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對所有學生來講,都是一次重大的命運轉折點。不管平時成績好壞,學習認不認真,上了考場後,沒有不拼命答題的。語文老師也經常向學生訓話:作文一定要寫滿字數,不能留太多空白。老師無疑是對的,但現實卻很讓人頭疼,可能無數學生在考場抓耳撓腮時都幻想過能讓李白、蘇軾這樣的文豪附體,助自己蟾宮折桂。那麼這些古代的文豪,他們在應試科舉時,又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高考
拿宋朝來說,那是我國文化發展空前繁榮的一個時期,就連皇帝也是個頂個的能寫會畫、多才多藝。在文壇的群星之中,最耀眼的那個,恐怕非蘇軾莫屬了。可能大家會覺著他老人家該是在考場一揮而就然後提前交捲兒的主兒。其實不然,大文豪也有搜腸刮肚的時候。甚至想不到素材時,還要編一些故事來應付考試。
「頑皮版」蘇軾畫像
嘉佑元年(1056年),蘇軾和兄弟蘇轍來到開封城參加殿試。所謂殿試,考場便是設在皇宮禁苑以內了,這是古代考試的最高一級,拿來對比高考恐怕都要嚴上許多。這年的「高考」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要求學子分析為政的寬與簡,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偏偏在這麼鄭重的話題上,蘇軾這個才氣縱橫的青年出了疏忽,杜撰了幾句話:「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大概意思是通過堯與皋陶的對話,來彰顯古代明君賞罰分明且常懷惻隱之心。
殿試場景
判官梅聖俞看了這文章,拍案叫絕,讚美作者行文有「孟軻之風」 。但轉念一想:這麼經典的對白,我怎麼不知道呢?礙於面子,梅聖俞不好細問,就把卷子判為上等,呈送給了主考官歐陽修。文壇領袖歐陽修拿著蘇軾的「密封卷」看了又看,大為激賞,竟誤以為這麼優秀的文章一定是自己的朋友曾鞏寫的。出於避嫌的考慮,歐陽修只給卷子定了第二名。雖然這起烏龍事件導致蘇軾未得狀元,但他已憑此躋身全國一流學者行列,成為冉冉升起的文壇新星。
文章
考試過去之後,梅聖俞逮著一個機會旁敲側擊地問蘇軾:「堯與皋陶這對白見於何書,我一時想不起來在哪讀過了。」蘇軾聽了呵呵一樂:「那是我杜撰的,你當然讀不到。」真相讓這位前輩宿儒大跌眼鏡:「你所杜撰!」蘇軾淡然道:「以堯的聖明英德,這也算意料之中的事。」 梅聖俞只能啞然失笑。這件事後來被歐陽修知道了,他不但不生氣,反而越來越喜歡這個新學生。以至於常對別人說:「讀蘇軾的文章,讓我喜歡得直冒汗,我應該退位讓賢,好給他出人頭地的機會。」 這大概就是文學圈裡的惺惺相惜吧。
歐陽修
可見文豪也是人,不是神仙,有時也會寫錯(通)別(假)字,也靠杜撰故事來應考。就連文採超然的蘇東坡,也要開下腦洞附會作文題目,想想現在的高考語文,又有多少「魯迅」沒說過的話呢?但是厲害的人之所以厲害,不是因為他們也會杜撰,而在於他們杜撰出來的故事讓你不由得相信,就像蘇軾一樣,臨時編出一件事,矇混過了同樣文採斐然的主考官,這其實也是很見功夫的,沒有對歷史人物性格的準確把握做不來,也就說不出「帝堯之聖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這樣的話。虧得他老人家豁達,還承認了,要不然這段「歷史」被後世哪個史官修進書裡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