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聽人勸的重要性,劉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020-12-14 坑坑小偉

在秦王朝剛剛滅亡的初期,劉邦和項羽的功勳可謂均大。但是二人的實力差距還是非常懸殊的,項羽的兵力要強過劉邦很多。但是面對成為統治者這件具有誘惑力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是難以抵擋的,而在當時那個年代,在爭奪主權這件事上稍有不慎就非常容易喪命。權衡好利弊變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有的時候自己的想法並無法考慮的非常穩妥,這時候能否聽從別人的勸告,聽的又是否正確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而說到聽人勸的重要性,劉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了。

那是劉邦接受子嬰投降,終於進入夢寐以求的鹹陽城的時候。或許是沒見過大世面的緣故,亦或許想著自己即將成為關中之王,面對秦王朝的繁華,他暫時失去了方向,入住秦朝宮殿,有點想盡情享受勝利果實的意思。

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聽進去勸諫

幸虧他的手下比較冷靜,張良、樊噲等勸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現在還沒到貪圖享樂的時候。劉邦這個人最大優點,就是能夠聽進去勸諫,於是他下令封存秦王宮,自己到了霸上和軍隊駐紮在一起。當時蕭何留了個心眼,將秦朝的文獻,包括土地、人口、戶籍等資料留存起來,從這點上看,蕭何確實是丞相的最佳人選。

劉邦入關後首先下令廢除秦朝嚴苛的刑罰。秦朝的統治奉行法家思想,刑罰非常殘酷,雖然有足夠威懾力,但過猶不及造成了嚴重後果。如果當年陳勝吳廣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戍邊,受到的刑罰不是殺頭,或許他們就不會造反,即使造反也不會有那麼多人響應,秦朝的統治應該還會更長一些。廢除這些刑罰後,劉邦提出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法令很簡單只有三條,殺人者償命,傷人及偷人東西的各自按情節定罪。從法制觀點來看,三條法令保障了民眾的生命權和財產權,這使得長期在秦嚴苛統治下的關中人民鬆了口氣,也讓初到關中的劉邦贏得了民心,「唯恐沛公不為秦王「,成為不少百姓心中所想。

劉邦惹怒項羽

劉邦同時做了另一個決定,那就是佔據函谷關,沒想到這個決定險些給他惹上了殺身之禍。他之所以這樣做,多少有點想獨佔關中的意思。但是劉邦有些錯誤估計了形勢,因為當時項羽的實力遠在他之上,而且項羽遲早也會向鹹陽而來,這樣的做法無疑會激怒項羽。果然,項羽率軍西進走到函谷關時,發現劉邦的軍隊據關把守,不讓其他軍隊入關,項羽大怒,當即命令對函谷關發起攻擊並一舉擊潰劉邦的守軍後順利人關。接著長驅直入,到了戲水河畔,離劉邦軍隊所駐紮的霸上咫尺之遙。就在這時,劉邦軍隊裡出現了一個叛徒左司馬曹無傷,他派人給項羽送信,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把秦朝的土地和財寶據為己有。項羽對劉邦佔據函谷關的氣還未消,一聽這個消息,更是火上澆油,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這個想法得到了範增的強烈支持,範增說劉邦這個人在未入關前貪財好色,入關後卻「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說明劉邦有天下之志,應該趁其羽翼未豐而除之。

項羽的叔叔項伯間接救了劉邦,劉邦二次詮釋了聽人勸的重要性

當時實力對比非常懸殊,劉邦只有大約十萬兵馬,而項羽手下則有四十萬之眾,而且是猛將如雲。如果項羽攻擊劉邦,基本上是以石擊卵,結果可想而知。關鍵時刻,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此人便是項伯。項伯是項羽的叔叔,但他同時也是劉邦手下謀士張良的好朋友,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當他聽說項羽發兵的消息,處於兄弟義氣和報恩心理,項伯急匆匆趕到劉邦的軍營來通知張良,讓他早做準備抓緊逃走。張良對劉邦絕對忠誠,趕忙把這個消息告訴劉邦。

