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伴侶治療』第一章 從客體關係的角度看待親密感和性1

2020-09-21 解憂心理醫生

第一部份 客體關係

第一章 從客體關係的角度看待親密感和性

一對伴侶的關係不僅取決於雙方在文化、個體和性上面的有意識地彼此相容,而且同樣依賴於雙方個性中所壓抑的那一部分,在這個部分中,無意識層面的交流決定了在婚姻以及其他類似的長期關係中伴侶之間的親密感質量,以及保持情感和性的親密的能力。

親密感不只是一種長期關係的特徵,在任何一種支持性環境裡,它都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進行大量的無意識交流的功能。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兩個經由火車旅行而相識的陌生人可以立刻產生親近感,他們可以很快地交談甚歡,分享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果不是因為相識短暫,他們也許可以分享甚至是超過同自己的伴侶所講的內容,這種在第一次會面中所產生的強烈的親近感在之後的接觸中不一定會再次出現。在短暫相遇時產生親密感的能力,或者說在社交場合的魅力同維持長久關係的能力很可能大相逕庭。早期求愛階段的短暫親密感包含了很快的互相貫通、突然意識到彼此的相同點和彼此的補充,所以經常著重強調內部客體的所共有的一個方面,而不是也不能是,完全考慮到所謂內部經濟的收支平衡[此處內在經濟平衡是精力比多遵循經濟原則的平衡]。人們可以藉由訂婚來擺脫壓抑的防禦結構去檢查兩個人是否合適,而更徹底的檢驗通常需要結婚後更長時間的承諾來兌現。

當一對親密並且享受性愛的戀人開始向對方做出承諾的時候,親密感的問題就出現了,他們會發現就是在這個時刻,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人開始退卻,我們所講的這種退卻並非指完全分離或是分手,而是指部分地縮回到自我中去,而不再像以前一般親密。這種退卻是伴隨著突然在伴侶的身上發現了一些新的並覺得排斥的特性,或者是在這之前於不知不覺中呈現的某些性格,就是這個時刻,戀愛的一方開始把自己當做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並且把對方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好和壞——更好或者是更糟糕——這是一個立刻發生而且是相互的過程。婚姻治療和性治療認為自我和他人是不可避免地相互糾纏在一起的,並且,婚姻關係和夫妻性生活的美滿緊密相連。對於性功能失調的治療一定要考慮婚姻關係,因為在性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表現了起源於無意識因素的某些困難,並使這些困難得以宣洩。

很多年來,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在努力治療性的問題,而沒有藉助性功能正常和性功能失調的知識。但是現在,性學研究揭示了很多有關這兩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在心理分析領域,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問題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以分析師-病人作為原型範例。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比以前要更好理解,因為我們可以應用客體關係理論的分析語言來解釋,客體關係理論將內心維度所反映出的個人發展同個體和重要他人之間關係的互動連接起來。作為過去50 年學術發展的成果,客體關係理論被迪克斯和津納應用到婚姻關係中來,也在家庭動力學的研究中被下列學者應用,如夏皮羅和津納,斯凱勒、伯克斯等,而我們自己也在用。我們除了將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同家庭療法聯繫起來以外,戴維·沙夫也研究了性和一般發展之間的聯繫,有關這方面的理論在著作《性的關係》中有所表述,在這本書中,他記述了性的發展是如何表現家庭的問題和趨勢的,而同時又持續改變著家庭。

客體關係源自於個人對關係的需要。從最早期,嬰兒就會為了同母親建立關係的需要而做出反應,而正是在這種對於母親的依戀當中,嬰兒逐漸長大。這種最早期的依戀即心身相伴關係,也就是一種完全的心理和身體層面同時存在的關係。母親懷抱嬰兒,並試圖理解嬰兒的內部節奏和需求,於是逐漸了解嬰兒的內心活動,當她這樣做的時候,嬰兒就會在母親的陪伴中喝奶。由於成人的性關係帶給人強烈的愉悅感,並同時存在於靈和肉的兩個層面,所以說成人的性關係其實也是對早期關係中的那些紮根於記憶的歷史的回應。

