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先前看過香港的一部紀錄片《贏在子宮裡》,講述的是香港父母在孩子沒有出生時,就已經為他們規劃好四分之一的人生。大到幼兒園的選擇,小到各種各樣的培優班,父母們細無巨細。
鏡頭裡,年輕家長們在學校外面緊張地等候,擁擠的人群孕育出種種希望。
一方面他們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另一方面也是一種隱形競爭。畢竟,每一個人都不願意輸。
這幾年各大城市的經濟蓬勃起飛,經濟帶動的不僅僅是發展效益,也喚醒了人們對教育的重視。
大陸孩子與香港孩子相比,也輕鬆不了多少。家長對孩子外語能力特別看重,所以有的孩子從上早教班就開始學英語。
拿幾個比較鮮明的例子,便可以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多迫切。
王詩齡十歲時的一幅畫,價值10萬,媽媽李湘發誓要把她培養成德、體、智均衡發展的小淑女,不到十歲,一口英文說得比當代大學生都溜。
她在《爸爸去哪兒》時已開始學習了。
黃多多更不用說,寫話劇、表演,在國外毫無壓力地用英文和外國人交流,畫畫、彈吉他等等。
這些優秀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沒有從小打下的基礎,不能有讓人驚豔的表現。
只有家長想不到,沒有別人辦不到。
普通人家雖然沒有大腕明星的雄厚資本,但他們也絞盡腦汁地把孩子送到好一點的學校,有的家長甚至使出渾身解數,趁孩子上幼兒園時,多給孩子報幾個外教班,只希望孩子能爭氣,有一個未來。
俗語有言,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家長拼盡全力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條件,卻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所以就出現了這麼一種情況。
《小美好》裡的方一凡成績平平,可性格討喜。有一回董文潔沒有經過方一凡的同意,擅自幫他報了三個特優班。
兩個人在來的路上就已經大吵了一架,方一凡埋怨媽媽連飯都不讓他吃,總是逼他做不喜歡的事!結果越說越來勁,在眾人面前甩臉色,氣得董文潔一直發抖。
相信大家對這個場景一定不陌生,家長希望孩子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找不到好的辦法,只能不斷地往孩子身上施壓。
有些家長甚至在孩子沒有上幼兒園之前,已經幫他們找了好幾個外教班。
再看看孩子們,噘著小嘴,目光呆滯,嘴裡咿咿呀呀地蹦出聽不清的英文,身子搖來晃去。
看到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這麼做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那麼孩子上幼兒園前或者上幼兒園後,要不要給孩子報外教班,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呢?
與我而言,每一年齡段都有相對應的事可做,家長沒必要在孩子沒上學之前就報班,執意要報班,還不如幫孩子培養這幾個能力。
1、與其讓孩子動口,還不如讓孩子們動手。
孩子離開溫室,到新環境求學,心裡多多少會有些彆扭的小情緒,再加上老師對他們一視同仁,孩子找不到可庇護的角落,更融入不了幼兒園。
而如果孩子有了動手能力,他在一個新環境容易抓到主動權。
2、為他們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這是因為到了新學校,老師不會只圍著一個孩子轉,教會孩子獨立吃飯和上廁所是必要的。在學校裡,懂事和優秀的寶寶惹人疼,生活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最受老師歡迎,有了老師的喜愛,寶寶的表現欲和積極性會更高。
媽媽們幫準備寶寶飯食的同時,可以為他們系上個圍脖,寶寶在吃飯時就不會弄髒衣服。
在孩子上完廁所時,媽媽可以慢慢引導孩子擦屁屁,怎麼衝水,最後穿褲子。一開始寶寶有牴觸情緒是正常的,寶媽們不用擔憂。
3、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是重要的。
寶寶的想法比較幼稚,有時夾雜著自私,帶著這種想法去交朋友,有很大可能性會碰壁,讓他們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感。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和寶寶一起做事時,可以詢問他們的內心感受。寶寶習慣了這種相處方式,在做決定時,會下意識詢問別人的想法,懂得照顧小夥伴的情緒。
西紅柿媽媽認為過早報班,只會激起孩子的厭學情緒。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還有共情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實際,這些可以直接應用在現實生活裡,並且給孩子帶來自信的暗示。
而理論知識一時之間不容易顯現,孩子和家長沒見到成果,反而會容易陷進焦慮圈。長時間面對沒有成效的東西,兩方裡總有一方要爆發!
無論是報班還是教會某種能力,退一萬步講,父母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強,不過,在這麼做的同時,也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
如果在育兒過程中出現無心學習、沉迷電子產品、無法與孩子有效溝通等問題,【私信】我。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