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的運用中,我們時而需要發散以便將討論的話題展開,探索各種可能性,時而需要收斂以便把討論聚焦到某個關鍵用戶或者是關鍵點,有時需要兩者互相配合使用。只有正確理解發散和收斂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夠熟練掌握設計思維的各種工具和方法,並在實踐中運用自如】
Brain 最近要求,辦公室裡的每一個人都要去看看維基百科上提到設計思維的文章。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通過維基百科來了解我們做的事情,不過看看大眾們在想些什麼,總歸是不錯的,於是我就熱切地投入進去了——並且,我很慶幸我這麼做了。
我並沒有停頓下來,花一段長時間去思考,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之間有什麼不同。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力。它們就融入在我們日常做的事情中,所有我們就不會停下來去想一想,這兩種思維方式背後的理論。我們常常嘲笑那些在我們行業裡被用爛的概念,比如「跳出盒子去思考」,不過在這句話變成陳詞濫調之前,我們還是可以去嘗試了解一下這句話究竟在說些什麼。有時候,回頭看看基礎知識,是一件不錯的事。
用我的話來說就是:發散思維是在接受挑戰,試圖確定出這個挑戰所有可能的驅動因素,然後將解決驅動因素的所有方法都列下來。
在實踐操作中,它遠不止是頭腦風暴。做一些分析是必要的,這樣你才不至於選擇太多的工具放入到瑞士軍刀組合中;但是你也不要給出過多的限制,這會妨礙到你自己的。
的確有許多和發散思維有關的極端例子。比如說,推特創建了一項沒有什麼清晰實際用處的在線服務——先把服務推出來,看看人們會怎麼使用它,然後在根據這些情況改進服務。這並不能說明,推出一項產品後再來明確它的市場在哪裡,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在推特的案例中,這樣做會奏效,正是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麼做沒有用。你之所以沒有聽到過那些失敗的消息,因為……對的……他們真的失敗了。
另一方面,收斂思維的做法是,嘗試快速有效地解決離散型的挑戰,具體方法是從一個有限的集合裡選擇一個最佳方案。(再強調一下,這些話是我說的。)
和收斂思維相關的例子中,有許多是令人難忘的,它們證明了這一技術存在的必要性。比如說,阿波羅13號裡的太空人正在嘗試產生足夠的動力,讓太空艙返回地球,這種情況要如何解決?指揮官下達命令給團隊,把座艙模擬器變得「寒冷而陰暗」,同時創造出「和他們所擁有的一模一樣的環境條件」——精確到所有儀錶盤上的讀數。他的一個工程師說「我需要手電筒」,得到的回應是「它們不該出現在這裡。別給我任何不該出現在船上的東西。」 挑戰是離散型的,而解決方案都受制於殘酷現實的約束。
設計思維中的挑戰在於,當你想得到一個特定結果的時候,能正確地定義挑戰。把挑戰定義在一個方向上,你可能帶領團隊花掉兩個月的時間進行頭腦風暴,而在四個星期之前你所有的需要只是一把錘子。如果把挑戰定義在另外一個方向上,結局可能會是你和團隊,用同一把舊錘子解決每一個難題,疲於奔命,而你的競爭對手卻發明出了螺絲刀。
我們舉個例子,解決同一個難題,分別用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進行處理:
收斂思維的例子:
我住的地方和我工作的地方,相距4英裡。我的車已經行駛過的裡程數是30英裡。出於財務上的考慮,和對車輛的保護,我想在通勤路上節省燃料的使用。錢不是問題。請找出三個最好的備選交通工具來代替我的車。
發散思維的例子:
我住的地方和我工作的地方,相距4英裡。我的車已經行駛過的裡程數是30英裡。出於財務上的考慮,和對車輛的保護,我想在通勤路上節省燃料的使用。錢不是問題。減少燃料的使用,我可以做哪些選擇呢?
難題是同一個,不過提問的方式略微有些變化。在收斂思維的舉例中,要求是替換交通工具,而在發散思維的舉例中不排除這樣的選擇,比如搬到離工作地點更近的地方住、遠程辦公、步行上班、拼車上班、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等等。
這這兩個例子都將產生有價值的結果。收斂思維的舉例,可能是受到另一個狀況驅動,也許我的車已經報廢不能用了,而我只有一個周末的實際來解決這個難題。發散思維的例子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開展調查——但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於用戶所要求你做的選項——比如說,自己在家創業,或發明一輛空氣動力的汽車。或者,如果你的大腦像邁克的一樣好使,每當我要求舉例的時候,你或許從你的內在檢視小工具中提取出來。
自從賈伯斯過世之後,關於他和他的設計流程受到了太多的討論和猜測。眾所周知的,他散發出來的現實扭曲力場,也許是他的一種方式,強制大家在剛剛好恰當的時間使用收斂思維。將一組人從發散思維快速轉變到收斂思維需要十個月的時間,當每個人都這樣告訴你的時候,堅持你需要在三個月內上市。注意: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策略,只有極少數人能成功實現。除了其他事情以外,你需要有特立獨行的性格,廣泛的平臺只是,一個異乎尋常的天才團隊,以及在知道使用這一招會失敗時候的高容忍度。
作為身處現實扭曲力場之外的設計師,我們的工作職責之一是選擇正確的思維方法來確保項目(和我們客戶的)成功。
文章選自 http://www.thinkbrownstone.com/blog/ 博客。
_____
Jelly翻譯,Anwar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