同首要照顧者相處的早期經驗是如何被嬰兒和孩子吸收,並演變成孩子內部世界的實體——客體關係理論研究的主要學者們在這些問題上都有所發現和研究。這個理論,從其最不僵化的形式來看,並沒有明顯的偏向於某一端的傾向,因為它同等地考慮到兩個因素,即照顧者所打造的環境和孩子內心對於那些內化經驗的改造。

在精神分析的早期,弗洛伊德認為實際發生的事件和喪失構成了個體困境的核心:童年時期的性誘惑、手淫和對它的禁止、性交的中斷是心理創傷的起源。但後來,弗洛伊德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即小孩子們會改變並且歪曲實際發生的事件,於是他的理論開始往無意識的內心衝突這個領域發展,他避開了他之前的性誘惑理論,這也是他所放棄的為數不多的理論之一,他的臨床記錄明顯強調了實際發生的經驗的重要性,也令我們認為,他相信孩子同世界相處經驗的質量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後面的發展。但是他在早期就開始闡述的理論,卻強調並揭示了驅力和結構作為一整套程序,是預先設置好的,經驗對它的改造只被認為是排在第二位的。從弗洛伊德派的觀點來看個人的發展,就好像是一個已經預先在內部設定好程序的飛彈,按原設計行進,雖然對於沿途的幹擾也會克服適應,但仍舊會追尋早就設定好的目標,環境的周遭際遇與命中注定的驅力和結構相比是要被次要考慮的。

家庭治療理論聚焦於被弗洛伊德認為是次等重要的環境因素。作為一種理論,它強調了外部世界、家庭系統、直接的、原生的和衍生家庭中的關係結構的重要性,它認為個人對於發起和改造既有經驗的重要性反而是第二位的。對於這個理論來說,外部事件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而人內心的心理事件則是非物質和虛構的。行為治療的取向比較折中,它強調重要的行為和可觀察的事件,而不去談論個人的內心生活,在這點上和家庭療法的態度一致,但同時和精神分析一樣,它對家庭系統保持距離。

客體關係理論則涵蓋了上述兩個方向,它是關於激勵、發展和關係的精神分析理論。它起始於作為一種個人無意識的理論,並且由於它是從分析關係的研究中發展而來,而非患者的病理學研究,所以它可以被直接應用於有關婚姻、家庭和團體動力學的研究上來。它提供了工具,用來發現並研究重要關係中所產生的行為,同時還有無意識的決定因素和那些行為的結果。

然而,客體關係不僅僅是理論。它是一種工作方式,一種旨在理解來訪者、夫妻和家庭的,作為連接的媒介。這是我們接待來訪者的方式,就好像一個母親一定要用無言的理解來響應孩子一樣。我們這種治療的方式就仿佛是做父母一樣,要和孩子坐在一起,聆聽、反應、消化並通過進一步的反饋來達到共情,而且要把全部經驗用語言的形式進行概念化的加工,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均等地肯定了外部事件和事件主人公(作為個體,夫妻或者是家庭成員)的力量,以及個人心理改造過往經驗的力量。此種理論的寬度允許我們可以和各種複雜的經驗打交道,例如,在心理分析或是心理分析治療中,我們會花很多精力把來訪者的內部世界作為工作的焦點,但是在聯合治療設置中,我們從外部的互動開始,經常會問到人際之間確實發生了什麼,而不是去問這些事件對當事人意味著什麼,這種工作方式其實是我們從包羅萬象的理論當中利用了一些有用的點而已,就像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所做的,在&34;包圍我們的事件和我們內心&34;世界之間逡巡往復,這種工作方式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可以同等地來考慮這兩種不同的世界。

