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認知的發展
考點聚焦
識記: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想像、思維的概念。
理解:幼兒認知的各個方面發展的階段特點。
掌握:幼兒感知覺、注意與記憶、想像、言語和思維的發展。
名師課堂
第一節 幼兒感知覺的發展
一、感覺和知覺的概念★★★
(一)感覺
感覺是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經過神經系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刺激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我們看到顏色、聽到聲音、嘗到味道都是我們的感覺。感覺本身是相當直接、及時的基本經驗,是一切較高級的心理現象的基礎。它起著個體和環境之間的基本橋梁作用,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二)知覺
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過程。知覺是有機體為了認識世界而表現出來的主動行為,知覺過程就是不斷從環境中分化有效刺激的過程。比如兒童在積木的搭建過程中,能發現同一塊積木在大小、顏色、外表、質地等方面的不同,在不同位置還能察覺出該積木的大小和形狀變化,但它實際還是那塊積木。當積木在不同位置變化時,必定發生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事件。通過操作過程,兒童從物體中將獲得越來越多的信息、事件和環境的時空序列。
二、感知覺的種類和特徵★★★★★
(一)感覺的種類和特徵
1.感覺的種類
感覺可以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兩大類。外部感覺是個體對外部刺激的覺察,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覺。內部感覺是個體對內部刺激的覺察,主要包括機體覺、平衡覺和運動覺。
2.感覺的特徵
對於相同的刺激,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感覺,這取決於個體的感覺能力。感受性就是指人對刺激的感覺能力。不同的人對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受性是人的感覺系統機能的基本指標。人不可能對所有的刺激都產生反應。人的感官只對一定量的、範圍內的刺激產生反映。只有在這個範圍內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反應。這個刺激範圍,稱之為感覺閾限。它是測量人的感覺系統感受性大小的指標。
3.感受性的變化
在不同的條件下,同一感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人活動的性質、刺激的強度、持續的時間、注意水平、個體的態度、年齡等都可能影響感受性。感受性是可以變化的。
(1)適應
適應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續作用下所發生的感受性的變化。適應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人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是對適應的描述。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覺都可能產生適應。
(2)感覺的對比
感覺的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的對比分為同時對比和先後對比。同時對比是指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於同一感受器而產生的對比。例如,同樣兩個灰色正方形,一個放在白色背景上,一個放在黑色背景上。結果在白色背景上的正方形看起來比黑色背景上的正方形要暗得多。先後對比是指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而產生的對比。比如,在吃了糖後再吃橘子,會覺得橘子很酸,等等。這都是感覺的對比現象。
(3)感覺的相互作用
感受性的變化還體現在感覺的相互作用中。感覺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種感覺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覺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的現象。在同一時間,人會接受多種刺激、產生多種感覺。他們之間彼此影響,使感受性發生變化。一般的變化規律是:對於某種刺激物的感受性可以因同時起作用的其他微弱刺激的影響而提高;反之,同時起作用的其他刺激則引起感受性的降低。感覺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多種感覺之間發生。比如,微弱的光刺激,可以提高對聲音的感受性;食物的顏色和溫度可以影響對食物的味覺,等等。這就是為什麼走夜路時,一丁點聲音也會嚇得我們「心驚肉跳」。吃飯時,色彩好看的食物更能引起我們的食慾的道理。
(二)知覺的種類和特徵
1.知覺的種類
