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博物館年輕館員和他的夥伴們復原了漢代織機,還用它織出了...

2020-12-16 溫州新聞網

  精神的力量初心在身邊④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

  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共產黨員,他們默默無聞地堅守在工作一線,懷著共產黨員的初心,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地向著目標前行。

  杭州市網信辦和《都市快報》聯合推出「精神的力量初心在身邊」主題網絡宣傳,深入一線尋訪杭州基層黨員幹部,展現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事跡。

  今天推出第四篇——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員工龍博。

  我們還在尋找更多的優秀共產黨員。如果你身邊有這樣始終保持初心、不忘使命的「楷模」,也請告訴我們。

  「杭州新聞」客戶端首頁已推出「精神的力量初心在身邊」專題報導。關注「都市快報」官方微信,點擊下方「不忘初心」按鈕,即可看到更多「初心」故事。歡迎在快報官微、「杭州新聞」客戶端上留言,推薦更多你我身邊的優秀共產黨員(留言時,請在開頭註明「初心」二字)。

00:00 / 02:42

正常

  視頻| 仲偉

  杭州玉皇山腳下,中國絲綢博物館(以下簡稱「國絲館」)的織造館裡,每天都會迎來一撥又一撥的「尋寶」人,他們從五湖四海趕來,為的是看一臺大型織機。

  這臺「明星」織機,復原了老官山漢代提花織機,曾在央視《國家寶藏》第二季中驚豔亮相。

  龍博供圖

  它被稱為是一臺「漢代計算機」——10470根經線、84片紋綜、2片地綜,所有花紋的信息和圖案都被儲藏在這些綜片裡,操作人員站在織機前,踩下踏板、投梭、引緯、打緯,只需重複4個步驟,機械傳動,就能完成一次漢錦圖案循環。

  龍博供圖

  龍博,國絲館技術部員工,工藝復原崗位,今年33歲,是這臺漢代織機得以復原的幕後「程式設計師」之一。

  復原老官山漢墓織機

  見到龍博的時候,他正在展廳裡,給幾位觀眾講解這臺織機的操作原理。講解並不是他的本職工作,但他每天都會抽空去展廳裡轉一轉。作為一個年輕黨員,在龍博眼裡,這是一份責任。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提花機模型

  絲綢,生自蠶繭,成於機杼。提到復原的漢代織機以及還原出來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簡稱「五星錦」)紋飾,龍博感觸很深,「前後耗時3年多,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還原研究過程,相當於還原了整個漢代的織錦技術體系,這裡面是幾代人一起努力的結果。」

  龍博供圖

  2012年在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一座西漢時期的墓中,發現了四部泡在水中的竹木質地的蜀錦織機模型,共出土了4臺,最大的一臺也只有70釐米長、50釐米高,寬約20釐米。

  作為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織機模型,它們是兩千年前織錦手工業最高技術的實物體現,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史和紡織史的空白,成為2013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提花機模型

  2014年,由中國絲綢博物館牽頭,聯合成都博物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還原了漢代提花機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製作了3D展示系統,並按比例復原了兩臺原始大小且可操作的提花機。現場織出的錦緞,也把2000多年前的織錦技術擺在了今人眼前。

  龍博在織還原出來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簡稱「五星錦」)

  「正是有了織布機器,才保證了繁榮的絲綢貿易,讓源源不斷的絲綢可以像貨幣一樣,在絲綢之路上流通。」龍博說。

  提花織機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可以通過上萬根絲線,為織機編制並存儲一部類似現代計算機的「二進位」編碼。工人在紡織時的「穿綜」,就相當於對花紋進行編程,最終織出有圖案的錦緞。

  國絲館工裡最年輕的一代

  龍博的老家在湖北英山,這是一個與「絲綢」有著密切關聯的地方。

  英山,地處大別山深處,是鄂東桑蠶大縣。「蠶吐絲、蜂釀蜜、樹結油」,「抬頭桑遮目,走路桑絆腳」,都是對當地早年農業產業結構的反映。早在新中國成立前,英山的桑蠶業就享有盛名。上世紀80年代,全縣種桑面積曾高達13萬畝,年幹繭產量達750萬公斤,農村幾乎家家養蠶。