,精神分析人本取向心理師。

相關焦點

  • 『精神分析伴侶治療』第一章 從客體關係的角度看待親密感和性2
    所以,伴侶治療就是通過討論這些瑣碎的日常事情進行的,當同那些夫妻一起進行工作時,夫妻之間會回顧日常互動的事情,那些被分離、壓抑並被無意識地投射性認同的部分就會清晰展現,正是這種回顧,為家庭和婚姻治療提供了通向了解無意識家庭生活親密感的途徑。
  • 『精神分析的伴侶治療』第二章 婚姻和性的治療途徑1
    第二章 婚姻和性的治療途徑婚姻關係中的性反映了早期母嬰關係中的身體層面,隨著孩子可以更自主地主宰身體的需要,母嬰關係會逐漸減弱性和心身相伴關係心身相伴的關係產生了所有形式的連接,也包括成人的性關係。然而,成人的性關係是除了母嬰關係以外唯一一種成熟的令人愉悅的心身相伴關係,就像母嬰關係一樣,它是身體和心靈的親密感的結合。所以,它具有早期遺留下來的特性,而這種特性經由身體在性愛中所感受到的強烈刺激而加強。
  • 現代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
    經過大明老師悉心打磨,『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本月開講!4月13日,每周1-2講,每講25分鐘,每2次課+1次答疑。大明心理邀請您,繼續走進精神分析的世界。中國心理諮詢與治療學術界已達成的共識:精神分析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基礎。你不必是一個精神分析師,但你只要在這個領域工作,你就必須有精神動力學(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思考模型。
  • 《精神分析的伴侶治療》前言
    源於英國客體關係理論,整合了小組諮詢理論、嬰幼兒發展與性方面的研究,在這裡我們發展出這樣的一個理念,伴侶治療時,把配偶當做是兩人小組,他們因為彼此承諾,形成一個緊密結合的系統,而且這種承諾被相互給予性快樂的黏合而強化,作為身體和情感上的親密關係,婚姻是早期母嬰關係中身心相伴模式的後繼者,夫妻個性中壓抑的一面決定了配偶之間潛在的匹配,也決定了他們後來尋求在意識層面表達婚姻關係中的安全性
  • 華人世界第一性治療師:夫妻親密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華人世界第一性治療師:夫妻親密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時間: 2019-12-13 14:02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偲   『我們是很聊得來的朋友。』
  • 『人我之間』第十九章 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
    第十九章 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和其它人一樣,精神分析之間也有忠誠的議題,同時他們之間的關係也相當不穩定。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當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師都非常熟悉克萊茵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明就裡。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傳和發展;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於喜歡精神分析的讀者來說,克萊茵的這本著作最值得學習與收藏。
  •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譯者序 作者序
    有些作者比較極端,有些則企圖平衡這兩種對立之思路,正如本書作者所言,最難的課題在於如何在避免過度強調宗派意識的同時,還能不掉入折衷主義的陷阱。 另一個困擾臺灣讀者的問題是,到底客體關系所指為何?有些文獻稱梅蘭妮·克萊恩為「客體關係之母」,致使讀者混淆了「客體關係」與「克萊恩學派」。
  • 海爾森大師課 |李鼎智老師【現代精神分析之客體關係】即將開課
    精神分析理論自20世紀初由弗洛伊德創立以來,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內驅力理論階段和客體關係理論階段。在精神分析學術界中,客體關係理論是一門比較新的理論。在臨床實踐中,該理論得到了廣大心理治療師的認同,同時採用此項技術也擴大了精神分析對於心理障礙的治療的應用範圍。
  • 羅蘭《親密關係》讀書筆記
    第一章:人際關係的構成1.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且與他人的關係還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內容。第五章:溝通1.對於已婚人士來說,溝通水平和效率直接決定了親密關係能否持續親密。基本公式:結果=獎賞-代價 2.從經濟學角度看,要保持滿意的親密關係,我們需要保持至少5:1的獎賞——代價比率。 這就意味著日常親密關係中的爭吵、矛盾、對峙等是多麼具有破壞力,做了一件錯事,至少需要5件好事去修補。
