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江,就是在看中國

2020-12-17 中國江蘇網

1983年,大型紀錄片《話說長江》的播出,讓中國觀眾第一次通過電視深深領略了長江兩岸的旖旎風光和人文歷史。

35年後,一個由中央和有關地方新聞單位百餘名記者組成的採訪團順江而下,他們的行蹤吸引了廣泛關注。長江,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現象級話題。

他們在追尋什麼?他們看到了什麼?讓我們走進這支隊伍,通過他們的鏡頭和筆端,再次感受母親河的風採魅力。

記錄綠色發展「進行時」

習近平總書記情系長江。他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生動反映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的新作為新變化、新探索新思考,由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活動7月20日在雲南麗江「長江第一灣」啟動。28天來,採訪團沿江採訪,經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地,8月16日在浙江麗水順利完成全程採訪。

烏蒙磅礴,三峽綺麗,採訪團一路走來,聆聽三湘大地的發展脈動,感受江漢平原的創新浪潮,觸摸贛鄱大地的鐘靈毓秀,驚嘆六朝古都的深厚文脈。船行至上海吳淞口,遠望長江滾滾入海,再赴舟山體驗江海聯運,最終來到浙江麗水,探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8000多公裡的水陸行程中,走過220個採訪點,全景式展現長江沿線的生態之美、發展之美、文化之美和民生幸福之美,見證這條橫貫中國「金腰帶」的轉型發展之路,營造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濃厚氛圍。

通訊、評論、隨筆、側記,直播、訪談、連線、互動……32家新聞單位施展全媒體報導的「十八般武藝」,既講述小人物在時代大潮中的個人命運,又宏觀反映生態文明理念在中華大地如何紮根;既展現東中西部風貌各異的人文地理風光,又對轉型發展的路徑、改善生態環境的實踐進行積極思考;既展示成就,也建言獻策。在記者們的鏡頭和筆端,事實與見解融會貫通,一條生機勃勃的母親河,一個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呈現在觀眾眼前。

在近一個月時間裡,中央和沿江11個省市新聞媒體在重要版面、時段和新媒體平臺專門開闢欄目,每天推出鮮活的現場報導。截至8月16日,共刊播各類報導10200多篇(條),全網傳播量6.31億次,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

人民日報「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專欄推出了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稿件,《一泓滇池 清波蕩漾》《凱旋村,點「石」成金》以小視角呈現大主題;《評論君的「長江號」》專欄將所見所聞化作思考,《鄉村振興,那股子勁不能松》《長江「清漂人」,幹著良心活》等稿件娓娓道來,被網友評價為 「長江沿岸燈火仿佛都是閃爍著智慧的眼睛」。

人民日報評論部編輯何鼎鼎在中車南京浦鎮公司抓拍工作人員檢修車輛。

新華社共播發各種形式稿件600餘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大視野下的筆力磅礴,又有小切口中的見微知著;既有傳統的鎮版文章,也有新媒體上的刷屏之作。新華全媒頭條推出《擘畫新時代中國發展新坐標》《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長江村裡話長江》《輕舟正過萬重山》等組稿,全媒體、多維度展示長江新變化,對中央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部署做全面解讀;《大江奔流:一葉綠茶泡出「七彩部落」》《長江日記:萬千「河長」拱衛一江清水》等以小切口反映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變化,見微知著,引發跨越時空的深刻思考。

新華社記者邰劍秋、姜雪蘭在上海青草沙水庫頂著風雨做連線直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自7月20日開欄以來,追隨採訪團行蹤,播出系列專欄報導,既有鮮活的地域特色,又有清晰集中的主題,感悟母親河今昔之變,生發出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堅定信念。中央電視臺組織新聞中心、財經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和中國國際電視臺精幹力量深入採訪,在《朝聞天下》《東方時空》《經濟信息聯播》等欄目中持續播出現場新聞,烘託起關注長江、保護長江的輿論氛圍。

