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愛的陪跑
黎峻銘(左)在參加馬拉松比賽
黎峻銘跑步獲得的獎牌
楊媽一提起自己的兒子黎峻銘,心中立刻充滿了愛意,向記者分享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照片,聊著兒子最近掌握的新技能。
在不久前的肇慶國際馬拉松賽上,第一次參賽的黎峻銘在規定時間內完成20公裡的半馬賽程,拿下自閉症參賽者中的冠軍。
現在,家住廣州的黎峻銘可以自己搭地鐵去職業中學上課,每周二和周六自行去伴跑機構參加跑步訓練,學跳街舞、打籃球、上網搜索資訊……
擁有今天的成果,背後的辛苦只有楊媽知道。從黎峻銘兩歲半確診為自閉症開始,她用愛為兒子不斷拓展著受限的人生。對楊媽來說,這場人生的「馬拉松」,她不僅是「陪跑」的角色,也在一路學習和成長。
「媽媽我回來了。你好,姐姐。」下午4時,黎峻銘從職中放學回到家後看到記者,禮貌地伸手問好。
從5秒開始練「定力」
在兒子兩歲半時,楊媽發現他有些不對勁。「他特別多動,搞東搞西,一秒都停不下來。」當時,楊媽經營著一個髮廊,黎峻銘總是跑來跑去,「一家人根本沒法好好吃飯。」
直到有一天,黎峻銘突然不再說話了。這急壞了楊媽夫婦,開始帶著孩子四處求醫。2006年,黎峻銘被診斷為「自閉症」。第一次聽到「自閉症」的他們瞬間懵了,之後更是從專家口中得知「這個病將伴隨孩子一輩子」。
「醫生建議家長要有一人專門照顧孩子,不然孩子會越來越嚴重。」楊媽說,那時兩人吵到一度要離婚,最後她賣掉了生意不錯的髮廊,僅靠剛起步創業的丈夫維持家庭開支。
隨後的一兩年,楊媽帶著黎峻銘輾轉在廣州多家康復訓練機構。有次她發現,在一家以運動為主的機構待了三個月後,兒子的多動症狀少了很多。她通過向孩子「取經」知道了「田雞跳」、翻筋鬥等樣式後,就在家繼續訓練黎峻銘,「每天下來翻400個筋鬥,把過剩的精力消耗掉了。」
楊媽一邊觀察孩子的行為,一邊看書、聽講座摸索訓練兒子的方法。她發現黎峻銘特別喜歡吃餅乾,這為在家訓練提供了思路。那時,黎峻銘的眼睛「不看人,眼神很飄」。她就訓練對視,「眼睛看著我5秒以上就獎勵一條餅乾。」她特意用透明塑膠袋裝著餅乾掛在一旁,還沒數到「5」黎峻銘如果先動了,就得不到餅乾。「走得通,看得到進步,才能走得下去。」
放學後的時間被充分利用。體力運動、傳球盯球訓練,連家中的各色豆子都被派上用場——用黑豆、黃豆、紅豆等做顏色配對,培養黎峻銘的定力。漸漸地,5分鐘、10分鐘,黎峻銘也能坐定了。
「一堂課45分鐘,坐不定的話學校不會要他的。」她想讓孩子進入課堂。
從「1」開始教數學
提起「黎峻銘滿校園跑,老師滿校園找」的「黑歷史」,楊媽總是忍不住發笑。但在當時,讓孩子能夠上幼兒園並不容易,往往只待了幾個月,兒子黎峻銘就又被勸退了。
有了定力基礎後,黎峻銘在荔灣區的一家特殊學校待了兩年。常規訓練之外,楊媽也開始結合在校的文化課程,為兒子入小學做準備。
一直到6歲,黎峻銘都不再說話,只會簡單地發聲「啊」。楊媽就用誇張的嘴型反覆訓練兒子,說話從一個字變成兩個字,從「啊」到「爸爸媽媽」。
數學是很多自閉症孩子的「天敵」。「從1開始,讓他明白1代表1頂帽子、1顆花生、1個人。學1+1,就拿兩個碗,中間放個很大的加號,放一起讓孩子數。」楊媽說,除了掰指頭,她用上很多生活實物,讓孩子有數字的概念。
「從1到5,幾乎用了一個月時間。加到5之後,到6就比較容易了,一直到10。每個階段學會了,就反覆鞏固出題目,答對了獎勵餅乾。」
減法相對更難。楊媽拿蘋果、碗筷反覆示範「拿掉就是沒有了」的概念,讓黎峻銘理解。吃飯前,她都會讓黎峻銘數人數、數筷子,等丈夫上班走了,再問黎峻銘有幾個人。「走了就是減,沒有了就是0」,這樣的「土味」教學法十分奏效。
10以上的加減法教起來比較吃力,楊媽就想到用「吃花生」的方法鞏固,「擺兩堆花生,減掉多少就是吃掉多少顆,再數。」就這樣,11~20的加減法,黎峻銘花了一年時間終於學會了。楊媽大方地笑著說,「為了學數學,那一年不知道吃了多少花生。」
現在,100以內的加減法,黎峻銘憑口算就能得出結果。