  龍博的祖父家,就種桑養蠶,它們相伴了他整個童年時代。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淵源,考大學時,龍博報考了紡織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後,又攻讀了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碩士專業。

  2012年,龍博研究生畢業後,到了國絲館工作,成為館裡最年輕的一代。他參與的第一個大項目,就是這臺織機的復原工作,為其進行三維建模。

  1995年新疆尼雅遺址出土了「五星錦」,現收藏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文物之一。這件國寶有五種不同顏色織就的星紋、雲紋、孔雀、仙鶴、闢邪和虎紋,花紋之間貫穿「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字,可以說代表了漢式織錦最高技術。

  「五星錦」在杭州得到複製

  去年5月,「五星錦」在杭州得到了複製,複製它的織機正是這臺復原的老官山漢墓織機。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的細節

  龍博說,在絲織品中,你會發現,綾絹紗綢緞,都是絞絲旁,唯有「錦」是金字旁,足以說明「錦」,貴如黃金。

  據龍博介紹,「『五星錦』的經線密度極其大,是我們所了解的漢代織錦中密度最高的,50釐米的門幅裡面就有一萬多根經線,也就是說每一釐米裡就有200多根經線。」

  操作人員在織還原出來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簡稱「五星錦」)

  他的前輩,國絲館技術部研究館員羅群和幾個同事一起,光是把10470根經線在84片花綜和2片地綜上穿插到位,就忙活了將近一年時間。「他們身上的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也時刻感染著我,這正是我們新時代的工匠精神。」龍博說。

  守護責任、傳承使命

  作國寶「五星錦」守護人

  今年年初,龍博跟著國絲館館長趙豐一起,護送織機到北京,參與了央視《國家寶藏》第六期節目錄製。

  龍博供圖

  回憶起當時的現場,龍博說,見到這臺機器,整個現場觀眾都沸騰了。他覺得特別自豪,真切地感受到什麼是「文化自信」。作為國寶「五星錦」的今生守護人之一,龍博覺得,自己身上肩負著的是不僅是守護的責任,還有傳承的使命。

  事實上,這份責任與使命,早在2009年他入黨的那天起,就已經深深埋在了龍博心裡。對他來說,一個黨員的初心,「就是責任」。

  工作八年,不忘初心。在傳統紡織工藝復原技術工作中,龍博除了用新的科技手段,對傳統紡織材料及織機等,不斷進行研究分析,他還與館裡的前輩一起,做了十幾臺小型體驗織機,供觀眾體驗。