中央電視臺在客輪上搭建的移動演播室正在直播。

深度報導是紙媒的重頭戲。一段時間來,「鎮版之作」頻出,宏大開闊,深刻優美,充分體現紙媒優勢特色。光明日報製作多個專版,經濟日報推出系列全彩專刊,從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等不同角度切入,挖掘各地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舉措和成效,站位高遠,筆力渾厚。解放日報、文匯報﹑新華日報、浙江日報、安徽日報、江西日報、湖南日報、湖北日報、重慶日報、四川日報、貴州日報、雲南日報推出多個專版,以綜述評論﹑記者手記、專訪等形式,詳實呈現本地在生態、經濟、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具體作為;《瞭望》新聞周刊連續推出系列特稿和新媒體稿件,從整體上反映共抓大保護格局的確立與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勢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每天在黃金時段推出錄音報導《長江日記》,充分發揮廣播特點,以生動的音響動態記錄採訪中親歷的人和事,向聽眾展示新時代的長江之聲;中央電視臺在採訪團乘坐客輪上搭建了移動演播室,推出6期訪談特別節目,靈活運用現場連線、新聞回顧、綜述觀察等方式,圍繞具體事例,直面矛盾,深入探討保護與發展的關係、眼前與長遠的關係、城與人的關係,湖與江的關係……

8月4日晚,採訪團在湖北武漢港客輪上組織了「夜話長江」訪談活動,隨團記者與有關部門和地方的負責同志、專家學者圍坐一堂,談見聞、談感受,談思考、談對策,圍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題,從不同角度共話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病了,病在哪?保護長江,怎麼治?記者拋出的問題尖銳犀利,在座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結合自己的工作行業研究各抒己見,思想的火花不斷迸發。這場別開生面的主題訪談節目通過各媒體終端發出之後,引起熱烈社會反響。

守護一江清水,積蓄經濟新動能,鋪展人文畫卷,共建幸福安康。「長江」已成為輿論空間中的高頻詞,成為新聞節目的品牌版塊。有觀眾留言說,這一個月,就像在追一部高品質的「長江故事」連續劇。

傳揚長江精神文化

人民日報社記者郭舒然在揚州486非遺集聚區採訪時,看到71歲的雕版印刷非遺傳承人陳義時拿起黃梨木板,輕聲指點年輕徒弟刻字要點。他說:「這就是文化的傳承,一如長江之水,生生不息。」

長江是詩詞的長河。壯美風光賦予長江兩岸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留下數不清的綺詞麗句。8月11日,採訪團乘坐的客輪抵達長江口。在黃浦江畔,一場名為「詩話長江」的詩歌吟誦會在這裡舉行,知名藝術家與部分編輯記者吟誦歷代經典詩篇,激蕩了採訪團成員和場外觀眾的心弦。據不完全統計,這場詩歌吟誦會通過中央和地方媒體多平臺直播,當日收看量達到2393萬次。

中國日報記者裴培感嘆道,我們對長江有著說不盡的深切感懷。這次「大江奔流」主題採訪,就是要為保護母親河鼓與呼,我們要做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更要做長江生態環境大保護的倡導者與監督者。

近代以來,長江流域是中國工業文明的先導,也是改革開放的先鋒。澎湃新聞推出的「大江奔流口述」系列著眼於當代中國人的個人歷史還原,與居住在江邊的人們展開一次次誠摯的心靈對話。烏江上的養魚人哭著拆除網箱,為了保護烏江,他說自己心甘情願;黃浦江邊生活大半輩子的居民見證了工廠搬走、江水變清,感覺到與黃浦江從未有過的親近,幸福之情油然而生。

上海東方衛視記者陳瑞在採訪拍攝。

「記者手記」是記者的觀察視角和個人講述,同樣是歷史的記錄,宛如報導中的一股清流。中央電視臺記者在手記《你好,我是紅渡》中講述了貴州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如何變身成為旅遊鄉村示範村的經歷,從中引發了發展建設仍在路上,需要久久為功的思考;新華社記者在四川宜賓講述楠竹的生長故事,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也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眼光。

浙江日報刊發的「大江奔流」多個專版。

一條江託起一個民族。從麗江小橋流水到三峽的巫山神女;從宜昌的中華鱘研究到銅陵的江豚保護;從瀘州的國窖1573,到長沙的磁懸浮列車……感受著、記錄著千裡江山如畫,體驗著多彩多元文化和蓬勃有力的經濟脈搏,「大江奔流」採訪團向海內外讀者展現一張張鮮活的「長江名片」。

