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伴侶治療』第一章 從客體關係的角度看待親密感和性2

2020-09-21 解憂心理醫生

客體關係理論

費爾貝恩曾清楚地闡述過個體的客體關係理論。雖然他並沒有專門提到親密感,但是他的理論仍舊給我們提供了理解親密感的途徑。他提出假設,認為在最初的階段支配嬰兒的是他同首要照顧者建立關係的需求,首要照顧者經常是母親(雖然,父親或者其他替代者也可以&34; )。嬰兒內化了他的經歷中不滿足的經驗,並把這些經驗同以往的經驗分離,由於這些經驗在意識中存在會帶來痛苦,所以他(她)把它們從意識中壓抑下去,痛苦經驗裡面兩個主要的方面於是被深埋地下:同母親之間的需要-興奮(他稱之為&34;)的關係,和拒絕或挫敗(他稱之為「反力比多自我」)的關係。在需要-興奮的關係中,嬰兒感覺母親是有誘惑性的或者令人焦慮和窒息的,嬰兒得不到照顧,永遠得不到滿足,在那種拒絕的關係中,嬰兒感覺母親對於自己的需求在拒絕、生氣或者不予滿足,嬰兒因此變得生氣和難過。最後,嬰兒和母親之間有一種比較適度的滿意的關係,費爾貝恩認為這種關係存在於「中心自我」(central ego)和它的內在客體即&34;之間。這種關係以適度關愛的情感為特徵,費爾貝思也描述了拒絕客體的系統是如何對需求-興奮的系統進行進一步的&34;的。臨床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點,當夫妻雙方爭吵不停時,他們就不會承認在這種失敗的關係中,兩個人對於彼此痛苦的渴望。

圖1-1總結了費爾貝恩的內在精神結構的理論框架。

藉助英國其他客體關係學派的理論,我們可以把費爾貝恩的個人發展理論應用於家庭互動的情境中,並且可以把無意識的溝通作為一種可觀察的關係的特徵。從梅蘭妮·克萊因的理論,我們吸取了投射性認同和內攝性認同的理論,這個複雜的概念需要一個章節來發揮論述(見第三章)。在這裡,我們這樣來理解就足夠了:投射認同是一種把自己所否認的一部分投射到對方的過程,對方無意識地接收了投射,並通過內投射認同,感覺到了被投射的部分並按照那種方式來實施行為,就好像來確認,或者更成熟一點的話,來改造那一部分。在正常的關係中,投射認同是對對方的經歷產生共情的基礎,但是在焦慮的狀態下,它是一種不舒服的,甚至是可能不被原諒的方式來佔有和控制對方。

圖1-2 展現了這一互動過程。

圖1-2 投射性認同和內攝性認同。

發生的機制是,當孩子遇到挫折、願望沒能達成或創傷的時候,他對於父母會產生投射性認同和內攝性認同。本圖描述出孩子渴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並通過投射性認同與父母心中類似的傾向認同。通過內攝性認同,遭遇到拒絕的孩子和父母自己的反力比多系統的挫折部分認同,在對挫折的內部互動中,孩子反力比系統的補充力量會進一步壓抑力比多系統。

投射性認同也同樣是親密感的基礎。通過投射性認同,一對夫妻可以來檢驗他們內部客體群的匹配。雖然這可以在短暫的相遇中發生,但是通常會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檢驗和再檢驗。母親和嬰兒之間的親密感經由一般的抱持和共處而產生,如餵食、換尿布和洗澡。給孩子餵飯、養育孩子長大、接送他們、安排他們受教育和參與社會,這些都是作為父母的成年夫妻之間家庭生活中和性無關的親密感來源。對他們來說,找到時間獨處來享受性的親密感很難實現。對於那些沒有孩子的夫婦來說,兩個人同樣有很多的任務來處理,如為舒服的衣食住行奔忙、分享彼此的資源、優先安排工作、社交和屬於個人的時間,不管有沒有孩子,長期的親密關係都是通過日常生活裡平凡瑣事的溝通來實現的。

