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大家不妨在家裡陪孩子做這個實驗。
找幾個孩子,先給他們看完一部動畫片,請他們把「最喜歡的場景」畫出來,再觀察看看,是不是孩子們對「主角」的描繪都大同小異。但若請孩子們閉起眼睛,靜靜聽完一本故事書,再做同樣的創作,孩子們對故事主角的想像很可能人人都有所不同。
對我來說,這就是「書本」最大的魅力。「書本」有別於電子產品、電視電影,它的內容雖然沒有聲光效果,但就是這種平靜、深刻的氛圍,可以促使孩子把心慢下來,用幼小但純真的心靈一點一點去描繪書中的人物、場景、細節,最終將可發展出更豐富多元的想像力。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爸媽,都希望孩子喜歡讀書的原因吧!但是要怎麼讓孩子喜歡閱讀?孩子又該讀什麼?卻是很多爸媽的疑問。
以下,將提供我們幫孩子選書的經驗,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思考的方向。
第一,按照性別、特質來選書
選對書能讓孩子在「愛閱讀」的路上,站穩起跑點。除了通泛意義上的好書,我覺得重視孩子的性別差異、個人特質,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或許是因為兩性的大腦發展差異,大體而言,在小小孩階段,小男生大多會比較喜歡關於機械、積木、建築主題的書,小女孩則偏愛描寫情感、表達親情的書。我們遇過許多小男孩都對「汽車」主題的書籍情有獨鍾,這對情節比較複雜的故事就興趣缺缺。同樣的,許多小女孩很喜歡情節複雜,畫面充滿小細節的書,但對機械主題的書難以靜下心閱讀。
同時,每個孩子又都有自己的生命特色。
一些藝術天分很高的孩子,他們會對繪本的畫風十分挑剔,儘管才2、3歲,他們就本能的喜歡畫風明亮、精緻、有合理透視概念的繪本,對較灰暗、抽象、人物比例不準確的則不感興趣。
那些對歷史文化有強烈興趣的孩子,一般平時蹦蹦跳跳、活潑頑皮,但只要翻開歷史故事、中國神話,他就乖巧的像是變了個人。我想,是因為這些故事滿足了他內心的呼喚!
第二,從生命經驗出發
我認為,第二個選書的重點,是要多從孩子的生命經驗出發,多找一些跟他生活有連結的書籍,如此一來,會幫助孩子了解世界,甚至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
比如,當媽媽懷孕時,就適合多讀一些迎接弟妹的繪本,讓孩子在心裡做好準備,同時理解生命是怎麼形成的。另外,也可以跟著四季、節慶來找書給孩子讀,讓他們更能掌握時序的節奏。
選書時,也可以考慮跟爸媽、親友的職業相關的書籍。有位父親曾經營過一間麵包店,那陣子,他的女兒就特別喜歡看「烘焙」主題的書,像是主角家開了麵包店、用餅乾作為其中的人物等,都特別能喚起她的興趣。看完,她也更能體會爸媽工作的辛苦。
第三,別讓孩子覺得,答案都在網絡上
按照興趣特質、生命經驗來選書,不僅能讓孩子覺得書本親切,進而喜歡閱讀。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們覺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能與書中的角色有共鳴,當孩子遇到疑問,才會習慣在書中找到答案。
這樣一來,孩子們才不會覺得,答案都在網絡上,動手指滑一滑螢幕、敲一敲鍵盤就能找到了。畢竟,辨別網絡上真偽難分、善惡不明的資訊是父母的責任,書本,才是孩子獲取知識重要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