  「對我來說,首先要對黨和國家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每一個觀眾服務,讓更多人了解絲織工藝」,龍博說,「這也響應了『一帶一路』倡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在自己的崗位上,把傳統絲織工藝這份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這是我作為黨員的使命。」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復原「五星出東方」織錦遇到難題,意外出土了織機,終於完成任務
    在新疆尼雅遺址中,考古學家們找到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它被徹底復原後,考古專家們再建奇功,於此基礎上又復原了一架漢代織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漢代織機又為何會被譽為是漢代的「高科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發現,令考古專家們見識到了漢代織錦的高超技術,同時也展現了2000多年來蜀錦的發展與變化。此時考古專家們突然聯想到,既然漢代織錦如此精緻,現代人為何不將其徹底復原呢?這一問題,其實一直困擾著各位專家,因為在史籍資料中曾有記載,漢代織錦多是由織機織成,無論是質量還是花紋圖案,均在當時處於世界一流水平。
  •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邀你聆聽「絲」之語
    2018年,一套多達十卷的《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首發,再現了歷代絲綢之美。這一次,作為叢書總主編的他想再做一本精簡版。「把十卷濃縮在一本上,2019年中英文要各出一本。」他信心滿滿地說。絲綢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
  • 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 四大發明重定義?
    承擔此次展覽「錦繡華服」部分的主要策展人、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趙豐表示,原來的四大發明,已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而這次展覽,則是新「四大發明」——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的首次集體亮相。此言一出,迅即引發爭議。   早報記者 吳玉蓉   「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是新四大發明並非我的創造,而是專家們通過史料研究得出的最新研究成果。」
  • 新年裡 期待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包包展
    2018-02-03 08:1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馬黎 通訊員 王靜 王平紅黑幾何圖案棉質小提包,20世紀初困擾中國絲綢博物館很多年的一個問題,總算定了下來。2月2日,中國絲綢博物館照例在春節前發布了新年幾個重大展覽和活動,而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博物館的簡稱,有了統一標準:國絲館。這件事對於記者來說,也是比較困惑的,究竟是絲博?中絲博?每次都很模糊。
  • 探尋絲源 傾聽絲語 紫陽幼兒園小朋友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
    「蠶絲怎麼變成絲綢?」「絲綢為什麼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圖案?」近日,帶著好奇和疑問,紫陽幼兒園的24名小朋友走進博物館的蠶桑館、織造廳、絲路館、中國時裝館、西方時裝館、女紅傳習館等展廳,一起尋找「絲綢」的秘密。
  • 【在蘇州】一定要去看看這臺織機!複製出故宮館藏精品的神器
    清代 漳緞女服 蘇州絲綢博物館藏 依照目前民間流傳下來的漳緞規格,根本不可能織出故宮中漳緞藏品的效果,因為緻密度很高。 復原與傳承
  • 「在蘇州」一定要去看看這臺織機!複製出故宮館藏精品的神器
    因為它的外貌與我們印象中的綢緞的樣子,相差得太遠了。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蘇州的工匠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絲綢品種,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青睞。他頒布指令,發銀督造,強調不得私售,必須全部進貢,違者治罪。故宮博物院現存藏品中有一件纏枝蓮紋漳緞女夾袍,就是使用帶有絨圈的漳緞製作而成。
  •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 錦繡卷
    趙豐 總主編  汪芳 著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錦繡卷》是匯集了明清時期「錦」與「繡」的經典絲織品圖案的一本書籍。該書是由以東華大學汪芳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明清絲綢的錦繡圖案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對象包括考古發掘品和傳世品。絲綢中的錦繡圖案文物以傳世品為主,包括宮廷、民間絲綢文物,特別注重收集與整理第一手資料。
  • 絲中有乾坤:《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新書發布會在滬召開
    「這本書將絲綢紋樣進行歸類,提煉了不同朝代絲綢紋樣的特點,體現了絲綢藝術的發展進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的凝鍊和升華,它以歷史為脈絡,梳理了絲綢藝術的發展,用豐富而精美的復原圖再現了文物上的絲綢紋樣。