劉邦一聽感到殺氣騰騰,頓時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張良給他出主意,讓他主動向項伯示好,求項伯給項羽說說好話,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劉邦見到項伯時表示,自己入關以來,不敢動鹹陽的一草一木,就是在等著項羽來接收。派兵守函谷關,主要是為了防範盜賊,不是為了阻擋項羽進關。所以請項伯把這意思帶給項羽,同時他請求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被劉邦的誠意打動,他答應給劉邦求情,行前他叮囑劉邦,明天務必到鴻門項羽軍營,當面向項羽解釋清楚,消除誤會,然後連夜趕回項羽的大營,把劉邦這些話給項羽說了一遍,並勸項羽說劉邦已經認錯,而且他為項羽入關掃平了障礙,再去攻打他似乎不合適,聽自己叔叔這樣一說,項羽的火氣才慢慢消了下來,劉邦又免於一禍。

小編覺得先後兩次劉邦都差一點惹怒項羽招來殺身之禍,可謂非常驚險了。歷史真的非常奇妙,稍有一個變動全盤就會改變,假如項羽的叔叔並沒有選擇告訴張良,張良對劉邦又不夠衷心,而又或者說劉邦非常固執不願意聽人的勸說,歷史是否就會全盤變動呢?所以有的時候能聽見去善意的勸說真的非常重要了,劉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相關焦點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主要是劉邦「善」字的吸引力。這個「善」,不是對自己說的,而是對別人說的,是對別人之謀之力之功的肯定。會說好字,這是劉邦最大的好處。毛主席評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主要是指劉邦用人馭人的本事。而這個本事,說起來竟然很簡單,就一個字。
  • 推薦信寫作指導:劉邦、蕭何和韓信哪一個更稱得上學生榜樣?
    劉邦準備給韓信一個小職位,蕭何又勸:「橫掃天下,非韓信不可。欲用韓信,非大將不可。」劉邦準備召喚韓信,封以大將。蕭何第三次勸說:「呼上將如小兒,邀人才而禮傲慢。當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劉邦同意,廣做宣傳。又力排眾議,將戰陣之事,全權委託給韓信。自此,韓信執掌漢軍大權,東徵西討,助劉邦定鼎天下。後人評說:「劉邦九敗而得韓信心,一勝而遂天下志。」蕭何月下追韓信,三勸漢王立軍神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 大功臣韓信被呂后處死,死前說了一句話,劉邦聽後竟害怕不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說的就是韓信,而「存亡兩婦人」說的也是韓信,兩婦人分別是一個洗衣的婦人和劉邦的老婆呂雉,前者給了韓信生的機會,而後者卻滅了韓信整族。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韓信被呂雉處死的時候,究竟說了什麼,讓劉邦如此害怕?
  • 他是狂生,為劉邦獻上一計,被張良勸阻,最終被韓信害死
    這是來自陳留郡的酈食其(yì jī)託故人之子為見到劉邦而對劉邦所說的話,狂生就是酈食其,因為這句話,劉邦派人請了酈食其來見面,酈食其是戰國晚期人,出生於範睢從齊國逃到秦國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68年,比劉邦大了12歲,比秦始皇大了9歲。
  • 威斯敏斯德信條:第三十章 論教會的勸懲
    第三十章  論教會的勸懲                         執行教會勸懲或許是教會長老們所實行的職務中最叫人心痛的。            因此,「不免去或赦免人的罪」的權柄是宣告性的,而非絕對性的,這是在明白不過了。這與唯獨上帝才能絕對性地赦免人的罪的事實是一致的(路5:21)。因此,我們的信條教訓我們,教會的職員有權「按照情形的需要,用聖道和勸懲向不悔改的人關閉天國,又藉著宣講福音和撤除勸懲,向悔改的人開放天國。」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然後韓信對劉邦說,天下已經定了,我死我認命。結果劉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貶為淮陰侯。第二:韓信被殺之前,他嘆氣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韓信在臨死前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因為韓信擔任齊王時,蒯通勸他反了劉邦,他沒有聽。
