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空飛行員為保護村莊放棄跳傘 迫降失敗遇難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5日 09:00 來源:鄭州晚報
[內容速覽]蘭州空軍某部飛行員李劍英在訓練結束下降途中發生意外,為保護飛機下方的村莊和人群,毅然放棄求生機會,改跳傘為迫降,不幸殉難。 |
鮮花永遠為英雄盛開。
楊立林,白塔村的村民,事發當天,正在水渠的南側自家田裡裡挖蔥。烈士殉難的地點距離他不到40米。
「那天,我們正在挖蔥,就聽見一聲巨響,隨後,半截飛機就從水渠對岸飛了過來。然後就發生了爆炸。」楊立林說,當時在這塊地裡幹活、放羊的村民有十幾個,距離爆炸地點東南方向不到300米就是一個村莊,距離東北方向的村莊不到500米,距離西北方向的村莊和西南方向的村莊均不到700米的距離。"距離飛機爆炸最近的地方,還有兩個村民,他們看到爆炸,馬上就趴到了一個小溝裡面,沒有受到任何的傷害。」
「他要是跳傘的話,肯定會造成人員傷亡,畢竟只有這個地方沒有村莊,也沒有很多人在幹活。"至今,楊立林還在感謝這位英雄的飛行員,儘管他們之間並不認識,但是在楊立林的內心裡,他比親人還親。"如果不是他的強行迫降河和高超駕駛,說不定我們會損失很多的親人。」
賈應廒老人,事發的那個時候正在放羊,他的位置距離烈士殉難地點不到150米。這位聽慣了飛機轟鳴的老人,知道這次飛行員的迫降是為了當地的老百姓,是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當地老百姓生命財產的保全後,經常來到烈士的殉難地點祭奠這位英雄。
「他可以跳傘,可是他放棄了,當時飛機下降的時候,我就感覺到飛機出了問題,因為聲音和飛的方向都不對,那個時候,飛機正在幾個村莊的上空,如果跳傘了,說不定會落到誰的頭上。」賈應廒告訴記者。
事故發生所在地、玉井鎮的黨委副書記康發輝告訴記者:「當地老百姓非常地懷念他,如果沒有他用自己的生命保護當地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肯定會給很多的家庭帶來災難不不幸。老百姓自發地把他的事跡進行傳播,如今,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英雄的事跡。」
「如果飛機再給李劍英2秒鐘的時間,這次迫降就成功了,但是飛機留給他的時間太少了。」蘭空某部的部隊長黃光華告訴記者,「他犧牲後,我們都一致認為,如果李劍英跳傘了,那肯定不是真實的李劍英,不跳傘,才是真正的李劍英,因為,我們非常的了解他。」
飛行22載,他用執著鍛造了翱翔藍天的翅膀
李劍英烈士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英雄的壯舉感動了無數的人,但是英雄的那種臨危不懼的勇敢戰鬥精神是他平時的礪煉鑄就的。李劍英烈士曾經多年未曾享用休假,多年未回家探望年邁的雙親,他曾經擁有一個「值班專業戶」的綽號......如今,英雄已經遠去,但在英雄的背後,有太多的感動使我們在淚水漣漣中追憶。
青年時期的藍天夢想
李劍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某部正團職飛行員,1964年5月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姚橋鄉,1982年6月入伍,歷任飛行學員、飛行員、中隊長、副團職領航主任、正團職領航主任、正團職飛行員等職。生前系空軍上校軍銜,一級飛行員。
李劍英出生於一個善良淳樸的家庭,無論上小學還是上中學,他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他就嚮往祖國的藍天,立志成為一名駕馭戰鷹的人民空軍飛行員。18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招飛入伍,實現了多年的夢想。
