止則明朗」,心之大者,寬宏無量,如水一般靜默深遠,有容納百川之能。在現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中,要想得道,首先就要保持一顆寵辱不驚的心,不受外界環境所幹擾,不受不良習氣所汙染。三,與善仁。水滋養萬物,無欲無求,對強者不諂媚,對弱者不傲氣。
  •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微信公眾號:LONSHIDE小 編 微 信:hhbsdz001《道德經》源於易我中華文化,自伏羲一畫開天、神農畫地而耕、黃帝道政合一、堯舜貴族推舉、禹湯傳位有道、文武明堂清廟、孔子集其大成。老子之《道德經》,以最本源、最玄妙、最高明、最博大的觀點來解說易道,將天道、地道、人道的先天本有,合稱為「道」。與儒家「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相呼應,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先天地生,所以能生萬物。我們生而為人,其實不必刻意求道。因為道把我們生下來,就終生不離開我們,一直在我們的身上。
  • 道德經「五千真言」就是老子對釋迦牟尼講的!
    「大為常在至非奇」,「大」就是大德、大智,無為而無不為,這是說只有至人才有大為,而真正有大作為的至人到了那一步也不覺神奇了。「五千真言話古今」即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借牛喻道科學棲」,老子的神態很奇怪,很憂愁,這意思好像是很可憐天下人的樣子。
  • 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
    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但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可能很多人之前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有時候就是順口一說,根本沒有深究這個成語背後的深厚韻味,但我國的文化經過了千百年來的孕育,非常的豐富多彩,有時候不學,可能過後就忘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做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 《道德經》5大天機,人生5大禁忌
    《道德經》一書,暗含五大天機,指明人生五種禁忌。第一忌:積怨《道德經》裡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怨恨可以化解,怨氣卻無法消散。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總有人勸你: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卻很少有人告訴你:怨氣積小成大,很有可能傷身!看輕你的人,教會你成長;背叛你的人,教會你堅強。
  • 如何正確理解「道德經」三個字
    根生本,本生末,萬物成之,昭然紛紜若道德之華。視其華,可以窺其根基。根本牢固則物可以長久;根本不固,物必將衰亡。故物昌盛者,必宗其根本;物敗亡者,必先失其所。府者,蓄也,養也,容也,成也。德之不府,則萬物不能成。不積德,則不能久。於萬物而言,道若母,德若鄉。聖人積天德府天下,畜而養之,而使天下萬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謂,德者,萬物之所府。中國聖人所傳真人真言,用以治國安民,萬世之所奉,謂之經。
  • 華為受美國封鎖卻立足世界之巔?七善|九展探索其中奧秘
    京東在保證買賣雙方效益的同時,也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更多來源可靠的優選品牌,如:京東就第一家接受沒有任何產品知名度的新品牌:七善茶油丨九展日化入駐,並以大力扶持。該品牌是專業針對新時代萬千家庭成員的健康以及愛美人士而定製研發的日化產品,是國內首家以被國家藥監局視為藥、食、妝同源的國寶——茶油為原材料的綜合研究中心的新生品牌。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道德經講解視頻全集
    如果人生只讀一本書,你會選擇哪一本?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德經》。這不僅因為,它是暢銷兩千年的「古代奇書」,被譽為「萬經之王」。全書僅僅5126個字,可研究它的書籍少說也有5000萬字。還一路暢銷到國外,據說德國每3個家庭中,就有1個家庭擁有它。
  • 《道德經》:改變人生的方法很容易,卻難在極少有人能鍥而不捨
    在如今社會發展之中,有的人煩擾命運坎坷,常常會對日常生活喪失自信心;有的人一生拼了命勤奮,卻也還是過得不理想化;也有的人為了更好地改變人生費盡心思了方法,遺憾沒有取得成功。在《道德經》中,也是有對改變人生的啟發。實際上改變人生的方法很容易,可是極少有人能鍥而不捨。
  • 精選《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做人生格言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語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下面是《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以做我們的人生格言,掛在牆上,讓人敬仰。很多東西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追求也沒有用,所以人生要懂得淡然知足。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道德經81章,81句箴言,開悟你的智慧大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收藏!《道德經》動畫完整版,簡潔生動,值得收藏!
  • 《道德經》:做人要學會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闊天空
    《道德經》二十二章有載: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根據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原理所提出的變通的方法論,意思是:委曲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生新,大取才能多得,貪多便舍迷惑。
  • 道德經:你真得理解寵辱若驚的本意嗎?
    上善若水的道,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是促其成功的主因,而這七善又和道柔弱 處下 謙讓 不爭 隨和的自性意識有關。而人器要做到這七善的效果,就要具備道的這種自性特質。但社會生活中的人,往往表現為剛強 處上 傲慢 爭勝和排斥異己為爽,這樣性格特質的人,又是因為不能屈辱而直接滋養成的這種性格。
  • 黃明哲道德經完整版
    如果人生只讀一本書,你會選擇哪一本?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德經》。這不僅因為,它是暢銷兩千年的「古代奇書」,被譽為「萬經之王」。全書僅僅5126個字,可研究它的書籍少說也有5000萬字。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道德經》:人生如棋局,別讓無知毀了你,讀後醍醐灌頂
    當你人生得意的時候,就要想想是不是上天故意給你留下的一個禍患根源。而這是你更應該注意。在《道德經》之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人所期望的盈滿和富貴,其實都不能長久的相守,過度的驕縱也會自取滅亡,這就是「滿招損」的道理。
  • 熟讀《道德經》的人有多可怕?簡單三句話,掌握「人生法則」
    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故後人改為《道德經》。2000多年來中國文化的主峰,被譽為「萬經之王」。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它談處世原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人生所有對幸福的刻意追求,都會讓生活越來越糟糕
    《道德經》中說這樣一段話:「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然而真正智慧的人是懂得配合自然之道、把握自然規律、善於用人、品行符合道德準則的人,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才能免除禍患,找到人生的捷徑。白巖松老師也曾說過:「這個世上最糟糕的一種人就是勤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