所以,伴侶治療就是通過討論這些瑣碎的日常事情進行的,當同那些夫妻一起進行工作時,夫妻之間會回顧日常互動的事情,那些被分離、壓抑並被無意識地投射性認同的部分就會清晰展現,正是這種回顧,為家庭和婚姻治療提供了通向了解無意識家庭生活親密感的途徑。

當同個人一起工作時,我們會期望在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創造一種親密關係,這種親密關係會幫助我們體驗來訪者在親密感問題上的困難,而且,精神分析的情感交流可以在移情中被當做是一種性交的形式,這種移情的比喻對於發掘來訪者性的困難非常有用,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更明確地了解,精神分析或者說心理治療是怎樣表達出了性的問題,而同時又幫助去掩藏它們。來訪者可以藉由語言環境中的親密感去進一步壓抑存在於身體的性上的無意識因素,而同時對這種情境的保護感到舒適。對於一些來訪者來說,心理治療的情境所提供的隱私和保護會使那些被壓抑的性的因素不會在最初就被覺察,而可以等到充足的時間之後,當治療關係逐漸成熟的時候。到那個時候,那些被壓抑的部分就會找機會再回來,這並不僅僅局限在治療中,在每一種重要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會尋求被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被了解和關心,同樣,那些在人格中被拒絕和壓抑的部分也會尋找表達和理解的機會。

身心相伴的關係

為了了解身體和情感的親密感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得不回到最初的假設,即身體的親近和情感的貫通是統一的。溫尼科特把母親和嬰兒之間的關係稱之為&34;,這恰恰是我們所要討論的親密感和性的範疇。他描述了最早的母嬰關係是如何通過身體接觸作為媒介來組織嬰兒的心理內部世界的,這種關係同時是整個身體和全部心靈的。嬰兒與母親的身體接觸也同樣在心理上發展了母親,來適應其作為母親的角色。換句話說,這種心身相伴的關係是一種相互的確認過程,很多學者都曾經研究過母嬰關係中讓人頗受啟迪的這個方面,比如斯皮茨、馬勒及其同事、布拉徹爾頓及其同事、格林斯潘,還有很多其他人。最近,斯特恩對這種身體的研究做了總結,他說,嬰兒自我的成長起始於母親和嬰兒之間那些可被觀察的身體交流,這些交流逐漸形成了心身相伴的關係。嬰兒與母親之間的注視、語言交流和相互協調適應的身體動作形成了最基本的溝通。在最初的幾個月裡,母親和嬰兒就會對於彼此之間親密的暗示和反應作出調整和改進。

性關係

同樣,在性上也是如此。性同樣也是一種心身相伴關係,因為性夥伴之間的身體接觸會觸發他們個體心理的深層,特別是他們的內在客體關係,馬斯特斯和詹森描繪了生殖的功能和互動,提供了從生殖生理學的角度正常和非正常的描述。戴維·沙夫發展了一個觀點,這個觀點認為色慾帶(erotic zone)是矛盾的投影屏,他寫道:

生殖器和女人的乳房經常被成年夫妻或成年人選擇作為內在客體(如內在父母)和當前主要角色之間衝突的所在地,陰莖和陰道,雖然是小的器官,但變成了私人和人際之間的戰鬥前線。大量的複雜性事件必須通過心理的運算(加、減或乘就像矢量一樣),然後蒸餾,以便適合這些非常小的區域,幾乎不被記憶的或者很早就投降於無意識的大量衝突就會在生殖器的身體屏幕上以濃縮的方式投射。這些屏幕太小,以至於容納不下整個圖片的放映,所以結果就是,通過簡化和濃縮,圖像只能通過望遠鏡的錯誤的一端來看,而這同樣是有需要的。重要細節也不再被區分,而且一個衝突疊加上另外一個,一個內部關係同另外一些融合,就好像做夢者的自我濃縮並歪曲了一些事件,來創造一個仍舊可以表達意義和情感世界的簡短的夢一樣。