「我大哥是鄭州十七中學畢業的,當時能當上飛行員是一件非常令全家驕傲的事情。我記得小時候,大哥回來探親,我們問他,第一次開飛機害怕不害怕?大哥說,他從來沒有害怕過。」1月4日上午,李劍英的弟弟李偉告訴記者。
入伍前,李劍英就有一顆放飛藍天的報國之心。18歲那年,從進入航校實現了翱翔祖國藍天夢想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名字中建設的「建」改為利劍的「劍」。他說,我改這個字,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一把空中利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勤學苦練。航空理論學習他是尖子,並作為理論骨幹從一區隊調到二區隊當班長,用汗水鍛造了翱翔藍天的矯健翅膀,使自己從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成長為一名「全天候」一級飛行員,空中四機帶隊長機。22年的飛行生涯中,他累計飛行5003個架次,安全飛行2389個多小時,先後榮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這些都是李劍英苦練精飛的印證。
軍事演習,李劍英令「敵」機心寒
胸有凌雲志,天高任我飛。作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敢不敢飛未知領域,敢不敢趟訓練先河,是心理素質是否過硬的重要體現。2005年10月下旬,上級一道「合同戰術實兵對抗演習」命令下達到該團。李劍英獲此消息後感到無比激動和興奮。當晚,他挑燈夜戰,寫下近一千字的挑戰書。
進駐陌生的機場後,李劍英認真學習機場使用細則,了解通信導航資料以及對抗飛機技戰性能等,做著充分的準備工作。演習那天,空襲警報驟然響起,所有參戰人員立即奔向戰鬥崗位,進入臨戰狀態。根據雷達顯示,2架「敵機」從同一方向向我機場襲來,指揮員一聲令下,黃光華與李劍英等4名飛行員,緊急升空進行攔截。李劍英駕駛的3號戰機,根據地面指揮所的引導,迅速發現「敵」機,以最大坡度右轉,僅用半分鐘就牢牢地鎖定目標。狡猾的"敵"機企圖擺脫,李劍英沉著、冷靜,緊緊咬住「敵」機,距敵機2公裡處果斷「發射」飛彈,將「敵」機擊毀。那次演習,李劍英創下了發現目標最遠、佔位攻擊準確的優異成績。
李劍英那種自覺做到在險中求生存,在對抗演習中表現出的勇猛的戰鬥豪情,敢打頭陣的幹勁和無畏的戰鬥精神,令大家敬佩不已。飛行一大隊大隊長胡曉東記憶猶新:李劍英作為一名老飛行員,每當遇到急難險重任務時,他總是喜歡第一個往前衝。每次有重大演習、訓練任務,他總是第一個向大隊遞交請戰書。一個「敢」字,成為對李劍英最有力的註解。
2005年7月,團裡要派小分隊去西藏執行駐訓任務。此次任務駐地海拔高、地形複雜、天氣多變,對人員、飛機的適應能力要求高,能有效鍛鍊和提高飛行人員在嚴酷、複雜環境中的作戰能力。李劍英主動請纓,在他駐訓的三個月期間,共執行過等級轉進、緊急升空、實兵對抗等20多項急難險重任務,每次都能圓滿完成任務。
平時,李劍英還注意培養自己雷厲風行的戰鬥作風,時刻保持「一聲令下就能升空作戰」的戰鬥要求。那年初秋的一天,正在機場戰鬥值班的李劍英突然聽到刺耳的戰鬥警報聲,他立即跑出值班室,箭一般地衝向戰機,開車、滑行、接通加力……不到3分鐘,他就完成了戰鬥起飛準備工作。近年來,他先後多次奉命緊急戰鬥起飛,無畏無懼,英勇頑強,和戰友們築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屏障。
險情礪就一身虎膽
空中一瞬間,事關生和死。如何面對和處置險情,是一個戰鬥機飛行員經常要面臨的考驗。
飛行員葉春林追憶著說,一次次險情礪就了他的一身虎膽。剛改裝殲擊某型飛機時,按計劃飛複雜特技課目。起飛後,他駕機朝著預定空域飛去。大約過了15分鐘,飛「斤鬥頂點」動作時,突然發現發動機儀表指示轉速、噴氣溫度減小,飛機速度減小。李劍英當時就判斷發動機空中停車。
