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份 客體關係
第一章 從客體關係的角度看待親密感和性
一對伴侶的關係不僅取決於雙方在文化、個體和性上面的有意識地彼此相容,而且同樣依賴於雙方個性中所壓抑的那一部分,在這個部分中,無意識層面的交流決定了在婚姻以及其他類似的長期關係中伴侶之間的親密感質量,以及保持情感和性的親密的能力。
親密感不只是一種長期關係的特徵,在任何一種支持性環境裡,它都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進行大量的無意識交流的功能。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兩個經由火車旅行而相識的陌生人可以立刻產生親近感,他們可以很快地交談甚歡,分享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果不是因為相識短暫,他們也許可以分享甚至是超過同自己的伴侶所講的內容,這種在第一次會面中所產生的強烈的親近感在之後的接觸中不一定會再次出現。在短暫相遇時產生親密感的能力,或者說在社交場合的魅力同維持長久關係的能力很可能大相逕庭。早期求愛階段的短暫親密感包含了很快的互相貫通、突然意識到彼此的相同點和彼此的補充,所以經常著重強調內部客體的所共有的一個方面,而不是也不能是,完全考慮到所謂內部經濟的收支平衡[此處內在經濟平衡是精力比多遵循經濟原則的平衡]。人們可以藉由訂婚來擺脫壓抑的防禦結構去檢查兩個人是否合適,而更徹底的檢驗通常需要結婚後更長時間的承諾來兌現。
當一對親密並且享受性愛的戀人開始向對方做出承諾的時候,親密感的問題就出現了,他們會發現就是在這個時刻,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人開始退卻,我們所講的這種退卻並非指完全分離或是分手,而是指部分地縮回到自我中去,而不再像以前一般親密。這種退卻是伴隨著突然在伴侶的身上發現了一些新的並覺得排斥的特性,或者是在這之前於不知不覺中呈現的某些性格,就是這個時刻,戀愛的一方開始把自己當做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並且把對方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好和壞——更好或者是更糟糕——這是一個立刻發生而且是相互的過程。婚姻治療和性治療認為自我和他人是不可避免地相互糾纏在一起的,並且,婚姻關係和夫妻性生活的美滿緊密相連。對於性功能失調的治療一定要考慮婚姻關係,因為在性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表現了起源於無意識因素的某些困難,並使這些困難得以宣洩。
很多年來,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在努力治療性的問題,而沒有藉助性功能正常和性功能失調的知識。但是現在,性學研究揭示了很多有關這兩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在心理分析領域,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問題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以分析師-病人作為原型範例。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比以前要更好理解,因為我們可以應用客體關係理論的分析語言來解釋,客體關係理論將內心維度所反映出的個人發展同個體和重要他人之間關係的互動連接起來。作為過去50 年學術發展的成果,客體關係理論被迪克斯和津納應用到婚姻關係中來,也在家庭動力學的研究中被下列學者應用,如夏皮羅和津納,斯凱勒、伯克斯等,而我們自己也在用。我們除了將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同家庭療法聯繫起來以外,戴維·沙夫也研究了性和一般發展之間的聯繫,有關這方面的理論在著作《性的關係》中有所表述,在這本書中,他記述了性的發展是如何表現家庭的問題和趨勢的,而同時又持續改變著家庭。
客體關係源自於個人對關係的需要。從最早期,嬰兒就會為了同母親建立關係的需要而做出反應,而正是在這種對於母親的依戀當中,嬰兒逐漸長大。這種最早期的依戀即心身相伴關係,也就是一種完全的心理和身體層面同時存在的關係。母親懷抱嬰兒,並試圖理解嬰兒的內部節奏和需求,於是逐漸了解嬰兒的內心活動,當她這樣做的時候,嬰兒就會在母親的陪伴中喝奶。由於成人的性關係帶給人強烈的愉悅感,並同時存在於靈和肉的兩個層面,所以說成人的性關係其實也是對早期關係中的那些紮根於記憶的歷史的回應。
同首要照顧者相處的早期經驗是如何被嬰兒和孩子吸收,並演變成孩子內部世界的實體——客體關係理論研究的主要學者們在這些問題上都有所發現和研究。這個理論,從其最不僵化的形式來看,並沒有明顯的偏向於某一端的傾向,因為它同等地考慮到兩個因素,即照顧者所打造的環境和孩子內心對於那些內化經驗的改造。
在精神分析的早期,弗洛伊德認為實際發生的事件和喪失構成了個體困境的核心:童年時期的性誘惑、手淫和對它的禁止、性交的中斷是心理創傷的起源。但後來,弗洛伊德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即小孩子們會改變並且歪曲實際發生的事件,於是他的理論開始往無意識的內心衝突這個領域發展,他避開了他之前的性誘惑理論,這也是他所放棄的為數不多的理論之一,他的臨床記錄明顯強調了實際發生的經驗的重要性,也令我們認為,他相信孩子同世界相處經驗的質量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後面的發展。但是他在早期就開始闡述的理論,卻強調並揭示了驅力和結構作為一整套程序,是預先設置好的,經驗對它的改造只被認為是排在第二位的。從弗洛伊德派的觀點來看個人的發展,就好像是一個已經預先在內部設定好程序的飛彈,按原設計行進,雖然對於沿途的幹擾也會克服適應,但仍舊會追尋早就設定好的目標,環境的周遭際遇與命中注定的驅力和結構相比是要被次要考慮的。
家庭治療理論聚焦於被弗洛伊德認為是次等重要的環境因素。作為一種理論,它強調了外部世界、家庭系統、直接的、原生的和衍生家庭中的關係結構的重要性,它認為個人對於發起和改造既有經驗的重要性反而是第二位的。對於這個理論來說,外部事件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而人內心的心理事件則是非物質和虛構的。行為治療的取向比較折中,它強調重要的行為和可觀察的事件,而不去談論個人的內心生活,在這點上和家庭療法的態度一致,但同時和精神分析一樣,它對家庭系統保持距離。
客體關係理論則涵蓋了上述兩個方向,它是關於激勵、發展和關係的精神分析理論。它起始於作為一種個人無意識的理論,並且由於它是從分析關係的研究中發展而來,而非患者的病理學研究,所以它可以被直接應用於有關婚姻、家庭和團體動力學的研究上來。它提供了工具,用來發現並研究重要關係中所產生的行為,同時還有無意識的決定因素和那些行為的結果。
然而,客體關係不僅僅是理論。它是一種工作方式,一種旨在理解來訪者、夫妻和家庭的,作為連接的媒介。這是我們接待來訪者的方式,就好像一個母親一定要用無言的理解來響應孩子一樣。我們這種治療的方式就仿佛是做父母一樣,要和孩子坐在一起,聆聽、反應、消化並通過進一步的反饋來達到共情,而且要把全部經驗用語言的形式進行概念化的加工,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均等地肯定了外部事件和事件主人公(作為個體,夫妻或者是家庭成員)的力量,以及個人心理改造過往經驗的力量。此種理論的寬度允許我們可以和各種複雜的經驗打交道,例如,在心理分析或是心理分析治療中,我們會花很多精力把來訪者的內部世界作為工作的焦點,但是在聯合治療設置中,我們從外部的互動開始,經常會問到人際之間確實發生了什麼,而不是去問這些事件對當事人意味著什麼,這種工作方式其實是我們從包羅萬象的理論當中利用了一些有用的點而已,就像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所做的,在&34;包圍我們的事件和我們內心&34;世界之間逡巡往復,這種工作方式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可以同等地來考慮這兩種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