湖北廣播電視臺記者向昊在做連線直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越南籍記者阮誠忠一路上發出40餘篇報導。他說,兒時在越南背誦中國詩詞就嚮往長江,在中國學習工作期間了解了長江中下遊的經濟奇蹟,這次借難得採訪機遇更深入地了解了長江上中下遊的經濟、文化、生態和民生的多樣性,他要把他所認識到的「新長江」介紹給越南受眾。

阿爾巴尼亞民主黨主席經濟顧問扎持卡給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節目留言說,「關注了你們沿著長江這條神奇的長河所帶來的報導,讓我看到了更多的中國符號,這比僅從發達的北京與上海看中國更能讓我感受到力量。」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和中國國際電視臺等通過海外社交平臺,以直播、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多語種發布信息,被境外主流媒體廣泛轉發。有網友在中國國際電視臺的赤水河生態保護直播節目後留言稱:「祝賀你們生態發展取得的成就,景色很美!」新華社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策劃的Yangtzelife(長江生活)欄目推出4場英文直播,內容涵蓋貴州赤水大瀑布壯美奇觀、重慶小三峽野生獼猴尋蹤,江西景德鎮明清大窯等中國文化主題,展示長江經濟帶社會人文風貌,總瀏覽量超過150萬次。

新華網無人機隊拍攝的江蘇揚州萬福大橋。

見證時代不辱使命

400多年前,地理學家徐霞客遠涉千裡來到雲南麗江石鼓實地考察,在《溯江紀源》中寫下「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江為首」。記者也是行者,記者的職業精神同樣包含了走進現場、實地印證、究問真相、客觀記錄。

這是一次深入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走轉改」的生動實踐。從基層獲取第一手信息,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用真情實感感染讀者觀眾,讓新聞輿論工作服務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陳兆國的行李箱,比別人的要大、要沉很多。他自己只帶了幾件簡單的換洗衣服,腳上的鞋溼了都沒得換。但他箱子裡整齊地碼放著14瓶500毫升的長江水,有的微黃略有渾濁,有的清亮透徹。每到一地,他和同事都要到江邊打一瓶水,採集一段當地人的聲音,記錄一個故事。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陳兆國和他們採集的長江水。

盛夏的南中國驕陽似火,日平均氣溫35攝氏度以上,高溫預警、暴雨襲擊,常常是汗溼一身、雨澆一身,採訪團很多人還中暑、感冒,但仍然奮戰在採訪一線。8月12日在上海與颱風「摩羯」正面交會,但在長江口水庫堤壩上做採訪和直播的記者們仍舊在狂風暴雨中堅持到底。

「可以不打傘,但是不能不採訪!可以不睡覺,但是不能不寫稿!」看似戲言,又不是戲言,這就是「大江奔流」採訪團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也反映了主流媒體編輯記者的情懷與擔當。

記者們在重大新聞現場不缺位、不掉隊,盡力做到當天採訪、當天發稿。湖北日報記者郭習松平均每省市發稿5篇,他的口頭禪是:「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雲南段行程夜乘火車趕路,餐車裡坐滿了連夜寫稿編片的記者;江上通訊信號不穩定,大家常常是車上寫、岸上發,艙裡寫、甲板發;客輪上的會議室成為記者們的「自習室」,每日採訪歸來,來不及吃飯就先去「搶座位」,會議室的燈光猶如江上的燈塔,幾乎徹夜不息……

這是一次媒體融合發展的全面演練。報網端齊發力,大小屏合而為一,在新媒體平臺尤其是移動端出現一批有特色、有分量、有影響的融媒體「爆款」產品。

新華社推出21場視頻直播,每場點擊總量均超過百萬,總點擊量超過5300萬次;央視新聞新媒體和經濟部、地方部精心設計,截止到8月18日上午8點累計進行20場移動直播,相關移動直播累計觸達用戶2233.9萬,累計觀看用戶476.9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推出的《國產汽車挑戰最嚴測試》進入熱搜排行榜;四川日報製作的短視頻《#詩話長江#赤壁懷古還能這樣背》,邀請小朋友背詩的情節加深了受眾對「詩話長江」的印象。

在三峽大壩,新聞媒體對升船過程進行了直播,帶領觀眾進入我國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升船機箱體內部,近距離觀看客船乘巨型「電梯」下降66.9米到達壩底江面的過程。有網友留言說:「大江奔流,催我民族復興;原野遼闊,供我宏偉建設;大壩雄奇,展我民族才智!」