  • 張良一計要了劉邦的命,還真不是聳人聽聞的事!
    大家都知道張良對劉邦取天下的重要性,大家也都聽說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樣的典故,說得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可有幾人知道,劉邦是「生也張良,死也張良」。張良晚年為自保,為呂后獻了一計,不僅保了漢惠帝的太子位,還要了劉邦的老命。這是劉邦到死怎麼樣也想不到的。真是這樣嗎?當然,凡事皆有因果。
  • 劉邦想建都洛陽,只有一戍卒勸劉邦建都關中,事後被賜國姓
    婁敬畫像婁敬勸帝遷都婁敬在漢初只是一名戍卒,路過洛陽,去見同鄉的虞將軍,想要讓虞將軍引薦去見皇帝,談談國家大事。虞將軍想要給婁敬換一身好點的衣服,但是婁敬不同意,只是穿著粗布短衣去拜見劉邦。劉邦召見了婁敬,賜給他飯吃。劉邦問婁敬有什麼大事要談。婁敬問劉邦,陛下要建都洛陽,是想跟周朝比試一下誰更興隆嗎?劉邦剛建立漢朝,正意氣風發之時,便說"是的"。
  • 漢初三傑為何只有韓信被劉邦殺掉,是被冤殺還是罪有應得
    野獸已盡而獵狗亨」的例子,暗示韓信功高反而不是好事。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的例子,暗示韓信友情在天下大事面前不值一提。韓信心動了,遂說:「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意思是,先生別說了,讓我考慮考慮。 就是因為這句話,在項羽身亡後,劉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走韓信兵權,撤去他齊王的封號。韓信才意識到自己太過太重自己的功勞了。
  • 瓊斯絕殺廣東,論CBA強力外援的重要性
    瓊斯絕殺廣東, 論CBA強力外援的重要性 ○文/盧君 .但結果不會說謊,杜鋒是真的想贏,可惜對方外援瓊斯來了一個神仙球,廣東就這樣極不情願地輸了。 也許,在CBA裡面,除了廣東,其他球隊都必須有強力外援的支撐才有希望走到最後或更遠一些。因為,廣東有一個超級的易建聯,其實相當於有一個本土屬性的強力「外援」,另外再加上這兩年有幸淘來的馬尚與威姆斯也足夠強勁,所以,可以說是沒有其他球隊那樣更依靠強力外援一些。
  • 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七個字可以表現他
    很多人認為劉邦的勝利在於它能夠重用有才之士,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其實不是這樣的,而項羽的叔父項伯給出了我們最後的答案。他當時用了七個字來表現劉邦與別人的不同之處,那就是:為天下者不顧家,而這一點在劉邦身上體現的可謂是淋漓盡致。或許有很多人對此並不是太明白,那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的講述一下劉邦身上的故事。
  • 論選擇的不重要性
    論選擇的不那麼重要性先說選擇的重要性這個大家都很清楚,像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等都是對選擇重要性的描述。比較喜歡的一個例子就是加入你十年前你有十萬元,你可以選擇做些什麼:1.你可以存在銀行裡,按照這種長期的、定存的利率來算的話(5年期存款平均定存利率5.85%),十年前你存的10萬塊錢,現在你可以拿到多少呢?大概是18萬元。2.你也可以把這這筆錢買股票,假設你買的是中石油,10萬塊錢剩下多少呢?4萬塊錢。
  • 鬼谷子大智慧:真正會說話的人,都特別重視「關係」的重要性