根據何種分析器在知覺過程中佔主導地位,可以將知覺分為視知覺、聽知覺、嗅知覺、味知覺等;根據人腦所認識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覺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空間知覺處理物體的大小、形狀、方位和距離的信息;時間知覺處理事物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信息;運動知覺處理物體在空間的位移等信息。知覺還有一種特殊的形態叫錯覺。
2.知覺的特徵
人的知覺活動表現出四種基本特性。
(1)知覺的選擇性
人所處的環境複雜多樣。在某一瞬間,人不可能對眾多事物進行感知,而總是有選擇地把某一事物作為知覺對象,與此同時把其他事物作為知覺背景,這就是選擇性。分化對象和背景的選擇性是知覺最基本的特性。
有時人們可以依據自身的目的進行調整,使對象和背景互換,例如雙關圖(圖2—1)中的少女與老嫗、花瓶與人臉。選擇其中一部分作為對象時,圖片的內容是少女、花瓶;選擇另一部分作為對象時,圖片的內容是老嫗、人臉。
(2)知覺的整體性
雖然事物有多種屬性,由不同部分構成,但是人們並不把知覺對象感知為個別的、孤立的幾個部分,而傾向於把它們組合為一個整體。例如,呈現一個由許多小寫字母S組成的一個大寫字母H,通常人們首先反映到大腦的是字母H,然後才細辨它是由許多小寫字母s組成的。再如,同樣一個圖形「l3」,當它處在數字序列中時,我們把它知覺為l3,而當它處在字母序列中時,我們又把它知覺為B。這些都反映了知覺把對象組合為整體的特性。
正因為如此,當人感知一個熟悉的對象時,哪怕只感知了它的個別屬性或部分特徵,就可以由經驗判知其他特徵,從而產生整體性的知覺。例如,面對一個殘缺不全的零件,有經驗的人能馬上判斷出它是何種機器上的何種部件。這是因為過去在感知該事物時,是把它的各個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來知覺的,並在頭腦中存留了部分之間的固定聯繫。當一個殘缺不全的部分呈現到眼前時,人腦中的神經聯繫馬上被激活,從而把知覺對象補充完整。而當知覺對象是沒經歷過的或不熟悉的部分時,知覺就更多地以感知對象的特點為轉移,將它組織為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即知覺的組織化。其原則是視野上相似的、鄰近的、閉合的、連續的易組合為一個圖形(如圖2—2)。
(3)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覺過程中,人用過去所獲得的有關知識經驗,對感知對象進行加工理解,並以概念的形式標示出來。其實質是舊經驗與新刺激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聯繫,以保證理解的全面和深刻。在理解過程中,知識經驗是關鍵。例如,面對一張X光片,不懂醫學的人很難知覺到有用的信息,而放射科的醫師卻能獲知病變與否。
正因為知覺的理解性,人會作出「不可能圖形」的判定。在圖2—3的不可能圖形中,知覺的理解性表現得更為明顯。人們根據知覺對象提供的線索,提出假設,檢驗假設,最後作出合理的解釋。當知覺對象是我們熟悉的事物時,人們對對象的理解往往採取壓縮的形式,知覺者直接給對象命名,把它納入一定的範疇之內,如說「這是一個三角形」,「這是一部山地車」等。
(4)知覺的恆常性
當知覺條件發生變化時,知覺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這就是知覺的恆常性。在視知覺中,知覺的恆常性十分明顯。
視知覺的恆常性包括大小恆常、形狀恆常、亮度恆常、顏色恆常。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一韻門,視網膜上的投影形狀並不相同,但人們仍然把它知覺為同一扇門,這是形狀恆常性。一個人由近及遠而去,在視網膜上的成像是越來越小的,但是人們並不會認為這人在慢慢變小,這是大小恆常性。煤塊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牆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萬倍,但看上去我們仍然認為煤是黑的,牆是白的,這是明度恆常性。家具在不同燈光的照射下顏色發生了變化,但人對它顏色的知覺保持不變,這就是顏色恆常性。三、幼兒感覺的發生發展
(一)視覺的發生發展
視覺是指物體的影像刺激視網膜所產生的感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視敏度的發展和顏色視覺的發展
1.視敏度
視敏度是指眼睛精確地辨別細小物體或運距離物體的能力,且在不同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4—5歲幼兒視敏度的平均距離為210釐米;5—6歲為270釐米;6—7歲則為300釐米。隨著年齡的增長視敏度在不斷提高,5—6歲幼兒的視敏度和6—7歲幼兒的視敏度比較接近,4—5歲幼兒的視敏度和5—6歲幼兒的視敏度水平相差較大。
教師應注意幼兒視敏度的發展規律:年齡越小,提供的字畫應該越大,上課時不要讓幼兒坐在離圖片或實物太遠的地方,注意幼兒用眼衛生。
2.顏色視覺
顏色視覺是指區別顏色細微差異的能力。幼兒初期,幼兒已能初步辨認紅、橙、黃、綠、藍等基本色,但還不能很好地辨認紫色等混合色以及藍與天藍等近似色,也很難說出顏色的正確名稱;幼兒中期,大多數幼兒已經能認識基本色,區分一些近似色,如黃色與淡棕色,並能經常說出基本色的名稱;幼兒晚期,幼兒不僅能認識顏色,而且在繪畫時能運用各種顏色調配出需要的色彩,並能正確說出黑、白、紅、藍、綠、黃、灰、粉紅、紫等顏色的名稱。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幼兒認識和辨別各種色彩,並調配各種色彩,同時把顏色的名稱教給幼兒。
