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兩歲半被確診為自閉症 15年來她全心陪伴為兒子拓展受限的人生

2020-12-19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愛的陪跑

  黎峻銘(左)在參加馬拉松比賽

  黎峻銘跑步獲得的獎牌

  楊媽一提起自己的兒子黎峻銘,心中立刻充滿了愛意,向記者分享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照片,聊著兒子最近掌握的新技能。

  在不久前的肇慶國際馬拉松賽上,第一次參賽的黎峻銘在規定時間內完成20公裡的半馬賽程,拿下自閉症參賽者中的冠軍。

  現在,家住廣州的黎峻銘可以自己搭地鐵去職業中學上課,每周二和周六自行去伴跑機構參加跑步訓練,學跳街舞、打籃球、上網搜索資訊……

  擁有今天的成果,背後的辛苦只有楊媽知道。從黎峻銘兩歲半確診為自閉症開始,她用愛為兒子不斷拓展著受限的人生。對楊媽來說,這場人生的「馬拉松」,她不僅是「陪跑」的角色,也在一路學習和成長。

  「媽媽我回來了。你好,姐姐。」下午4時,黎峻銘從職中放學回到家後看到記者,禮貌地伸手問好。

  從5秒開始練「定力」

  在兒子兩歲半時,楊媽發現他有些不對勁。「他特別多動,搞東搞西,一秒都停不下來。」當時,楊媽經營著一個髮廊,黎峻銘總是跑來跑去,「一家人根本沒法好好吃飯。」

  直到有一天,黎峻銘突然不再說話了。這急壞了楊媽夫婦,開始帶著孩子四處求醫。2006年,黎峻銘被診斷為「自閉症」。第一次聽到「自閉症」的他們瞬間懵了,之後更是從專家口中得知「這個病將伴隨孩子一輩子」。

  「醫生建議家長要有一人專門照顧孩子,不然孩子會越來越嚴重。」楊媽說,那時兩人吵到一度要離婚,最後她賣掉了生意不錯的髮廊,僅靠剛起步創業的丈夫維持家庭開支。

  隨後的一兩年,楊媽帶著黎峻銘輾轉在廣州多家康復訓練機構。有次她發現,在一家以運動為主的機構待了三個月後,兒子的多動症狀少了很多。她通過向孩子「取經」知道了「田雞跳」、翻筋鬥等樣式後,就在家繼續訓練黎峻銘,「每天下來翻400個筋鬥,把過剩的精力消耗掉了。」

  楊媽一邊觀察孩子的行為,一邊看書、聽講座摸索訓練兒子的方法。她發現黎峻銘特別喜歡吃餅乾,這為在家訓練提供了思路。那時,黎峻銘的眼睛「不看人,眼神很飄」。她就訓練對視,「眼睛看著我5秒以上就獎勵一條餅乾。」她特意用透明塑膠袋裝著餅乾掛在一旁,還沒數到「5」黎峻銘如果先動了,就得不到餅乾。「走得通,看得到進步,才能走得下去。」

  放學後的時間被充分利用。體力運動、傳球盯球訓練,連家中的各色豆子都被派上用場——用黑豆、黃豆、紅豆等做顏色配對,培養黎峻銘的定力。漸漸地,5分鐘、10分鐘,黎峻銘也能坐定了。

  「一堂課45分鐘,坐不定的話學校不會要他的。」她想讓孩子進入課堂。

  從「1」開始教數學

  提起「黎峻銘滿校園跑,老師滿校園找」的「黑歷史」,楊媽總是忍不住發笑。但在當時,讓孩子能夠上幼兒園並不容易,往往只待了幾個月,兒子黎峻銘就又被勸退了。

  有了定力基礎後,黎峻銘在荔灣區的一家特殊學校待了兩年。常規訓練之外,楊媽也開始結合在校的文化課程,為兒子入小學做準備。

  一直到6歲,黎峻銘都不再說話,只會簡單地發聲「啊」。楊媽就用誇張的嘴型反覆訓練兒子,說話從一個字變成兩個字,從「啊」到「爸爸媽媽」。

  數學是很多自閉症孩子的「天敵」。「從1開始,讓他明白1代表1頂帽子、1顆花生、1個人。學1+1,就拿兩個碗,中間放個很大的加號,放一起讓孩子數。」楊媽說,除了掰指頭,她用上很多生活實物,讓孩子有數字的概念。