  • 『精神分析導論』第一講
    弗洛伊德 維也納,1917年春 第1講緒論  女士們,先生們:   我不知道你們各自從閱讀或傳聞中已經獲得了有關精神分析的多少知識。不過我的講題是《精神分析導論》,我不得不假定你們對此論題一無所知,因而需要一些初步的知識。
  • 【性與親密】德瑞姆心理-方剛博士一年制性與親密關係諮詢師認證班招生簡章
    據不完全統計,短程諮詢裡,因性和親密關係主題走進諮詢室的來訪者佔75.8%,長程諮詢的來訪者會涉及到性和親密關係議題的為89.8% ▼作為諮詢師,你知道如何跟來訪者談性麼?你知道如何解決性障礙問題麼?
  • 「還是會害怕失去你」| 被遺棄的恐懼與客體恆常性
    ​焦慮是親密關係裡很常見的一種情緒反應。它通常以兩種形式現身——害怕失去自我和對被伴侶拋棄的恐懼。它是對客體屬性的一種理解,即就算在某些情況下,客體無法被看見、觸摸或者感知到,他們也依然是存在的。 客體恆常性是一個精神動力學上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客體永久性在情感上的一種體現。在發展這一能力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成熟起來,意識到到我們的照料者是一個對我們滿懷關愛的存在,但同時也是一個可以離開我們的獨立個體。
  • 客體關係1年課程|克萊因學派理論研討及實踐應用
    其主要的實質性貢獻表現在: 1、重視早期的母嬰關係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強調內外客體的重要性。2、繼承並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觀,她把驅力的無目的性轉變為強調其指向性和對象性,突出並完善了攻擊本能,修改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的時間表。
  • 2020年CPA《稅法》章節筆記與真題 第一章 稅法總論
    本章內容結構:7節  第一節 稅法概念  第二節 稅法原則  第三節 稅法要素  第四節 稅收立法與我國稅法體系  第五節 稅收執法  第六節 稅務權利與義務  第七節 國際稅收關係 第一節 稅法概念  【知識點1】稅收與稅法
  • 『母性精神分析』第五篇 梅蘭妮•克萊恩 第三十一章 類精神分裂的防衛機轉
    但是,如果到達無所不能的過度狀態,也會矛盾地導致匱乏和空虛的感覺、過度依賴他人、缺乏愛的能力。當理想化的他體被內化,但還不能消化吸收到自我當中時,同樣的過程也會發生。克萊恩宣稱,只有透過重複好的經驗,消化吸收和整合才會產生,反制分裂的效果,而分裂到極端就會造成精神異常或精神分裂症。反制此類分裂的重要過程,是指經驗到母親是可愛的及完整的過程,會引發害怕失去她的憂鬱。
  • 《道德經》:為什麼第一章難以理解?因為第一章是序言,不是正文
    大家回想一下,有沒有這種感覺,在最開始接觸《道德經》的時候,我們興致勃勃翻開第一章,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後面又是『玄之又玄』之類的。瞬間感覺非常繞,不好理解。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去反覆學習《道德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聽了一場講座,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希望大家也能有所啟發。
  • 你把什麼帶入了親密關係
    河南商報訊(記者高鵬)近日,由王俊華編著的一本針對婚姻伴侶親密關係方面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圖書《你把什麼帶入了親密關係——運用薩提亞模式探索內在冰山》,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發行。    怎樣在生活中覺察、調整、改變和提升自己,經營和成就一份溫馨而穩固的親密關係呢?
  • 『因果關係』英文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前面我們分享了『因果關係』中文研究熱點知識圖譜(←超連結)
  • 『惡法非法』抑或『惡法亦法』?——關於自然法學派和法律實證主義之爭的一點討論
    他認為實證主義是人類思想進化的最後階段,在自然科學方法指引下人類只需要對經驗事物考察其因果和聯繫。(博登海默,1999,~114)實證主義( positivism)作為一種科學主義的態度,它反對先驗的思辯,併力圖將其自身限定在經驗材料的範圍之內。它反對提倡玄虛的精神,並把學術工作限制在分析「給定事實」的範圍之內。它拒絕越出認知現象的範圍, 否認理解自然「本質」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