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的林女士為了做B超而憋尿,空腹一次性喝了3200ml的水,隨後出現噁心嘔吐、手腳抽搐等症狀。送至醫院經過醫生檢查,林女士低鉀、低鈉、低氯、電解質紊亂,顱腦CT提示腦組織輕度水腫,被確診為「水中毒」,搶救4小時才脫險。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腎內科主治醫師張曉倩介紹,水中毒是由於水調節機制障礙導致的,當機體攝入的水分量大於排出的水分量,導致水分在體內瀦留,引起血漿滲透壓下降和循環血量增多,稱之為「水中毒」,又稱為稀釋性低鈉血症。正常成年人一天所需水分為1.5升-2升,一次性大量攝入過多水分,超過機體的代謝機制,就可能會出現水中毒。「在臨床上,因醫學知識匱乏而一次性攝入大量水分,或是一些小孩不會表達,家長一個勁兒餵水或一些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攝入大量水分都可能會出現水中毒。正常人群在機體、心理沒有病變的情況下,偶爾多喝兩杯水,機體是能通過反饋調節機制排出的。」
除一次性攝入大量水分外,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腎功能障礙也是引起水中毒的常見病因。張曉倩解釋,抗利尿激素會促進腎臟遠曲小管對水的重吸收,引起水鈉瀦留。如惡性腫瘤,肺的細胞癌、胰腺癌、淋巴肉瘤、胸腺瘤等都可能會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普通的肺部感染、卡馬西平、抗抑鬱藥物、秋水仙鹼也可能導致抗利尿激素增多。另外,腎衰竭、腎透析的患者,可能存在排尿功能障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大量飲水,也容易導致水中毒的發生。
水中毒分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張曉倩介紹,急性水中毒可能會因細胞外液量增多造成顱內壓升高,出現頭疼、失語、精神錯亂、嗜睡、躁動、譫妄甚至昏迷等症狀,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腦疝,可表現為瞳孔大小不一致。壓迫到腦幹可能會出現呼吸心跳驟停。心腎功能不好的老年人急性水中毒時還可能出現左心衰、右心衰。慢性水中毒有時不易察覺,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時容易被原發疾病所掩蓋,常常表現為乏力、麻木、噁心、嗜睡、體重增加、皮膚蒼白。水中毒嚴重時還會致大腦細胞水腫,引起腦神經的不可逆損害。
出現水中毒時,首先要立刻停止攝入水分,並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適當加入利尿劑,如呋塞米、螺內酯,依他尼酸等。張曉倩指出,利尿時特別容易引起電解質紊亂,一定要密切關注電解質。重症患者若出現顱內壓升高,就要以保護心腦功能為目標,防止腦神經細胞壞死。
飲水也要講究適量,那麼每天喝多少水最健康?不同年齡對於水攝入量的需求不同。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推薦,6個月到1歲的嬰幼兒包括奶、食物、飲用水在內,每日水分攝入總量為900ml;1-2歲每日水分攝入總量1300ml;2-3歲除了正常的三餐外,需要額外補充水分600ml-700ml;4-5歲三餐外飲水量為700ml-800ml;5-7歲三餐外建議飲水800ml;7-10歲每日飲水量為1000ml;成年男性三餐外飲水量1.7升,成年女性為1.5升。
張曉倩提醒,在高溫或強體力勞動下,除了相應提高補水量,同時要補充鹽分。「可以通過尿液顏色來判斷機體是否缺水,淺黃色時就表示喝水量充足,較黃時就要適當增加飲水量,當尿液呈土黃色的時候就說明嚴重脫水了,應及時就醫。」另外,有惡性腫瘤、肺部感染、中樞神經病變、腦外傷、腦出血、腎功能衰竭、心衰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一次性大量飲水,飲水量要依據醫生建議來調整。「一般心衰患者包括飯和飲水在內,一天水分的總攝入量最好不要超過1500ml;腎衰透析患者每日水分攝入總量不超過800ml,三餐之外飲水量最好控制在500ml-600ml。」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