生活無處不在學習
雖然走了些彎路,但楊媽還是帶著黎峻銘「進階」到了小學階段。
「兒子對環境特別敏感,剛到新環境很好奇。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老師,沒問題也會產生問題。而遇到理解的老師,全班孩子都會幫助他。」楊媽說。
兩年後,黎峻銘轉到荔灣區一家普通學校的特殊教育班,完成了小學階段的課程。楊媽申請延長三年,「算是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
楊媽有著清晰詳盡的計劃,「多動有沒有少一點,運動有沒有到位,今天有沒有多學一個字」。黎峻銘的生活也無處不在學習。「不能讓孩子單獨待著超過15分鐘」,為了讓他走出自己的世界,楊媽把日程排得滿滿的。
她讓黎峻銘養成習慣,把每日從家到學校發生的事情像寫作文一樣寫下來、讀出來。楊媽甚至創建了微信公眾號,讓黎峻銘把日常記錄下來。
在家裡,重複的機械運動被家務訓練取代。楊媽把洗碗、燒水、洗衣、疊衣等分解步驟,反覆練習,讓孩子理解火災、燃氣等潛在危險。現在,楊媽可以放心地讓他一個人出門。
「有的家長放不下面子,不讓自閉症孩子出門。但只要幫到孩子,我的面子就是一塊皮,不值錢。」年過五旬的楊媽笑著說。
孩子有自己獨特的眼光
黎峻銘在校時,楊媽提前做好家務和晚上訓練的安排,「我就可以百分百用心,專注在孩子身上。」
吃飯是很好的訓練場,除了語言和運算能力,家人總會請黎峻銘幫忙擺碗筷。工作再忙,爸爸也會每周末帶黎峻銘出去吃飯,每次,家人都讓黎峻銘自己點菜。「要讓他參與,有存在感。」晚上,他們也會一起做家務,下樓倒垃圾、買菜等。
有次喝早茶,因人多拼臺,旁邊的家長看到黎峻銘,就要求換臺。遇到這種情況,楊媽毫不猶豫地上前解釋:「我的孩子是患有自閉症,但他各方面都很乖,不會騷擾到你們,請你們理解。」
身心都在成長的黎峻銘讓楊媽看到了更廣的空間。她為兒子報名了籃球、遊泳、街舞等培訓,只要孩子喜歡就會繼續上。一年前,黎峻銘加入廣州市星友伴跑團,每周兩次訓練從未間斷。
多方位調動黎峻銘後,讓楊媽頗為欣慰的是,他的語言也不再是機械地應答,而是漸漸有了主見。黎峻銘的衣服不少都是自己挑選的,十分時尚。
她愉快地分享起孩子的獨特眼光。「他從小就喜歡看到汽車雜誌,每個月我們都跑到書店去買。」很長一段時間,黎峻銘看到馬路上的車很快能分別出品牌。
爸爸需要買車的時候,還特意徵求了黎峻銘意見。「他特別自信地推薦了一款型號,沒想到後來爸爸真的買了這款,他特別開心」。
將來還要工作和結婚
在最新的評估中,原本「中度自閉」的黎峻銘現已被評為「高功能」,意味他融入正常人的可能性更大了。
楊媽還有更長遠的打算——讓黎峻銘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關於未來,楊媽有兩種打算。一是陪著黎峻銘一起工作,只收一份工錢,直到黎峻銘能夠獨立操作。另外一種打算,她參考了許多國外的經驗,更傾向於家庭工作坊的形式。「找三五個狀況比較好的家庭,互相教對方的孩子,如何用錢、買菜、煮飯、運動等。然後尋求街道辦支持做個小超市,賣點飲料、西點之類的。」楊媽溫馨地暢想著。
家庭生活越來越好,看著黎峻銘成長為招人喜歡的靚仔,楊媽的另一個心頭大事是孩子的婚姻。「除了溝通上差一點,黎峻銘做事很棒。作為一個媽媽,要讓孩子儘量活得精彩。」她希望能在他30歲前為孩子找一個正常的姑娘結婚成家。
作為一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楊媽也很樂於分享這些經歷。儘管每個自閉症孩子的特點、發病情況和恢復過程都有差別,自閉症的病因仍然是醫學界的一道難題,但楊媽堅信,「家長接受孩子是第一步。家庭只要不放棄,堅持用心教育,自閉症孩子也可以過得很精彩。」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逸男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