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27日消息:「我們的學科補課班,已有好多家長來問,一升二、二升三都有,現在準備開兩個班……」前天下午,陝西北路上一家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接待人員這樣說。暑期將至,不少家長將其設為「第三學期」,希望讓孩子消化鞏固在校學到的知識,而參與學生日趨低齡化。
學科類補課套餐種類繁多
「我是家裡最忙的,全年無休。」一年級學生小林前幾天吃飯時冒出的一句話,嚇了媽媽王女士一跳。原來從幼兒園大班起,除了學校上課,周六、周日上下午,他都被英語、思維、足球等培訓塞得滿滿的。一周前,媽媽跟他商量,暑假裡第一個月參加全學科補課夏令營,第二個月每天上午上一個半小時數學提高班。小朋友當時點頭同意,憋了幾天終於說出了小委屈。
「沒辦法,我也知道辛苦。」王女士說,上課時教了很多東西,像英語中的對話練習、句型應用,數學加減法操練,都需要消化和強化訓練,可每天作業完成就沒多少時間了,不抓住暑假補課,實在來不及。
記者發現,持這種看法的家長不在少數。與之相應,培訓市場上,在暑期專設學科類補課套餐種類繁多。陝西北路這家培訓機構的暑期課程表上,數學提高、看圖寫話、綜合練習等每周分別有兩次課。「數學以課本為基礎,同步提高。」每堂課一個半小時收費115元,以單報一門學科為例,整個暑假共9周、18節課,收費2070元。中山公園附近一家連鎖培訓機構,學科補課夏令營一個月收費4580元,介紹上寫明「以小學二期課標為依據,鞏固上學期各科學習重、難點,補充下學期各科學習知識點」。
環境壓力是低齡化的主因
「以前假期校外補課學生,主要是三年級以上,這幾年越來越小了。」在行知小學語文老師毛沛曦看來,環境壓力可能是許多家長作此選擇的主因。
「接孩子放學或校外興趣班上,低年級學生家長往往長時間聚在一起,他們的話題多聚焦在孩子又學了什麼。」毛沛曦坦言,這段時間,聽到最多的話題,就是暑期學什麼、怎麼學,哪裡的班好、老師好。
「據觀察,小學特別是一、二年級學生家長的焦慮比例更高。」靜教院附校校長張人利指出這一現象出現的深層次原因。他說,首先家長對孩子成績的期望值普遍較高,低年級時還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較易陷入盲目全面提升誤區。此外,在過去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下,往往令較低齡學生的校外補課,成為部分愛攀比家長做出的不得以的選擇。隨著上海素質教育的推進,零起點、等第制理念的推廣,以及學期區化、集團化教育的不斷探索,也有家長開始擺脫這種焦慮,為孩子成長提供更大空間。
補課高效應注意三個原則
低年級孩子是否需要大面積學科補課?怎樣的「補課」更高效?
教育專家指出,對於在校內知識沒有完全掌握的學生,可以利用假期適當強化,為未來的學習做準備。但應該注意三個原則。一是「補一不補多」。不要貪心全面開花,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學科弱項在哪裡,是學習方法問題,還是學習態度問題。通過與校內任課老師充分交流後,再決定那一項重點攻關。二是「補前不補後」。可以加強對此前所學知識的鞏固,但不鼓勵對未來要學的校內知識過早過多接觸。三是「補課不甩手」。有部分家長報補課班的原因之一是「有老師教,我不用費力了」。其實,家長的言傳身教幫助孩子了解掌握知識,才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