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初心在身邊④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
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共產黨員,他們默默無聞地堅守在工作一線,懷著共產黨員的初心,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地向著目標前行。
杭州市網信辦和《都市快報》聯合推出「精神的力量初心在身邊」主題網絡宣傳,深入一線尋訪杭州基層黨員幹部,展現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事跡。
今天推出第四篇——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員工龍博。
我們還在尋找更多的優秀共產黨員。如果你身邊有這樣始終保持初心、不忘使命的「楷模」,也請告訴我們。
「杭州新聞」客戶端首頁已推出「精神的力量初心在身邊」專題報導。關注「都市快報」官方微信,點擊下方「不忘初心」按鈕,即可看到更多「初心」故事。歡迎在快報官微、「杭州新聞」客戶端上留言,推薦更多你我身邊的優秀共產黨員(留言時,請在開頭註明「初心」二字)。
00:00 / 02:42
正常
視頻| 仲偉
杭州玉皇山腳下,中國絲綢博物館(以下簡稱「國絲館」)的織造館裡,每天都會迎來一撥又一撥的「尋寶」人,他們從五湖四海趕來,為的是看一臺大型織機。
這臺「明星」織機,復原了老官山漢代提花織機,曾在央視《國家寶藏》第二季中驚豔亮相。
龍博供圖
它被稱為是一臺「漢代計算機」——10470根經線、84片紋綜、2片地綜,所有花紋的信息和圖案都被儲藏在這些綜片裡,操作人員站在織機前,踩下踏板、投梭、引緯、打緯,只需重複4個步驟,機械傳動,就能完成一次漢錦圖案循環。
龍博供圖
龍博,國絲館技術部員工,工藝復原崗位,今年33歲,是這臺漢代織機得以復原的幕後「程式設計師」之一。
復原老官山漢墓織機
見到龍博的時候,他正在展廳裡,給幾位觀眾講解這臺織機的操作原理。講解並不是他的本職工作,但他每天都會抽空去展廳裡轉一轉。作為一個年輕黨員,在龍博眼裡,這是一份責任。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提花機模型
絲綢,生自蠶繭,成於機杼。提到復原的漢代織機以及還原出來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簡稱「五星錦」)紋飾,龍博感觸很深,「前後耗時3年多,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還原研究過程,相當於還原了整個漢代的織錦技術體系,這裡面是幾代人一起努力的結果。」
龍博供圖
2012年在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一座西漢時期的墓中,發現了四部泡在水中的竹木質地的蜀錦織機模型,共出土了4臺,最大的一臺也只有70釐米長、50釐米高,寬約20釐米。
作為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織機模型,它們是兩千年前織錦手工業最高技術的實物體現,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史和紡織史的空白,成為2013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提花機模型
2014年,由中國絲綢博物館牽頭,聯合成都博物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還原了漢代提花機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製作了3D展示系統,並按比例復原了兩臺原始大小且可操作的提花機。現場織出的錦緞,也把2000多年前的織錦技術擺在了今人眼前。
龍博在織還原出來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簡稱「五星錦」)
「正是有了織布機器,才保證了繁榮的絲綢貿易,讓源源不斷的絲綢可以像貨幣一樣,在絲綢之路上流通。」龍博說。
提花織機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可以通過上萬根絲線,為織機編制並存儲一部類似現代計算機的「二進位」編碼。工人在紡織時的「穿綜」,就相當於對花紋進行編程,最終織出有圖案的錦緞。
國絲館工裡最年輕的一代
龍博的老家在湖北英山,這是一個與「絲綢」有著密切關聯的地方。
英山,地處大別山深處,是鄂東桑蠶大縣。「蠶吐絲、蜂釀蜜、樹結油」,「抬頭桑遮目,走路桑絆腳」,都是對當地早年農業產業結構的反映。早在新中國成立前,英山的桑蠶業就享有盛名。上世紀80年代,全縣種桑面積曾高達13萬畝,年幹繭產量達750萬公斤,農村幾乎家家養蠶。
龍博的祖父家,就種桑養蠶,它們相伴了他整個童年時代。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淵源,考大學時,龍博報考了紡織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後,又攻讀了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碩士專業。
2012年,龍博研究生畢業後,到了國絲館工作,成為館裡最年輕的一代。他參與的第一個大項目,就是這臺織機的復原工作,為其進行三維建模。
1995年新疆尼雅遺址出土了「五星錦」,現收藏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文物之一。這件國寶有五種不同顏色織就的星紋、雲紋、孔雀、仙鶴、闢邪和虎紋,花紋之間貫穿「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字,可以說代表了漢式織錦最高技術。
「五星錦」在杭州得到複製
去年5月,「五星錦」在杭州得到了複製,複製它的織機正是這臺復原的老官山漢墓織機。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的細節
龍博說,在絲織品中,你會發現,綾絹紗綢緞,都是絞絲旁,唯有「錦」是金字旁,足以說明「錦」,貴如黃金。
據龍博介紹,「『五星錦』的經線密度極其大,是我們所了解的漢代織錦中密度最高的,50釐米的門幅裡面就有一萬多根經線,也就是說每一釐米裡就有200多根經線。」
操作人員在織還原出來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簡稱「五星錦」)
他的前輩,國絲館技術部研究館員羅群和幾個同事一起,光是把10470根經線在84片花綜和2片地綜上穿插到位,就忙活了將近一年時間。「他們身上的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也時刻感染著我,這正是我們新時代的工匠精神。」龍博說。
守護責任、傳承使命
作國寶「五星錦」守護人
今年年初,龍博跟著國絲館館長趙豐一起,護送織機到北京,參與了央視《國家寶藏》第六期節目錄製。
龍博供圖
回憶起當時的現場,龍博說,見到這臺機器,整個現場觀眾都沸騰了。他覺得特別自豪,真切地感受到什麼是「文化自信」。作為國寶「五星錦」的今生守護人之一,龍博覺得,自己身上肩負著的是不僅是守護的責任,還有傳承的使命。
事實上,這份責任與使命,早在2009年他入黨的那天起,就已經深深埋在了龍博心裡。對他來說,一個黨員的初心,「就是責任」。
工作八年,不忘初心。在傳統紡織工藝復原技術工作中,龍博除了用新的科技手段,對傳統紡織材料及織機等,不斷進行研究分析,他還與館裡的前輩一起,做了十幾臺小型體驗織機,供觀眾體驗。
「對我來說,首先要對黨和國家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每一個觀眾服務,讓更多人了解絲織工藝」,龍博說,「這也響應了『一帶一路』倡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在自己的崗位上,把傳統絲織工藝這份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這是我作為黨員的使命。」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