運用新技術創新傳播形式,數據圖解、VR全景、無人機航拍、遊戲互動等報導手段生動呈現了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保護實踐。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音頻H5《長江是我家——來自長江經濟帶基層的聲音》匯集了採訪團所經之地的百姓故事;江西廣播電視臺推出的H5《江小豚遊長江》以江豚的卡通形象宣傳長江大保護,將趣味性和知識性有機結合。

新華網推出的地圖故事融媒體交互產品《大美長江圖》以穿越對話和小劇場模式為創意靈感,展現長江古今變化和人文歷史風貌,在兩微一端總訪問量達到1132萬次;無人機「飛閱長江」系列報導,在沿線11省市全方位、立體化鳥瞰長江經濟帶,訪問量超過1514萬次;大型融媒體交互專題截至8月17日總訪問量達到3361萬。

新華網「大江奔流」融媒體系列產品合集。

這是一部青年記者的心靈成長史。看長江,就是在看中國。

很多記者在此次採訪活動中身兼數職,既要做傳統報導,又要做新媒體報導,既要拍攝,又要出鏡,既要寫稿,還要直播,這不僅是對全媒體記者素養的檢驗,也是對體力精力的考驗,更是對自身潛能的挖掘,使認識水平得以快速積澱深化。

85後、90後是採訪團的主力,絕大多數人是第一次出那麼長的差,走那麼遠的路。翻越一座座高山,穿過一道道峽谷,橫渡一個個大湖。從遵義會議紀念館的紅色主題教育,到中西部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再到揚子江畔的高質量發展城市群和國際化大都市,領略的不只是自然風情,更實地體會了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艱苦徵戰歲月,體會了黨帶領全國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徵程,體會了全國上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和力度。

新華日報記者吳瓊在採訪中追尋鄱陽湖與太湖治理模式區別;經濟參考報記者向家瑩在滇池邊對比「20年來兩種發展觀的較量」;人民日報評論員李洪興在文章中說:「就像一個人的蛻變與成熟,選擇了無懼風浪、戰天鬥地,就一定能走向更為開闊的境界。」

江西廣播電視臺記者張國輝採訪中「汗溼青衫」。

7月20日在雲南麗江玉龍縣金沙江邊,採訪團成員聯合發出《感恩母親河共護長江水倡議書》,集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為保護母親河盡一份力量。8月12日在上海青草沙水庫,了解了母親河在華夏大地奔流6000多公裡後,在這裡依然保持了Ⅱ類水的品質,深深體會到「共飲一江水」的意境。

從長江頭到長江尾,每位記者都不會忘記這段經歷。正如《瞭望》雜誌副總編輯王磊所言:「走過這段航程,就與這條大江結下了緣分,從此不離不棄。」

阿爾巴尼亞籍記者哈裡斯不僅是記錄者、同時也是中國的觀察者。她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手記《一次魅力之旅》:「記者團的每一位,我最親愛的朋友們,我有幸看到你們總是以飽滿的熱情和極大的耐心勤奮工作,看到了你們高度的專業精神和個人魅力。這一切讓我明白:這就是你們熱愛祖國的方式。正是你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認真態度和誠實正直,讓這個國家在實現城鄉迅猛發展的同時又很好地保留了古老的歷史文化傳統……」

80多年前,大公報記者範長江對西部進行實地採訪後出版了《中國的西北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旗幟傳遞到這一代記者手中,記錄歷史,見證時代,他們必定不負受眾,不辱使命。