(二)聽覺的發生發展
聽覺是聲波作用於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查並引起聽神經的衝動發放傳入信息,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後引起得感覺。聽覺是僅次於視覺的重要感覺通道,包括聽覺感受性和言語聽覺能力的發展。
1.聽覺感受性
聽覺感受性(或稱聽覺敏度)的發展,包括聽覺的絕對感受性和差別感受性。聽覺絕對感受性指分辨事物最小聲音的能力,差別感受性則指分辨不同聲音最小差別的能力。幼兒聽覺感受性個體差異明顯,4或5歲至7歲的幼兒對純音的聽覺感受性不同於成人,相比之下,在不同頻率上,幼兒的音閾限值比成人高2—7分貝。8歲幼兒比6歲幼兒的聽覺感受性幾乎增加一倍。在12—13歲以前,幼兒聽覺感受性一直呈增長趨勢。音樂教學或音樂遊戲都能有效促進幼兒聽覺感受性的發展。
2.幼兌言語聽覺能力
言語聽覺能力主要指辨別語言的能力。幼兒中期,幼兒可以辨別語音的微小差別;幼兒晚期,幼兒幾乎可以毫無困難地辨明本族語言包含的各種語音。教師和家長一定要注意,有些幼兒會出現「半聾」「半聽見」(「重聽」)狀況,幼兒雖然對別人說的話聽不清楚或者聽不完整,但是,他們常常能夠根據說話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動作以及當時說話的情景,爭取猜到別人說話的內容。如果忽視這種現象,對幼兒言語聽覺、言語能力的發展都會帶來影響和損害。
(三)觸覺的發生發展
觸覺是生物感受本身特別是體表的機械接觸(接觸刺激)的感覺,是由壓力和牽引力作用於觸感受器而引起的,是膚覺、壓覺和運動覺綜合而成的感知能力。
嬰幼兒主要通過手和口來完成觸覺的探索,即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因此幼兒經常把東西放到嘴裡,家長和託兒所、小班的老師要注意:
(1)不給幼兒過小的、可以放進口中的物體或玩具玩,比如小珠子、小盒子、塑料小積木等,以免幼兒誤食。(2)不給幼兒,特別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幼兒諸如筷子、長柄湯勺之類堅硬的物體玩,以免他們噙在嘴裡四處走動時,不小心跌倒而傷害自己。
(3)不給幼兒不衛生或含有毒素的東西玩,以免病毒細菌進入口中。
利用口腔進行探索活動是幼兒的「專利」,大些的幼兒及成人的觸覺探索主要是通過手來進行。嬰幼兒期是手的探索活動形成的時期,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手的本能性觸覺反應階段,如抓握反射。(2)視觸協調階段,即手眼協調。
(3)手的有目的的探索階段,即操作~探索活動形成階段。通過看、聽、嗅、觸摸等活動認識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聲音、味道、溫度等;通過擠、壓、折等動作發現事物的彈性等隱蔽特徵,也通過搭、拼、折等組合活動感知事物的結構、性能和其中蘊含的關係、原理。
四、幼兒知覺的發生發展★★★
(一)空間知覺
1.方位知覺
方位知覺是人們對自身或客體在空間的方向和位置關係的知覺。3歲幼兒已經能正確辨別上下方位;4歲幼兒開始能正確辨別前後的方位;5歲幼兒開始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6歲幼兒雖然能正確辨別上、下、前、後四個方位,但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的能力尚未發育完善,要到七八歲後方能掌握。方位知覺的順序是:上、下、前、後、左、右。方位知覺的發展早於方位詞的掌握。
2.深度知覺
又稱距離知覺或立體知覺。它是個體對同一物體的凹凸或對不同物體的遠近的反映。視網膜雖然是一個二維的平面,但人不僅能感知平面的物體,而且還能產生具有深度的三維空間的知覺。測定嬰兒深度知覺的方法有視崖實驗和視刺激逼近。視刺激逼近方法測定的結果是當一個物體或影像以一定的速度向其逐漸逼近時,2—3個月嬰兒有保護性閉眼反應,4—6個月嬰兒有躲避反應。幼兒不熟悉「近物大、遠物小」和「近物清晰、遠物模糊」等感知距離的視覺信號,把遠處的樹看做小樹,把近處的樹看成大樹。為了促進幼兒距離知覺的發展,教師可以交給他們一些判斷遠近的線索進行繪畫,同樣大小的物體,在近處的要畫得大些、清晰些,遠處的物體要畫得小些、模糊些;還可以結合實際動作進行,用手比一比,用步量一量,並結合目測進行。
3.大小知覺
大小知覺是頭腦對物體的長度、面積、體積在量方面變化的反映。它是靠視覺、觸覺和動覺的協同活動實現的,其中視覺起主導作用。大小知覺的訓練可以從1歲半的幼兒開始。首先,可以給幼兒看一些圖片,圖片上畫著兩個物體,這兩個物體形狀、顏色相同,大小不同,如大碗、小碗,大皮球、小皮球等。大與小的比例差別要大一些,便於幼兒初學時印象深刻。待幼兒有了初步的大小概念以後,再逐步增加比較的難度,如形狀相同,顏色和大小不同;形狀、顏色、大小都不同等。在遊戲中要求幼兒說出哪個物品最大,哪個物品最小。
4.形狀知覺
物體形狀特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就是形狀知覺。幼兒辨認平面形狀的能力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幼兒辨認形狀時配對最容易,指認次之,命名最難。掌握八種形狀由易到難順序依次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梯形、菱形、平行四邊形。各年齡班幼兒掌握形狀的情況如下:.
