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的飲用水來源除了從河中、湖中取水,最常見的便是從井裡打水了。可以說每一所古代建築都離不開水井的構造,而從古至今,人們關於井的傳聞也數不勝數。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故宮裡的70多口井。
而這故宮,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我們如今所看到的故宮是由明成祖所建造的。明朝原來的都城在南方的南京,而在明成祖時期,都城被選擇遷到了如今的北京。因為古人注重風水學說,注重宅邸的所在地會為家運以及國運帶來怎樣的運勢加成,所以明成祖經過了一番考慮,認為應該把都城遷到北京這個「龍興之地」。而且,北京在當時也是明成祖的封地,同時擁有地脈與人脈,這樣一來,遷都北京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故宮,也叫紫禁城,就是明成祖當年遷都北京所建成的宮殿。故宮佔地面積將近15萬平方米,這座華麗的城池耗時將近11年才建成,全部由外地運來的珍稀石料、木材搭建而成,除了華麗的三大殿之外,故宮裡,大小不一的宮殿、樓宇統共就有九千多間。
九千多間自然不是小數目,從建築的數量就能看得出來,當年居住在紫禁城內的皇室成員、官宦、嬪妃的人數是極多的。而與這樣的人口基數所匹配的,自然就是故宮裡的水井了。如今的我們遊覽故宮也能看到故宮裡星羅棋布的水井,很多人會覺得,當時故宮的人們想要喝水,就從井裡打水就可以了。
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根據統計,故宮裡大概有著70多口井,但是在當年,沒有人敢喝故宮井裡的水,井裡的水上到皇帝、下到侍從是都不敢喝的。這是為什麼?難道是因為相傳故宮的井下鎮有龍嗎?其實並非如此,聽完這3個原因,想必你也不會想喝故宮井裡的水的。
1、故宮井水的水質、狀態不適合飲用
這首先要談及故宮井水的水質,看到這裡或許你會感到迷惑,難道古人科技這麼先進,會對水質進行監測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齣於古人們的常識與經驗。
早在乾隆時期,故宮裡還是會喝井水的,這個時期的乾隆皇帝對比過不同的水源,所得出的結果是故宮井裡的水並不適合飲用。相比起玉泉山的泉水,故宮裡的井水屬於地下水,本身的水質偏硬,而且常年陳放在地下,這樣的水飲用起來自然會給身體帶來不適的感覺。
除了水質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道理很簡單。就是故宮的幾十口井都互相聯通,並且通往外面的護城河。這樣一來,城中人們的生活用水就可能通過水流排入故宮的井裡,若是有動物屍體在水中沉腐,那麼宮中的井水自然也會受到影響。自然不用說這麼多口井平時沒人看守,萬一遇到刺客投毒,其後果不堪設想。
2、迷信因素,故宮井水喝了不吉利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珍妃井的故事,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東窗事發時,將一直以來看不順眼的珍妃推進了井中。於是在那之後的宮中,便有了每到忌日,珍妃都會從井底爬上來、坐在井上唱歌的瘮人傳聞。
歷史上確有其事,井也一直給人們帶來不吉利、不好的意象。宮中宮女勾心鬥角如此激烈,誰又知道除了珍妃外,還有多少人曾在有意或者無意間掉進井裡?
這樣一來,宮裡的井自然就成了人們忌諱的對象、不會被隨便接近了。
3、故宮裡的井水,其實是供人日常生產活動、滅火用的
說了這麼多,從很早開始就沒有人敢喝故宮裡的水了,那故宮裡鑽井這麼多,又沒有人喝井裡的水,那這些井水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
道理很簡單,雖然故宮裡的水不適合飲用,但是還是可以打來日常生活生產用的。比如說用於浸溼抹布、做清潔整理,就可以用上井裡的水了。
另外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了,故宮裡的木質建築這麼多,而每座建築的附近都會有幾口水井。這就是人們害怕由於宮裡侍從操作不當、或者遇到雷暴天氣,木質建築不慎失火,這個時候井裡的水就可以很快地為滅火派上用場了。
根據歷史記載,故宮自明成祖時期被建成至今,記錄在案的火災就有一百餘起。但是直到今天,故宮還被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可見這些井水在保護故宮不受火災損失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