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專注幼兒童早期教育,追逐陽光育兒。)
周末,朋友帶著自己6歲的女兒來家裡玩,我做了一大桌子菜盛情款待朋友一家。
當我們所有人都開心地圍坐在餐桌前準備吃飯的時候,朋友的女兒先開口說話了:
「媽媽,把那個小龍蝦放我面前吧,我最愛吃小龍蝦了!」
朋友尷尬地衝我笑笑,又低頭告訴女兒:「乖,媽媽先給你多夾幾個放你碗裡吧,就別來回挪動盤子了。」
過了一會,小姑娘又開始發話了:「媽媽,這是什麼菜呀?真難吃!和你做得比起來差遠了,我不要吃~」
我抬頭一看,只見小姑娘拿著筷子在這個盤子裡夾一夾,又去那個盤子裡翻一翻,座位面前的桌面上堆滿了食物殘渣,都是她咬一半就直接丟掉的。
我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朋友,尷尬地衝小朋友解釋道:「實在是不好意思,阿姨不知道你不愛吃這些,下次來,阿姨一定做你喜歡吃的東西!」
雖然朋友事後也跟我解釋了,表達了歉意,但是我的心裡依然很不舒服。
舔筷子、吧唧嘴、抖腿、扒菜……可能一些人覺得小孩子的這些小舉動並沒有什麼,但好的習慣和作風,一定是從小養成的。
餐桌雖然是吃飯的地方,但它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餐桌是一個小社會,孩子未來的模樣早已藏在餐桌上,是成為被稱讚的文明人,還是惹人嫌的過街鼠,相信每位父母心中都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
「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時間,便可知你父母的生活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一些不禮貌的行為都是孩童之舉,等孩子年紀稍大自然就好轉了,但實際上,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其實都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的體現。
孩子在餐桌上的行為,折射出的就是孩子背後的家庭教育。父母家教嚴厲,孩子在餐桌上一定是舉止優雅的,父母嬌縱寵愛,孩子在餐桌上就一定是唯我獨尊的。
1.做好餐前準備
比如:擺放碗筷,盛飯端菜,邀請長輩,飯前洗手等。
2.要遵循長者先幼者後的用餐禮儀
3.規範坐姿
比如:身體坐直,不要抖腿,不要翹腿,不要左搖右晃。
4.不消極評價食物
好吃則多吃,不好吃則少吃,不抱怨他人辛苦準備的飯菜。
5.切忌喧譁
敲打碗筷和大聲喧譁都是很沒有教養的行為,公共場合下尤其令人反感。
6.規範行為
不要扒菜、不要舔筷、不要把筷子插在飯上、不要拿著餐具打鬧或指著別人。
7.不當眾做不文雅的行為
不要對著人或者餐桌咳嗽、打噴嚏;不要當眾做剔牙、吐涕等可能影響他人食慾的行為。
8.注重吃相
不浪費,不撕咬,吐出的菜渣要用紙巾接住,不要直接朝地面或桌面吐
1.先檢查、糾正自己的餐桌禮儀
孩子有著天然的模仿力,父母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
很多時候,當父母規範了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不需要多少額外的教導,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得很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孩子的事情父母自己也能做到,才能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才會讓孩子更樂意去執行,不至於對規則產生困惑甚至反感。
2.親身示範,讓孩子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那麼你想引導孩子改變,孩子一定會反問你為什麼?
這時,你不妨親身做個示範,找一個機會自己坐在茶几旁,邊看電視邊吃飯,其他家人則一起圍坐在飯桌前吃飯,然後問問孩子看到這樣的情況是怎樣的感受?會不會有不合群、被冷落的感覺?
中國人很講究家庭用餐的氛圍,這個時候,你再跟孩子講「飲食所以合歡也」,孩子一定能更好地理解,並積極改正。
3.鼓勵孩子一起參與規範的制定
讓孩子參與到規範的制定中來,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執行這些禮儀規範。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對抗父母、違反規則,是因為孩子心中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父母往往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沒做到充分溝通讓孩子理解。
4.在循序漸進和堅定執行中找到平衝
給孩子制定禮儀規範,不能急於求成一下子立太多規矩,要懂得循序漸進,比如說一個月只專注一兩個問題進行糾正。只要努力去改進,日積月累也可以做得很好。
至于堅定執行,是指父母教育孩子時不要自己先破壞規則,並且要持之以恆,不能因為一時興趣就立馬執行,然後又因為不能堅持而懈怠或者放棄。
5.及時而具體的鼓勵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的言行舉止有進步,父母一定要給予及時、真誠的鼓勵。
要對孩子的具體行為、以及付出的努力給予足夠多的重視和鼓勵,讓孩子清晰地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這樣他才會有清晰的方向,並願意為之努力。
總之,教育不是施壓,而是引導。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餐桌是最好的課堂,家是最出色的學校,從小教導孩子餐桌禮儀並以身作則,培養孩子優良的生活習慣,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個人素養,而且也是為孩子的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