  「從1到5,幾乎用了一個月時間。加到5之後,到6就比較容易了,一直到10。每個階段學會了,就反覆鞏固出題目,答對了獎勵餅乾。」

  減法相對更難。楊媽拿蘋果、碗筷反覆示範「拿掉就是沒有了」的概念,讓黎峻銘理解。吃飯前,她都會讓黎峻銘數人數、數筷子,等丈夫上班走了,再問黎峻銘有幾個人。「走了就是減,沒有了就是0」,這樣的「土味」教學法十分奏效。

  10以上的加減法教起來比較吃力,楊媽就想到用「吃花生」的方法鞏固,「擺兩堆花生,減掉多少就是吃掉多少顆,再數。」就這樣,11~20的加減法,黎峻銘花了一年時間終於學會了。楊媽大方地笑著說,「為了學數學,那一年不知道吃了多少花生。」

  現在,100以內的加減法,黎峻銘憑口算就能得出結果。

  生活無處不在學習

  雖然走了些彎路,但楊媽還是帶著黎峻銘「進階」到了小學階段。

  「兒子對環境特別敏感,剛到新環境很好奇。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老師,沒問題也會產生問題。而遇到理解的老師,全班孩子都會幫助他。」楊媽說。

  兩年後,黎峻銘轉到荔灣區一家普通學校的特殊教育班,完成了小學階段的課程。楊媽申請延長三年,「算是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

  楊媽有著清晰詳盡的計劃,「多動有沒有少一點,運動有沒有到位,今天有沒有多學一個字」。黎峻銘的生活也無處不在學習。「不能讓孩子單獨待著超過15分鐘」,為了讓他走出自己的世界,楊媽把日程排得滿滿的。

  她讓黎峻銘養成習慣,把每日從家到學校發生的事情像寫作文一樣寫下來、讀出來。楊媽甚至創建了微信公眾號,讓黎峻銘把日常記錄下來。

  在家裡,重複的機械運動被家務訓練取代。楊媽把洗碗、燒水、洗衣、疊衣等分解步驟,反覆練習,讓孩子理解火災、燃氣等潛在危險。現在,楊媽可以放心地讓他一個人出門。

  「有的家長放不下面子,不讓自閉症孩子出門。但只要幫到孩子,我的面子就是一塊皮,不值錢。」年過五旬的楊媽笑著說。

  孩子有自己獨特的眼光

  黎峻銘在校時,楊媽提前做好家務和晚上訓練的安排,「我就可以百分百用心,專注在孩子身上。」

  吃飯是很好的訓練場,除了語言和運算能力,家人總會請黎峻銘幫忙擺碗筷。工作再忙,爸爸也會每周末帶黎峻銘出去吃飯,每次,家人都讓黎峻銘自己點菜。「要讓他參與,有存在感。」晚上,他們也會一起做家務,下樓倒垃圾、買菜等。

  有次喝早茶,因人多拼臺,旁邊的家長看到黎峻銘,就要求換臺。遇到這種情況,楊媽毫不猶豫地上前解釋:「我的孩子是患有自閉症,但他各方面都很乖,不會騷擾到你們,請你們理解。」

  身心都在成長的黎峻銘讓楊媽看到了更廣的空間。她為兒子報名了籃球、遊泳、街舞等培訓,只要孩子喜歡就會繼續上。一年前,黎峻銘加入廣州市星友伴跑團,每周兩次訓練從未間斷。