新華網記者 曹瀅

相關焦點

  • 看長江,就是在看中國——寫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
    這次「大江奔流」主題採訪,就是要為保護母親河鼓與呼,我們要做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更要做長江生態環境大保護的倡導者與監督者。  近代以來,長江流域是中國工業文明的先導,也是改革開放的先鋒。澎湃新聞推出的「大江奔流·口述」系列著眼於當代中國人的個人歷史還原,與居住在江邊的人們展開一次次誠摯的心靈對話。
  • 衛星影像看鸚鵡洲長江大橋
    撇開這個新聞暫且不談,我們來介紹下-鸚鵡洲長江大橋:一、地理位置及基本情況介紹鸚鵡洲長江大橋(Yingwuzhou Yangtze River Bridge)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區域,是連接漢陽區與武昌區的過江通道,為武漢二環線組成部分之一。
  • 從「長江鋼琴」看中國鋼琴的國際之路
    首先,音樂周第三名得主法比奧·馬蒂諾以一曲蕭士塔高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OP.35》開場,接著潘林子再次攜手長江鋼琴登場,奏響為她同時贏得第二名和中國鋼琴協奏曲《黃河》優秀演奏者獎的《黃河》協奏曲;最後,問鼎音樂周榮譽巔峰的白巖峰同樣以長江鋼琴獻上了堪稱「世界三大最難鋼琴協奏曲之一」的勃拉姆斯《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83》,並以這首千變萬化、魅力非凡的經典巨作將音樂會推向高潮。
  • 站在月球看地球 ——對話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中國商業與全球化教授項兵
    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和企業家,應該「站在月球看地球」,探討大範圍的創新,全球範圍內的創新,給中國帶來新的機會,也給全球帶來新的機會,這樣,我們在全球範圍內受到的抵制才會減少。MBAChina &《經理人》聯合研究組:您倡導以「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全球視野,分析中國經濟和民族企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很多理念思路,那麼,中國MBA的教育應該如何進行國際化的融合變革,推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項兵:長江商學院2002年創辦時,中國剛剛加入WTO。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荊楚大地的「幸福江」:觸摸綠水...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荊楚大地的「幸福江」:觸摸綠水青山裡的人間煙火■中國軍網記者 賀書引中國第一大河
  •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那為何黃河被稱為「母親河」?今天漲知識看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那為何黃河被稱為「母親河」?今天漲知識看長江與黃河,在中國是兩條眾人皆知的河流,而它們也躋身於世界長河之列。它們的歷史悠久,都承載著孕育中華兒女的使命。長江不僅在我國是第一大河,在世界各大河流中也排名第三,總長為6300多公裡,途徑我國的11個省,有達180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積,這也大概是它名為長江的緣由。同時它也有很多別名,這是因為流經了不同的省市所產生的,它形成於距今1.4億年以前。考古學家發現,在很早之前這裡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因此出土的遺物和遺址也是相當豐富。
  • 古韻新聲話長江|祁智:看一江好水,誦詩詞名篇,就是幸福
    寫下《大魚》的著名作家祁智,就是西來人。談起自己的老家,祁智笑說,「那可真是一個魚米之鄉啊!」西來鎮,隸屬於泰州靖江,往東南走幾裡地,便是長江。小時候,家門口的小河潮漲潮落。我們在路邊用腳踩一個坑,過一兩個小時,你到坑裡面去可以找到爬不上來的螃蟹、爬不上來的老鱉……」長大後,從小就生活在長江邊的祁智,不願離開這條母親河。他「逆流而上」,到揚州念大學,在南京工作。現在啊,他常常回家,有時是因為有事,有時就是隨著時節變化,回家品嘗時令美食。「我們老家,每季都有非常好吃的東西。」
  • 「長江索道」還是「長江道索」?龍門浩老街導遊圖讓人「看不懂」
    老街的味道,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往,而「老重慶」劉先生發現,龍門浩老街的導遊圖,有的真讓人「看不懂」。「比如說,導遊圖上寫著』龍門浩老街合計面積約15萬平方米』,怎麼翻譯成英文就成了』359 thousand square meters』了嘛?」
  • 從長江風景眼出發 跟著媒體鏡頭多維度看長江之濱的「綠水青山」
    作為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廣陽島,今天迎來了一批客人,來自「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五周年」報導團的媒體記者,在接下來的一周裡,記者們將從這裡出發,分赴南岸區、江北區、兩江新區、江津區、涪陵區、石柱縣、萬州區和巫山縣8個區縣,進行實地採訪、深入報導我市貫徹落實座談會精神的有力舉措和積極成效。
  • 南京長江大橋即將通車 「看大橋了麼」成當地問候語