雖然所引起的複雜情感是關於人、關於舊的和新的關係,但是它仍舊需要用一種相對簡單和直接的方式通過身體這個最終的通用路徑來表達。比如,在既定的情境裡,性的活動和反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不同程度的開放、壓抑,和性的失敗會複雜地摻雜在一起,而彼此的性行為可能感覺美妙也可能很糟糕。

如果我們把性關係當做是身心伴侶的角度來理解,我們就清楚地了解這些特定的身體間的互動——生殖器、乳房、嘴和手之間——是如何表達深刻的情感和關係的。成人的性關係是早期關係的部分重複,所以對人具有不同於其他關係的深刻影響。在這種理論假設中,性的興奮就同需要-興奮的客體群發生關聯,而性的拒絕和挫敗會同拒絕客體系統產生共振,內部這些所代表的客體關係就會在同外部客體的互動中,傾向於重新創造這些經歷,身體上的強烈的性體驗放大了每種內部客體關係的無意識角色。就是通過這些方式,成人的性成為早期母嬰之間心身相伴關係的繼承者。

性的表達連接起新的愛的客體和內部客體,性象徵了如下內容:

1.渴望抓住帶有給予和愛的特性的父母形象,並把那種形象作為真實存在,兩個人在被對方照顧的同時,去照顧彼此的他或者她。

2.掙扎去超越和原諒不願意付出的父母形象,這樣的父母好像不關心孩子,但是,如果被原諒,這些父母就會被提供在一起的機會。

3.試圖把這兩種修復的形象綜合生成一種完整的,基於身為父母的關係基礎上的一對相互熱愛的夫妻的內部感覺。

令人滿意的性經驗構成了實際的和意義上的補償,一種軀體和身體及情感的多種需求的愛的再混合。與之對比的是,失敗的性經驗重新刺激了被剝奪和需要的感覺,並雪上加霜。性的適度的目標是它成為婚姻和關係中一種有用的、減輕緊張感的足夠好的部分,而且它有能力表達和包容不是那麼多的挫敗和衝突,可以在有些時候給夫妻們提供所需要和希望獲得的東西,我們稱之為「夠格的性」(good-enough sex)。

如果其中的一個或是兩個人都有很多身體或者心理上的問題,那麼&34;是不可能發生的,通常所講的&34;被應用於起源於身體、教育和心理學的性交的病理學診斷。為了區別由於內部客體關係而受到影響和損害的性,戴維·沙夫提出「性的中斷」(Sex Disjunction)理論。在性的中斷中,客體關係的問題也許是由於最近發生的事情引起的,也可能是有比較久遠的起因,通常是兩者的結合。而甚至是由於缺少經驗或體力不足引起的性功能失調也同樣會影響現在關係的情感色調,而且會刺激內部客體使其不安。所以每一種性功能失調都包含了性的中斷,但並不是所有的中斷都包括了需要特殊性治療的性失調。作為伴侶治療師,我們想要對所有性中斷和性功能失調的問題都能處理,如果需要,我們轉介那些需要特殊性治療的個案去做性治療,或者如果我們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的話,我們也可以把治療轉換到行為療法的模式。--

