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題外話,最近wifi萬能鑰匙隱私洩露這個事情火了,我就記得以前提過,結果搜索公眾號裡沒有,再找找,發現自己在微博提的,2014年5月提的,這一說都快四年了,那時候我還沒寫微信公眾號呢。
https://weibo.com/1495169251/B4IPy8jXj?type=repost 這是原文地址,轉發列表裡5.18日22:53分我有更清晰的描述和安全建議。這些所謂熱點,在我眼裡,呵呵。
最近有好幾個業內新聞焦點人物都在我朋友圈裡,但一般我不太追這種熱門新聞。 朋友圈、聊天信息截圖這事我總覺得沒經過當事人同意就公開公布是個挺傻逼的事情,反正我遇到類似這樣的人基本上會考慮拉黑掉。當然,很多這樣的信息可能都是自媒體眼裡十萬+的素材,消費別人的信任總不是值得稱許的事情,哪怕對方其實根本不信任你。
回到主題
發散和收斂,這是很多時候,我們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包括開會可能遇到的場景。用另一句我以前提過的話,並不完全等同,但可以作為近似參照,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我們做技術分析,做產品方案,做企業的戰略思考,甚至個人的發展規劃,其實很多都有這樣一個過程。
先發散,考慮多種可能,多種方向,多種機會,然後再仔細分析利弊得失,逐漸收斂,最後選擇到被認為可行度最高或者價值最大的目標和方案。
發散其實很好理解,就是頭腦風暴麼,隨便說個例子,比如我們說板凳,能有多少種用途,這就是發散。現在很多企業培訓也好,很多一些小的所謂能力拓展訓練也好,也會有一些類似思維發散的訓練內容。
發散當然是需要的,讓你發現新的機會,找到新的可能,即便是初創企業,面對一些發展障礙的時候,發散思考一下,也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只有發散,沒有收斂,積極的思考也會變成災難。
收斂需要專業的知識儲備,深度的分析和研究能力,以及嚴格的邏輯思維,把種種可能性的優劣能夠準確的羅列和評估出來,然後認真對比,淘汰那些得不償失,投入產出不合理,或者偏離主題目標的選項,層層淘汰,層層裁剪,得到最終的有效選擇。
收斂可能需要大量的工作,前段時間AI領域火爆,一個詞也開始流行,剪枝。收斂可以認為是一個剪枝的過程,但剪枝是有可能誤減掉優秀的選項,但沒辦法,算力有限,你能處理的信息,能分析的信息有限,必須基於一些傳統經驗,基於概率快速剪枝,然後再更深入的分析剩餘選項,最後逐漸收斂到非常有限的選擇中來。
比如一個很常見的撕逼話題,為什麼很多大企業對外說不看重學歷看重能力,但hr卻只挑211和985的學生。你很容易找到那些不出身於名校的優秀人才作為案例來證明hr的傻逼,是的,但對於知名企業來說,由於應聘者遠遠超過職位數,而招聘本身也是成本很高的事情。(以前提過,面試成本其實極高。企業面試需要幾輪)所以選拔人才也是一種剪枝策略,在缺乏其他必要信息的情況下,基於學歷,學校,專業快速剪枝就成為概率邏輯上非常有效的一個手段了,話說,為了能不漏過可能存在的幾個優秀人才,而增加兩倍甚至三倍的招聘成本,換你當老闆,你覺得值不值。
但我必須說,這裡其實是可以深度挖掘的,如果有其他的一些方案來做能力證明,比如先要求應聘者完成一份在線測試,其實學歷和學校真的可以不需要那麼看重。當然測試題也可能不夠嚴謹,造成優秀人才的遺漏,但有可能比單純看學歷更好一些。
我的上一篇文章 閒扯一下美團和滴滴 看了一下評論,包括沒放出來的一部分,我有一個體會,實話實說,可能掉粉也要說,很多讀者,不具備專業的商業分析能力。
從發散角度講,很多人提到了打車平臺存在不少其他方向的獲利機會和收益模式,這跟之前很多人提共享單車的各種潛在收益一樣。
說來要感謝周鴻禕,360給全民提供了一個模範範本,羊毛可以出在豬身上,主營業務不賺錢,但可以通過其他關聯業務獲利。
說來又要吹個牛,360的模式還是真成立的,在360之前我就指出來了,當年我給知識星球的創始人吳魯加講過,當時有個安全產品叫超級巡警,其創始人是現在騰訊六大安全實驗室之一的負責人killer,當時他們合作。我講的和360後來實現的模式一模一樣,現在看起來好像理所當然,那個時候,他們都覺得我講的有點匪夷所思。