    原標題:五十歲的「親民橋」:看南京民眾為南京長江大橋「慶生」五十歲的「親民橋」:南京民眾熱舞歡歌為南京長江大橋「慶生」中新網南京12月28日電 (申冉 徐珊珊)28日,是南京長江大橋在長達泱波攝南京長江大橋作為曾經的中國「國民大橋」,建成於1968年,今年是其正式通車50周年,這座雙層式公鐵兩用橋長度超過4.5公裡,是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現代化橋梁。自建成後,經過近五十年的不間斷高負荷運營,南京長江大橋的公路橋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病害,從2016年10月28日起,大橋公路橋進行了27個月的全封閉維修。
  • 【看長江之變】重慶忠縣:山城裡的「橘鄉荷海」
    &nbsp&nbsp&nbsp&nbsp中國青年網重慶7月14日電(記者 王一博)7月13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長江之變」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重慶忠縣。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地處三峽庫區腹心,依山傍水,獨具島城風貌,是三峽庫區唯一留存的半淹縣城。
  • 重慶七日遊線路攻略:遊山玩水看長江三峽!
    若干年後的幾次深度遊,才知道重慶還有統景小三峽、金佛山、武隆和大足石刻,還有最著名的長江三峽。中秋節前夕,我們走了一條不同於其他人的七天遊山玩水線路,如果你樂於山水之間,國慶節等七天長假也可以去嘗試一下。
  • 古韻新聲話長江丨來這裡,看百舸爭流萬種「楓情」
    伴著漫山的紅楓、駐足觀景臺眺望長江,是來往遊客們共同的樂事。據棲霞山風景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蔡暉介紹,預計11月中上旬將迎來今年觀賞楓葉的最佳時期,「因為今年氣溫下降的時間比較早,再加上前期的陽光和雨水都很充沛,所以我們預計今年的最佳觀賞期會比往年稍微提前一些」。
  • 「南京長江大橋通車我去看了,現在看到五橋我很開心!」
    「南京長江大橋通車我去看了,現在看到五橋我很開心!」  交匯點訊 12月24日10時,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五橋)開通儀式正式舉行。14時,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正式開通運行。通車後,從河西江山大街到江北五裡橋只需不到10分鐘。
  • 長江中下遊多地水位破紀錄,武漢市民聚集長江邊看水情
    受長江上遊降雨和三峽洩洪影響,長江武漢段水位持續上漲,據長江水文網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2 : 00,長江武漢段水位已達28.76米,成為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歷史第四高位。而據預測,長江漢口站水位將在16日漲到29.2米,一旦達到這一水位,也意味著長江武漢段水位將達到歷史第三位,僅次於1954年和1998年。
  • 中國十大名勝古蹟之一,長江三峽
    長江是咱們中國最長的河,流經了十一個省,滋潤了中國的大地,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對它有著獨特的情感。長江三峽就位於中國重慶、恩施和宜昌地區境內的長江幹流之上,是中國的一個奇蹟,也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接下來,就請大家跟著小編一起,感受偉大的長江三峽的魅力吧。
  • 善待長江,就是對中華民族負責(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
    善待長江,就是對中華民族負責(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 原標題:   長江經濟帶集聚全國40%以上的人口,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40%以上,是中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歷時近一個月,輾轉八千多公裡,記者一行隨「大江奔流」採訪團深入長江沿線採訪。大家欣喜地發現,沿江各地積極落實長江經濟帶建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尊重順應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 2020事業單位面試熱點:對於長江流域禁捕,你怎麼看
    安徽事業單位招聘網同步安徽事業單位招聘網發布面試輔導:2020事業單位面試熱點:對於長江流域禁捕,你怎麼看。2020事業單位面試熱點:對於長江流域禁捕,你怎麼看  【熱點背景】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召開長江流域禁捕和漁民安置保障工作部署推進視頻會。
  • 中國兩個有「慶」的城市,同屬長江流域,也都曾是長江五虎之一
    我國的漢字有著很長的一段發展歷史,由於漢字是我們文化交流的一打基礎在這一方面就是用到漢字最多的一個,儘管我國的漢字比較多但是卻依然招架不住我國範圍裡更多的地名和人名。因此在這些城市當中就有一些是使用了一個字的城市,今天我們出來看一看我國兩個都有「慶」的城市。
  • 南京長江不孕不育醫院怎麼樣?打造幸福醫院 讓患者名明明白白看不孕
    公開透明收費 讓患者明明白白看不孕  作為南京市醫保定點單位,南京長江醫院建院21年來始終堅持「讓患者少花冤枉錢,明明白白看不孕」的服務宗旨,不僅嚴格執行國家物價局統一制定的醫療服務價格收費標準數據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擁有「長江寶寶」的家庭已遍布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