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朝剛剛滅亡的初期,劉邦和項羽的功勳可謂均大。但是二人的實力差距還是非常懸殊的,項羽的兵力要強過劉邦很多。但是面對成為統治者這件具有誘惑力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是難以抵擋的,而在當時那個年代,在爭奪主權這件事上稍有不慎就非常容易喪命。權衡好利弊變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有的時候自己的想法並無法考慮的非常穩妥,這時候能否聽從別人的勸告,聽的又是否正確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而說到聽人勸的重要性,劉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了。
那是劉邦接受子嬰投降,終於進入夢寐以求的鹹陽城的時候。或許是沒見過大世面的緣故,亦或許想著自己即將成為關中之王,面對秦王朝的繁華,他暫時失去了方向,入住秦朝宮殿,有點想盡情享受勝利果實的意思。
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聽進去勸諫
幸虧他的手下比較冷靜,張良、樊噲等勸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現在還沒到貪圖享樂的時候。劉邦這個人最大優點,就是能夠聽進去勸諫,於是他下令封存秦王宮,自己到了霸上和軍隊駐紮在一起。當時蕭何留了個心眼,將秦朝的文獻,包括土地、人口、戶籍等資料留存起來,從這點上看,蕭何確實是丞相的最佳人選。
劉邦入關後首先下令廢除秦朝嚴苛的刑罰。秦朝的統治奉行法家思想,刑罰非常殘酷,雖然有足夠威懾力,但過猶不及造成了嚴重後果。如果當年陳勝吳廣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戍邊,受到的刑罰不是殺頭,或許他們就不會造反,即使造反也不會有那麼多人響應,秦朝的統治應該還會更長一些。廢除這些刑罰後,劉邦提出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法令很簡單只有三條,殺人者償命,傷人及偷人東西的各自按情節定罪。從法制觀點來看,三條法令保障了民眾的生命權和財產權,這使得長期在秦嚴苛統治下的關中人民鬆了口氣,也讓初到關中的劉邦贏得了民心,「唯恐沛公不為秦王「,成為不少百姓心中所想。
劉邦惹怒項羽
劉邦同時做了另一個決定,那就是佔據函谷關,沒想到這個決定險些給他惹上了殺身之禍。他之所以這樣做,多少有點想獨佔關中的意思。但是劉邦有些錯誤估計了形勢,因為當時項羽的實力遠在他之上,而且項羽遲早也會向鹹陽而來,這樣的做法無疑會激怒項羽。果然,項羽率軍西進走到函谷關時,發現劉邦的軍隊據關把守,不讓其他軍隊入關,項羽大怒,當即命令對函谷關發起攻擊並一舉擊潰劉邦的守軍後順利人關。接著長驅直入,到了戲水河畔,離劉邦軍隊所駐紮的霸上咫尺之遙。就在這時,劉邦軍隊裡出現了一個叛徒左司馬曹無傷,他派人給項羽送信,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把秦朝的土地和財寶據為己有。項羽對劉邦佔據函谷關的氣還未消,一聽這個消息,更是火上澆油,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這個想法得到了範增的強烈支持,範增說劉邦這個人在未入關前貪財好色,入關後卻「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說明劉邦有天下之志,應該趁其羽翼未豐而除之。
項羽的叔叔項伯間接救了劉邦,劉邦二次詮釋了聽人勸的重要性
當時實力對比非常懸殊,劉邦只有大約十萬兵馬,而項羽手下則有四十萬之眾,而且是猛將如雲。如果項羽攻擊劉邦,基本上是以石擊卵,結果可想而知。關鍵時刻,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此人便是項伯。項伯是項羽的叔叔,但他同時也是劉邦手下謀士張良的好朋友,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當他聽說項羽發兵的消息,處於兄弟義氣和報恩心理,項伯急匆匆趕到劉邦的軍營來通知張良,讓他早做準備抓緊逃走。張良對劉邦絕對忠誠,趕忙把這個消息告訴劉邦。
劉邦一聽感到殺氣騰騰,頓時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張良給他出主意,讓他主動向項伯示好,求項伯給項羽說說好話,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劉邦見到項伯時表示,自己入關以來,不敢動鹹陽的一草一木,就是在等著項羽來接收。派兵守函谷關,主要是為了防範盜賊,不是為了阻擋項羽進關。所以請項伯把這意思帶給項羽,同時他請求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被劉邦的誠意打動,他答應給劉邦求情,行前他叮囑劉邦,明天務必到鴻門項羽軍營,當面向項羽解釋清楚,消除誤會,然後連夜趕回項羽的大營,把劉邦這些話給項羽說了一遍,並勸項羽說劉邦已經認錯,而且他為項羽入關掃平了障礙,再去攻打他似乎不合適,聽自己叔叔這樣一說,項羽的火氣才慢慢消了下來,劉邦又免於一禍。
小編覺得先後兩次劉邦都差一點惹怒項羽招來殺身之禍,可謂非常驚險了。歷史真的非常奇妙,稍有一個變動全盤就會改變,假如項羽的叔叔並沒有選擇告訴張良,張良對劉邦又不夠衷心,而又或者說劉邦非常固執不願意聽人的勸說,歷史是否就會全盤變動呢?所以有的時候能聽見去善意的勸說真的非常重要了,劉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