  多方位調動黎峻銘後,讓楊媽頗為欣慰的是,他的語言也不再是機械地應答,而是漸漸有了主見。黎峻銘的衣服不少都是自己挑選的,十分時尚。

  她愉快地分享起孩子的獨特眼光。「他從小就喜歡看到汽車雜誌,每個月我們都跑到書店去買。」很長一段時間,黎峻銘看到馬路上的車很快能分別出品牌。

  爸爸需要買車的時候,還特意徵求了黎峻銘意見。「他特別自信地推薦了一款型號,沒想到後來爸爸真的買了這款,他特別開心」。

  將來還要工作和結婚

  在最新的評估中,原本「中度自閉」的黎峻銘現已被評為「高功能」,意味他融入正常人的可能性更大了。

  楊媽還有更長遠的打算——讓黎峻銘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關於未來,楊媽有兩種打算。一是陪著黎峻銘一起工作,只收一份工錢,直到黎峻銘能夠獨立操作。另外一種打算,她參考了許多國外的經驗,更傾向於家庭工作坊的形式。「找三五個狀況比較好的家庭,互相教對方的孩子,如何用錢、買菜、煮飯、運動等。然後尋求街道辦支持做個小超市,賣點飲料、西點之類的。」楊媽溫馨地暢想著。

  家庭生活越來越好,看著黎峻銘成長為招人喜歡的靚仔,楊媽的另一個心頭大事是孩子的婚姻。「除了溝通上差一點,黎峻銘做事很棒。作為一個媽媽,要讓孩子儘量活得精彩。」她希望能在他30歲前為孩子找一個正常的姑娘結婚成家。

  作為一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楊媽也很樂於分享這些經歷。儘管每個自閉症孩子的特點、發病情況和恢復過程都有差別,自閉症的病因仍然是醫學界的一道難題,但楊媽堅信,「家長接受孩子是第一步。家庭只要不放棄,堅持用心教育,自閉症孩子也可以過得很精彩。」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逸男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相關焦點