相關焦點

  • 『精神分析伴侶治療』第一章 從客體關係的角度看待親密感和性1
    第一部份 客體關係第一章 從客體關係的角度看待親密感和性一對伴侶的關係不僅取決於雙方在文化、個體和性上面的有意識地彼此相容,而且同樣依賴於雙方個性中所壓抑的那一部分,在這個部分中,無意識層面的交流決定了在婚姻以及其他類似的長期關係中伴侶之間的親密感質量,以及保持情感和性的親密的能力。
  • 『精神分析的伴侶治療』第二章 婚姻和性的治療途徑1
    第二章 婚姻和性的治療途徑婚姻關係中的性反映了早期母嬰關係中的身體層面,隨著孩子可以更自主地主宰身體的需要,母嬰關係會逐漸減弱隨著這段關係中的身體成分逐漸減少,過渡性聯結地帶和過渡性現象變得更為突出,它繼承了心身相伴關係中的核心,並且仍舊和手臂環繞的抱持功能緊密相關。圖2-2 展現了母嬰關係中的發展路徑。在早期,母親發展了嬰兒的內部組織,通過同嬰兒所有的身體互動、互相注視和發音的對話,她給予了嬰兒正在飛速形成的精神組織的素材資料。
  • 現代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
    經過大明老師悉心打磨,『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本月開講!4月13日,每周1-2講,每講25分鐘,每2次課+1次答疑。大明心理邀請您,繼續走進精神分析的世界。中國心理諮詢與治療學術界已達成的共識:精神分析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基礎。你不必是一個精神分析師,但你只要在這個領域工作,你就必須有精神動力學(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思考模型。
  • 《精神分析的伴侶治療》前言
    源於英國客體關係理論,整合了小組諮詢理論、嬰幼兒發展與性方面的研究,在這裡我們發展出這樣的一個理念,伴侶治療時,把配偶當做是兩人小組,他們因為彼此承諾,形成一個緊密結合的系統,而且這種承諾被相互給予性快樂的黏合而強化,作為身體和情感上的親密關係,婚姻是早期母嬰關係中身心相伴模式的後繼者,夫妻個性中壓抑的一面決定了配偶之間潛在的匹配,也決定了他們後來尋求在意識層面表達婚姻關係中的安全性
  • 華人世界第一性治療師:夫妻親密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華人世界第一性治療師:夫妻親密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時間: 2019-12-13 14:02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偲   『我們是很聊得來的朋友。』
  • 『人我之間』第十九章 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
    第十九章 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和其它人一樣,精神分析之間也有忠誠的議題,同時他們之間的關係也相當不穩定。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當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師都非常熟悉克萊茵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明就裡。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傳和發展;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於喜歡精神分析的讀者來說,克萊茵的這本著作最值得學習與收藏。
  •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譯者序 作者序
    有些作者比較極端,有些則企圖平衡這兩種對立之思路,正如本書作者所言,最難的課題在於如何在避免過度強調宗派意識的同時,還能不掉入折衷主義的陷阱。 另一個困擾臺灣讀者的問題是,到底客體關系所指為何?有些文獻稱梅蘭妮·克萊恩為「客體關係之母」,致使讀者混淆了「客體關係」與「克萊恩學派」。
  • 海爾森大師課 |李鼎智老師【現代精神分析之客體關係】即將開課
    精神分析理論自20世紀初由弗洛伊德創立以來,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內驅力理論階段和客體關係理論階段。在精神分析學術界中,客體關係理論是一門比較新的理論。在臨床實踐中,該理論得到了廣大心理治療師的認同,同時採用此項技術也擴大了精神分析對於心理障礙的治療的應用範圍。
  • 羅蘭《親密關係》讀書筆記
    第一章:人際關係的構成1.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且與他人的關係還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內容。基本公式:結果=獎賞-代價 2.從經濟學角度看,要保持滿意的親密關係,我們需要保持至少5:1的獎賞——代價比率。 這就意味著日常親密關係中的爭吵、矛盾、對峙等是多麼具有破壞力,做了一件錯事,至少需要5件好事去修補。