吹牛的意思是,我不排斥這種轉嫁模式,我不像知名評論家keso那樣只看得懂「純粹」的商業,對其他任何轉嫁商業都嗤之以鼻,雖然他最喜歡和標榜的蘋果和google才是轉嫁模式的鼻祖,蘋果itunes改變了音樂產權發行的歷史,一個硬體公司居然靠增值服務賺錢,而蘋果商店則開啟了手機廠商賺取軟體佣金的大門。至於谷歌安卓,比360不知道高明到哪裡去了。(是的,keso也完全不具備商業分析的素質能力,而且很容易選擇性無視不利於自己的事實,當然,大V基本都這樣,把有利於自己的事實一羅列,結論一下,粉絲們就紛紛點讚轉發了。)
但轉嫁模式的成立與否,真的不是拍腦袋決定的,是需要測算的。
360模式當年之所以可以成立,我很清楚的一個數據,一個網址導航用戶的年化價值,跟傳統殺毒軟體的付費收入,是可以相提並論的。在殺毒軟體不耍流氓不強設不死鎖的情況下,網址導航的推薦設置率也是可以做到相當可觀的。而免費版本則可以比付費版本獲得更多倍的用戶,這個商業邏輯非常清晰,但當時很多人對第一條的價值並沒有認知。
但當我們去分析很多思維發散的收入轉嫁業務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一個測算的標準是什麼,必須有一些營銷的數據常識。比如說個極端的,你是否會為了能在高鐵上放廣告賺廣告費,買下整條高鐵線路來。
很多業務,拍腦袋想想很簡單,好像都是商業機會,為什麼不做。我說我有個網課平臺特別好,開的課程特別靠譜,我說馬雲/化騰/東敏 老闆,您隨便在官網底下放個連結我分您一半佣金,一年最少能分幾千萬,你猜他們會不會放。
當然,有些業務看上去關聯度很高,似乎放上去也是無礙的,但你再測算一下,可能對整體營收的貢獻連百分之一都到不了。這種業務屬於錦上添花型,如果主營業務證明可行,非常順利,放上去增加一點收入總沒壞處,但如果主營業務不可行,虧損嚴重,靠這樣的小手段,對全局沒影響的。我看到很多所謂的商業建議,都是這種,包括共享單車那些評論裡,也差不多,但很多讀者可能還覺得自己的想法非常好,覺得自己這麼好的想法懷才不遇。
會發散是個好事情,需要視野,需要想像力,需要更多的跨領域信息。
但會收斂可能更難一些,需要更專業,更認真的測評,分析。需要有嚴謹的邏輯和專業知識數據。
但很多人只把發散當作才智,他會想出100個新點子,然後某一天說,你看那誰誰做的,跟我說的一樣吧,殊不知還有99個都是爛的點子,如果他自己不知道收斂,成功的機率就只有1%。
產品和運營收斂的幾個要訣
比如板凳的用途,發散來說,可以用來燒火對不對。
1、投入產出分析
燒火用板凳是不是有點貴啊。
2、應用場景的可替代性,不可或缺性分析
用別的燒火行不行啊,是不是非板凳不可啊。
3、競品分析
都有什麼可以燒火,是不是更經濟,更環保,更容易被接受啊。
4、其他潛在風險分析
會不會引發火災,會不會帶來其他不可控的連帶損失,會不會存在環保問題等等。
5、當前資源條件限制
比如現在只有好多板凳在庫房裡,而且天氣嚴寒取暖設備還壞了,可能為了熬過當前階段也只有燒火了。
技術路線也存在發散和收斂的過程,但具體要點可能不同,其實骨子裡是一樣的,多測評,多分析,這裡我覺得可能沒那麼多爭議,不贅述。
很多公司喜歡搞頭腦風暴會,發散起來各種奇思妙想,這很好,但會議主持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收斂,或者你採集了發散信息後,如何去收斂,否則這種會的效果是不會好的。
最後是很多讀者喜聞樂見的吐槽時間
區塊鏈現在是一個發散高潮期,我看那些所謂區塊鏈落地項目,發散固然是各種發散,但你要是用更苛刻的思維方式去收斂一下就會發現,絕大部分根本不可行,根本毫無意義。按照上面的收斂分析跑一下思路,很多項目根本就是笑話。
說個八卦,4月2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大禮堂有一場中國的區塊鏈大會,南洋理工大學創新中心的付主任跟我說,不知道誰把大禮堂租出去了,這個會跟南洋理工大學一丁點關係都沒有,這群騙子的騙法越來越高級。
幣圈現在的情況是,以薛老頭為代表的一批海外黨,根本不敢回國;(薛老頭比較特殊,不但回不了中國,也回不了美國,所以衷心祝願他老人家在日本乖一點,這樣就不用跑來禍害新加坡了)。而以李某來為代表的一群國內黨,根本出不了國,你說都這樣了,就別發散了,都收斂點吧。賺那麼多錢,哪哪都去不了,有意思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