發動機停車,將帶來什麼樣的嚴重後果?李劍英心裡十分明白。此時,他格外沉著、冷靜,在保持好狀態的同時,當即向指揮員報告。左手緊握住油門杆,收到慢車位置,創造空中開車條件。然後,把飛機改為正飛狀態,檢查高度、速度和發動機儀表指示,在符合空中開車條件的狀態下,按空中開車程序要求進行開車:接通空中點火電門,按下秒表計時,觀察發動機儀錶轉速、溫度和滑油壓力的指示是否上升。1秒……5秒……噴氣溫度、轉速指示上升,開車成功了。從判斷到重新啟動,他只用了一分鐘的時間。開車成功的喜悅來不及仔細體味,他就下降飛機高度,安全返航。
事後,大隊組織全體飛行員圍繞那次特情還展開了一場討論,李劍英動情地說,飛行是勇敢者的事業,它總是伴隨著一定的風險,還要時常面對一些不可測的因素。作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就是要做到在險情面前不驚,在困難面前不懼,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高技術戰爭的需要。
2004年11月,李劍英隨全團去南方某地執行低氣象訓練任務。那天按計劃飛夜航,由於空中出現大霧天氣,能見度差,直線下降過程中,李劍英修正下降航跡時,找不到燈光地標,再轉回視線看儀表,儀表指示的飛行狀態和他自己感知的飛行狀態不一致。"錯覺!"頓時,這兩個碩大的字眼立刻閃現在他的腦海中。如果不能冷靜應對,正確克服,後果不敢想像。他努力克制自己,使自己平靜下來,做到不慌張、不忙亂。在向地面報告的同時,嚴格按照地平儀改平坡度,結合其他儀表保持好狀態。
然而,老天好像似乎在特意要考驗他一樣。在及時修正後,李劍英還是感覺到飛機是傾斜著的,帶著坡度,不在正常狀態下飛行。李劍英始終保持著很強的毅力,堅信儀表,一直和感覺作著頑強的鬥爭,使飛機保持著良好的狀態,按著預定的下滑航路下降。2000米、1000米……最後,戰機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該團政委王宗學回憶說,當時我們都替李劍英捏了一把汗。他一走下飛機,我就來到他面前,緊握住他的手,問及空中險情時,他卻顯得非常平靜。
戰友眼中的李劍英是個對飛行訓練中精益求精的人。對於飛行前準備,他不管哪個科目飛了多少次,都要反覆計算,反覆演練, 把風向、風速、雲霧、能見度、地面參照物等飛行參數進行定量分析,制定出各種預案,不放過半個疑點。無論是飛行基礎科目還是高難科目,飛單機出動還是編隊的戰鬥動作,他都能沉著冷靜,按章操作,做到加油門柔和一致,不急劇拉杆,不粗猛剎車,力求把每一次飛行都有收穫,都完成的完美無憾。在5003個架次的飛行經歷中,他積累了豐富的飛行經驗,從未發生過「錯、忘、漏」現象和事故徵候,任務完成率100%,成功率100%。與他長期一起工作生活的飛行員、老鄉康學毅說:「李劍英在飛行學院的同期學員中,率先當區隊長,率先入黨,分到部隊後,4次改裝訓練都是比別人先放單飛遨遊藍天。」
軍人責任,李劍英用生命堅守
從軍24年,李劍英陪伴他心愛的戰鷹已經22個年頭了。多年的軍旅生涯,作為飛行員的李劍英過的是一種夫妻分居的生活,他不能像平常人一樣在年邁的雙親面前盡孝、在相濡以沫的妻子面前兒女情長,甚至在孩子面前他都無法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可是對於戰友,他們對李劍英的稱呼不知道什麼時間變成了「大哥」。烈士走了,留下來的不止是牽掛,還有一種精神,以及對軍人「責任」的最好詮釋。
戎馬24年,他用行動詮釋了摯愛飛行的誓言
烈士走了,留下了很多的牽掛,白髮蒼蒼地父母,身體不好、相濡以沫的妻子,還有即將高考的大兒子,活潑可愛的小兒子。在這些親人的內心裡,飛行一直是李劍英的最愛。
李劍英和妻子的最後一別是在2006年的10月29日,那是他出差路過銀川,順便回家看了一下,沒有想到,這竟然是他和妻子、孩子的最後一面,算上這次出差,整個2006年,李劍英總共才回家5次。
誰也沒有想到,妻子對丈夫的思念竟然換來了傷心欲絕,孩子對爸爸的期盼竟然得到了驚天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