  • 揭秘國內首個周末兒童博物館的誕生
    色彩繽紛的氣球,一串一串地懸掛在大廳裡,將成都博物館裝扮得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的「宮殿」模型,似乎讓博物館變成了一個童話世界。走來走去的卡通人物,向小朋友們招手,和小朋友擁抱,還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合照留影,這一晚,如夢如幻,這一晚,成都博物館獨屬於孩子們!
  •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盟成立暨聯盟聯席會議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
    杭州網訊 2009年9月,「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值十周年之際,由浙江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中國絲綢博物館主辦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保護聯盟成立暨聯盟會議於2019年5月31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
  • 中國絲綢博物館有了標準簡稱—「國絲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有了標準簡稱—「國絲館」 2018年02月06日 15:54:33來源:每日商報  世界第一套3D列印婚紗  商報訊(通訊員 樓航燕 記者 潘婷婷)近日,中國絲綢博物館就博物館的標準簡稱,及2018年重要展覽和活動進行了發布。
  • 中國絲綢誕生於四川鹽亭(組圖)
    巴蜀中的「蜀」即為蠶,而絲綢正是由蠶絲紡織而成,巴蜀與絲綢的淵源可見一斑。中國絲綢要追溯到黃帝時期,其發明者,是黃帝的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不少專家認為,西陵就在四川綿陽的鹽亭縣。也就是說,中國絲綢的發源地,就是四川。此外,四川成都還是西南地區的冶鐵中心。
  • 鼎盛絲綢:千年宋錦,一蠶一絲織出的華夏文明
    鼎盛絲綢:千年宋錦,一蠶一絲織出的華夏文明 發表時間:2020/2/20
  • 絲綢技術是如何在中國一步步失去壟斷地位的?
    這使早期的歐洲人相信絲綢是由來源想入非非製成的,羅馬絲綢是用一種特殊的葉子織成的。古羅馬科學家老普林尼想到了蠶蛾,他在《自然史》:「它們就像蜘蛛一樣織網,而這些網就成了一種女人使用的奢侈布料,被稱作絲綢。」在漢唐時期,絲綢貿易極其繁榮,但絲綢之路沿線的西域地區長期沒有蠶業。「胡人見錦,不信有蟲食樹葉吐絲所成。」
  • 豫西村民深山養蠶古法織綢 收益高供出仨大學生
    他的採桑養蠶經歷又會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內幕?連續多日,大河報記者入住嶽石頭家,和他同吃同住,採桑織綢,探究古絲綢的新變化。  嶽石頭很忙,他顧不上去趕這個被鄉鄰們極為重視的古剎大會:「我一不買東西,二不賣東西,所以就不去湊這個熱鬧了,桑樹園裡的草老高了,不敢打農藥,只能用人工鋤,我都連著鋤幾早上了。」天還沒大亮,騎著電動自行車背著鋤頭急匆匆往地裡趕的嶽石頭對身邊的大河報記者說。  河邊坡根,一片碧綠的桑園,與周邊灰突突的紅薯、花生地形成鮮明對照。
  • 古畫裡的中國陶瓷、絲綢、茶葉貿易狀況
    《中國絲綢圖案》(沈從文、王家樹編,1除陶瓷和絲綢之外,中國還是最早用茶、種茶的國家,我國至少已有3000餘年的用茶、種茶的歷史。起源早,歷史久遠,品質優良,貿易所以繁榮。如今,這些水粉畫大部分藏於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至於作者為誰,至今不詳。明清以來,西方繪畫被傳教士帶入中國,其中部分傳教士如郎世寧因技藝精熟而進入中國宮廷,甚至成為御用畫師,他們受中國繪畫風格和傳統觀念的限制,有意削弱了西方繪畫的明暗對比和焦點透視等技法,創作出了中西兼容的作品,獨具特色,深受大眾喜愛。
  • 趙豐|江南緙絲與畫史名跡等裡的古代絲綢
    絲綢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自誕生起就與中國古代其它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從墓葬出土的戰國漆盒、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青銅器、墓室寺觀壁畫、緙絲、中國畫史名跡《搗練圖》等古代藝術中與絲綢或絲綢相關文物為例,還原古代絲綢面貌,呈現中國絲綢設計藝術的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絲綢織錦,北朝紋樣
    是以赭色為主色調,配以綠、黃、藍等色,紋飾則以獅和象,以及佛教中象徵聖潔的化生蓮花的圖像。此紋飾都是中亞、西亞常用的,以此為內容並表現各種紋飾的圖案。紋飾圖案中的化生蓮花以其潔淨如晶玉、一塵不染的高尚品格,蘊涵著佛教的哲理之美。那盈盈蓮花被精心地織進紋錦之中,觀者見了即會觸動心靈,引起激蕩。它被譽之為「生命的象徵」、「超越自身之美的聖潔之花」。
  • 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
    蘇州絲綢博物館研究員王晨向市民介紹黑緞地漁樵耕讀條幅錦的獨特之處。  昨天(3月9日)上午,「瑞慶禎祥——清代織錦珍品特展」在蘇州絲綢博物館現代館開幕。本次展覽由蘇州絲綢博物館與臺北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聯合舉辦,共展出清代織錦珍品52件。據悉,這是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也是臺灣收藏的清代絲織品文物第一次在蘇展覽。  織錦代表著中國傳統絲織技藝的最高水平。本次展出的這批清代織錦珍品,在20世紀初期由河南博物館收藏,並按照當時的文物分類編為「月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