小班: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
中班: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梯形。
大班: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梯形,教師指導辨認菱形、平行四邊形、橢圓形等。
根據各年齡班幼兒掌握形狀的特點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教幼兒辨認形狀的同時,要教會他們掌握形狀的正確名稱。通過計算、繪畫、泥工、拼版、拼圖等活動來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
(二)時聞知覺
幼兒初期:幼兒有一些初步的時間概念,但常與他們的具體生活活動相聯繫。如:早晨就是起床、上幼兒園的時候;晚上就是媽媽來接自己回家的時候。有的幼兒會說:「我明天去過奶奶家了。」
幼兒中期;幼兒可以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也能運用早晨、晚上等詞,但是對於較遠的時間,如前天、後天,理解起來有些困難。
幼兒晚期:幼兒能辨別大前天、前天、後天、大後天,分清上午、下午,知道今天星期幾,知道春、夏、秋、冬,但對於更大更小的時間單位,如幾個月、幾分幾秒等的辨別,仍感到困難。
發展幼兒時間知覺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有規律的生活、音樂的節奏和有節奏的動作,觀察動植物的生長,以及有意識地教幼兒有關的時間詞彙等都有助於幼JDmj間知覺的發展。
五、幼兒觀察力的發展和培養★★★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如果一個人的觀察受到系統的訓練和培養,就會逐漸形成穩定、經常的個性品質一一觀察力。幼兒期是觀察力初步形成的時期,幼兒觀察力的發展,表現在觀察的目的性、持續性、組織性、細緻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斷完善。
(一)目的性增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觀察的目的性逐漸增強。幼兒常常不能自覺地去觀察,觀察中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徵以及個A興趣、情緒的支配。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在觀察過程中常常會忘掉觀察任務。例如,給幼兒一張圖片,上面畫著幾個孩子在溜冰,冰場上有一隻手套。向幼兒提出任務,要求他們從畫面上找出那個丟了手套盼孩子。小班孩子大部分根本不認真去找。他們觀察時,只關注一些無關的細節,完全忘了觀察的目的。中班和大班幼兒觀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們能夠按照成人規定的觀察任務進行觀察。任務越具體,幼兒觀察的目的越明確,觀察的效果就越好。
(二)持續性延長
觀察持續的時調短,與幼兒觀察的目的性不強有關。對於喜歡的東西,幼兒觀察的時間就長些。例如觀察金魚,時間可達5~6分鐘,觀察盆景,則只有1~2分鐘。因為前者是活動多變的,幼兒較有興趣。
在一組實驗中,3、4歲兒童觀察圖片的時間只有6分8秒,5歲增到加7分6秒,6歲可達12分3秒。可見,學前期兒童觀察持續的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顯著提高。
(三)細緻性較差
幼兒觀察時,只看事物的表面和較明顯的部分,而不去看事物較隱蔽、細緻的特徵;只看事物的輪廓,不看內在的關係。如,6歲左右的兒童往往在認識「n」和「m」、「工」和「士」、「日」和「月」等相似符號時出現混淆。
(四)概括性提高
觀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夠觀察到事物之間的聯繫。據研究,兒童對圖畫的觀察逐漸概括化,可分為4個階段:
1.認識個別現象階段。只有對圖畫中各個事物孤立零碎的知覺,不能把事物有機地聯繫起來;
2.認識空間關係階段。只能直接感知到各事物之間的外表的、空間位置的聯繫,不能看到其中的內部聯繫;
3.認識因果關係階段。觀察各事物之間的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聯繫;
4.認識對象總體階段。觀察到圖畫中事物的整體內容,把握圖畫的主題。
(五)觀察方法的形成
幼兒的觀察是依賴於外部動作,向以視覺為主的內心活動的發展。幼兒初期,觀察時常常要邊看邊用手指點,也就是說,視知覺要以手的動作為指導。以後,幼兒有時用點頭代替手的指點,有時用出聲的自言自語來幫助觀察。幼兒末期,可以擺脫外部支柱,藉助內部言語來控制和調節自己的知覺。幼兒的觀察是從跳躍式、無序的,逐漸向順序性的觀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