  • 『精神分析導論』第一講
    《精神分析導論》所包含的各講,是弗洛伊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兩個連續的冬季學期發表的,即1915-1916學年和1916-1917學年的冬季學期。關於導致這些講座出版的背景情況的詳細說明,參見瓊斯撰寫的傳記的第2卷。
  • 【性與親密】德瑞姆心理-方剛博士一年制性與親密關係諮詢師認證班招生簡章
    據不完全統計,短程諮詢裡,因性和親密關係主題走進諮詢室的來訪者佔75.8%,長程諮詢的來訪者會涉及到性和親密關係議題的為89.8% ▼作為諮詢師,你知道如何跟來訪者談性麼?你知道如何解決性障礙問題麼?
  • 「還是會害怕失去你」| 被遺棄的恐懼與客體恆常性
    ​焦慮是親密關係裡很常見的一種情緒反應。它通常以兩種形式現身——害怕失去自我和對被伴侶拋棄的恐懼。它是對客體屬性的一種理解,即就算在某些情況下,客體無法被看見、觸摸或者感知到,他們也依然是存在的。 客體恆常性是一個精神動力學上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客體永久性在情感上的一種體現。在發展這一能力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成熟起來,意識到到我們的照料者是一個對我們滿懷關愛的存在,但同時也是一個可以離開我們的獨立個體。
  • 2020年CPA《稅法》章節筆記與真題 第一章 稅法總論
    本章內容結構:7節  第一節 稅法概念  第二節 稅法原則  第三節 稅法要素  第四節 稅收立法與我國稅法體系  第五節 稅收執法  第六節 稅務權利與義務  第七節 國際稅收關係 第一節 稅法概念  【知識點1】稅收與稅法
  • 『母性精神分析』第五篇 梅蘭妮•克萊恩 第三十一章 類精神分裂的防衛機轉
    但是,如果到達無所不能的過度狀態,也會矛盾地導致匱乏和空虛的感覺、過度依賴他人、缺乏愛的能力。當理想化的他體被內化,但還不能消化吸收到自我當中時,同樣的過程也會發生。克萊恩宣稱,只有透過重複好的經驗,消化吸收和整合才會產生,反制分裂的效果,而分裂到極端就會造成精神異常或精神分裂症。反制此類分裂的重要過程,是指經驗到母親是可愛的及完整的過程,會引發害怕失去她的憂鬱。
  • 如何與「冷漠無情」的伴侶培養「親密感」?試試這2個方法
    如果看到「冷漠無情」這四個字,你能夠馬上聯想到你的伴侶,那麼你確實應該好好看看今天的內容。今天講的這2個方法,也許真的能解決你的困擾,增進你和伴侶之間的「親密感。」但是婚姻並不是談判和博弈,不需要如此算計和勾心鬥角。婚姻是靠感情、尊重、信任等維繫的,如果這一切在談判和博弈中耗沒了,即使你贏了,也是輸,因為你把最重要的輸沒了。改善兩個人的關係、培養親密感是你的目標,為了達成目標,就請放下所謂的「面子」吧。夫妻之間是不存在面子的,如果要爭面子,就會失去了裡子,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 《道德經》:為什麼第一章難以理解?因為第一章是序言,不是正文
    大家回想一下,有沒有這種感覺,在最開始接觸《道德經》的時候,我們興致勃勃翻開第一章,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後面又是『玄之又玄』之類的。瞬間感覺非常繞,不好理解。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去反覆學習《道德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聽了一場講座,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希望大家也能有所啟發。
  • 你把什麼帶入了親密關係
    河南商報訊(記者高鵬)近日,由王俊華編著的一本針對婚姻伴侶親密關係方面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圖書《你把什麼帶入了親密關係——運用薩提亞模式探索內在冰山》,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發行。    怎樣在生活中覺察、調整、改變和提升自己,經營和成就一份溫馨而穩固的親密關係呢?
  • 『因果關係』英文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前面我們分享了『因果關係』中文研究熱點知識圖譜(←超連結)
  • 心理學讀書連載:客體關係理論
    做心理諮詢,有人說她是客體關係派,今天來看看客體關係理論!自我心理學的觀點認為驅力(即性慾與攻擊性)是首要的,相對地,客體關係是次要的(精神分析書寫有一個既定但也許是不幸的傳統:用客體這個詞來意指人。儘管客體的講法多少帶點貶損的意味,但為了維持一貫性與清晰度,我還是沿用這個詞)。也就是說,嬰兒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在驅力的壓力下釋放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