    喜歡大美女的項羽粗魯,熱衷大保健的劉邦粗鄙,論人品,論能力,甚至論顏值,韓信更像是那個天選之子。彼時楚漢相爭正處於膠著狀態,蒯徹意識到時機已經到來了,史料記載: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
  • 劉邦和項羽之間,區別在哪裡?劉邦到底有多堅忍?
    劉邦在跟項羽決戰前夕,曾一度陷入險境,當時他叫優勢很大的韓信來支援時,韓信派人給劉邦送信,這種趁劉邦離不開他的時候,要好處的行為,暴露了他自己的野心,使得劉邦得到天下後,便奪了韓信兵權,樊噲在外戚裡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呂澤,呂后的哥哥。
  • 劉邦為什麼總能駕馭比他厲害的人?表面上的厲害,並不是最可怕的
    不過項羽的一生卻是悲壯的,典型的「寧可站著死,不願跪著活。」,畢竟真正的英雄,落幕之時都宛如一場悲歌。但站在項羽對立面的劉邦,在人物性格上一直被人研究,常常被冠以「厚黑學集大成者」,「最有遠見的皇帝」,「什麼陰謀陽謀,統統躲不過劉邦的計謀」,「讀懂了劉邦,就等同於讀懂了人生。」,類似的話,在劉邦這兒可謂是不絕於耳。
  • 為什麼有劉邦的寵幸,戚姬還是鬥不過呂后|思想食堂
    後來劉邦因為寵愛戚姬,想廢了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但沒成功。就這件事,《史記》和《資治通鑑》有不同的記錄。我們從司馬光對《史記》的否定,可以總結出一些非常有幫助的東西。「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非常有名望的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隱居於商山,都是劉邦搞不定、請不來的人。據記載,有一天,劉邦與太子一起飲宴,他見太子背後有四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問後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謝罪道:「我們聽說太子是個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禮賢下士,我們就一齊來做太子的賓客。」
  • 劉邦和劉秀建立「兩漢」,劉備建立「蜀漢」,其中區別如何?
    而他老祖宗劉邦,韓信在誇自己「多多益善」之前可沒忘誇他一句「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不過能將十萬」和只打過兩次,差距不用我多說吧。劉備的政治決心一直不堅定,湘水被孫權割走三郡就是最好的例子。犯下的錯誤有孫權並未索要江陵,夷陵等核心區域,僅僅只是談一談三郡,哪怕不想給,好歹先把人穩住吧?他不,五萬人浩浩蕩蕩跟要決戰似的。結果人孫權直接發動暗線,三郡直接沒了。
  • 煙齡較大的人,若有4個表現,或是身體在勸你戒菸,別不聽勸
    吸菸有害健康,這是眾所周知的一件事情,甚至很多經常吸菸的人也明明知道吸菸的危害,但是無論如何他們都難以抵擋菸草的誘惑。對於煙齡比較大的人來說,可以適當觀察一下自己的身體,如果出現了以下這幾個表現,很有可能就是身體在勸你戒菸,希望你能聽勸。
  • 作為兩個逆襲君主,劉邦和朱元璋跟沛縣有何關係?他們是哪兒人
    劉邦和朱元璋,在歷史上是非常著名的逆襲人物。他們從底層逐漸往上爬,最終爬到了食物鏈的頂端,從韭菜成為了割韭菜的,何其難也。那麼這兩位逆襲英雄都是哪兒的人呢?其實他們都跟一個地方有聯繫,那就是江蘇徐州沛縣。這個地方一度被人們認為,是這兩位逆襲英雄的故鄉,那麼事實是這樣嗎?
  • 讀書無用論:大學畢業一個月三千,真的就沒用了?
    你大學畢業一個月才三千塊,比我女兒差多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在一些農村老一輩人眼裡,女孩子家讀書就是浪費錢,讀再多書又如何?最終還不是要嫁人不如不要浪費錢,早點出去打工!在農村這樣的現象還不少,我姑就是典型一個例子,她大女兒上了大學畢業後出來一個月三千塊她覺得白讀了,反而小女兒小學沒畢業如今一個月一萬塊,她以自己小女兒為傲,逢人就勸人家別讀書了讓閨女早點出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