  • 兒子確診自閉症後,媽媽開始跟時間賽跑
    兩歲的兒子被確診自閉症在兒子圓寶被診斷出自閉症之前,李美玲認為自己的人生很自由。出生於1989年的獨生女,武漢本地人,家庭經濟條件尚可,大學念了平面設計,順利地上班、戀愛、結婚。她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沒有被任何事情束縛過。但她的自由感很快就被截斷了。如今,在她的人生裡,凡事都必須以圓寶為首考慮。
  • 養育自閉症兒子15年,媽媽呼籲關愛自閉症從來就不是英雄壯舉
    在阿根廷,有一位叫Carina Morillo的媽媽,她是自閉症人士社會融入的倡導者,也是阿根廷非盈利組織Fundación Brincar的創始成員和總裁,該組織自2010年以來一直致力於改善自閉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
  • 媽媽成就自閉症兒子:10歲鋼琴10級 手風琴8級
    記者 沈悅實習生崔小靜攝影報導  3歲半被確診為自閉症;  10歲鋼琴過十級,手風琴僅學習兩年,就過八級;  12歲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四川音樂學院附屬中學;  15歲以全年級前三的成績升入高中。  這是一個自閉症患者的成績單,他的名字叫包涵。從2006年到2016年,龐芝華做了10年的「同桌媽媽」。
  • 如何面對自閉症兒童?演員陳錦鴻當紅退圈,僅為自己的自閉症兒子
    前段時間熱火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男主凌霄,自小被母親拋棄,數十年都是對其不管不問。可卻在凌霄長大後帶著再婚生的女兒回來認親,千方百計地都想要回這個便宜兒子。這樣的母親可真的是「不配為人母」了!陳錦鴻與兒子在事業與兒子之間,他沒有糾結,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己的兒子!
  • 15歲自閉症男孩廣州舉辦鋼琴獨奏會 家人:兒子感謝大家的聆聽
    離15歲還有2個月的鐵蛋,學習鋼琴5年多後,完成了所有鋼琴表演者的夢想——舉辦了人生第一場專場獨奏會。這背後最大的功臣是從小拉扯他長大的媽媽曹玉翠。多年負責養家賺錢的爸爸黎永綠也說:「媽媽操勞太多,是家裡功臣。要不是媽媽的堅持與陪伴,恆暢不會走到今天。」  將要奔五曹玉翠記不清何時起成了「白毛女」,只知現在長出的每根髮絲都是白的。
  • 南京媽媽為自閉症兒子創辦小學
    為自閉症兒子辦了這所小學彩虹橋小學位於園區西側的6號院。推開院門,入眼的是一片綠色的草坪,入耳的是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院內有鞦韆、滑梯、沙坑,旁邊是一座兩層小樓,孩子們上課的地方。學校的創辦人叫袁開弘,她有一個10歲的自閉症兒子,叫貝貝。貝貝3歲時確診為自閉症。「他不願與人溝通,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待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 自閉症兒子快樂成長
    直到今天我還沒有勇氣打出我兒子是自閉症這件事,社會對這方面的報導也很少。我來自平凡的家庭,這個社會有太多和我一樣平凡的人。允哲在兩歲半的時候被定義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到三歲多鄭州醫院確診為譜系障礙,到現在,孩子一直在家和父母姐姐一起生活。他從剛開始一個字都不說到現在開始說簡單的句子。一直和正常的孩子學習,在幼兒園上課。特別謝謝姐姐,這是允哲的幸運。
  • 大紅時息影,用3年時間教會自閉症兒子上廁所,現兒子成「神童」
    這個人便是當年在TVB紅極一時的陳錦鴻,他在大紅大紫時做出了重要的決定,就是娶妻生子,在他大婚不久,他卻對外宣布退出娛樂圈,原因竟是為了照顧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孩子兩歲時他漸漸發現兒子不對勁,同齡孩子都已經開口說話,叫爸爸媽媽,而自己的兒子至今沒說過一句話,而且情緒時常極端激動,就連正常的溝通都成為了奢望。
  • 父親陪伴絕症兒子27年 如今被確診為肺癌晚期
    兒子陳彬,患有罕見的粘多糖病,已經與死神戰鬥了27年。這份生命奇蹟的背後,是陳彬的樂觀堅持與父親的堅強陪伴。然而,日夜陪伴著兒子的父親陳敏,卻在這幾天倒下了。如果我走了那你怎麼辦冬日的杭州,已經很多天沒放晴了,56歲的老杭州人陳敏,心底的太陽也開始黯淡。
  • 從疑似到確診到接受,成為自閉症家長3年,我發現最重要的是
    等孩子出現一些不正常的情況時,比如兩歲了不說話,喜歡看螞蟻搬家,散步固定路線,不和別的孩子玩,我還抱著希望他大點就好了。孩子兩歲半時,好友家5歲的孩子來和兒子一起玩,那個小哥哥和兒子坐一塊,但車上全程兒子只看窗外,不和那小哥哥交流。有早教經驗的好友提醒我兒子可能有自閉症。
  • 我們和兒子的親歷:美國的自閉症早期幹預和教育
    再叨叨一句:為了尊重作者,小鹿沒有為了大家的觀賞性修改任何內容,是原汁原味地分享給大家哦!記得在有孩子之前,我和妻子就曾經談到,假如懷了或者生下了並那麼完全 健康或「典型」的孩子該怎麼辦? 最終的答案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接受,都會按照需要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況且,相比很多有同樣的經歷的父母來說,兩歲前發現,兩歲確診確實是比較及時的,此時開始幹預不僅不晚而且還算早。同時,美國較為完善和專業的社會保障和康復體系也讓我們有信心盡最大的可能幫助孩子成長。
  • 無眼男孩確診自閉症,語言障礙爸爸為兒子做的2190天堅持
    但讓梁裕豪沒有想到的是,2014年,兒子樂樂在出生後3天,即被診斷為無眼症,這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疾病,發病概率大約為萬分之三,具體表現就是:患兒部分缺少眼球組織,或徹底沒有任何眼球組織。這種病症幾乎無法治療,也就是說很多孩子將永遠生活在黑暗之中。
  • 兒子從典型自閉症到成為人見人愛的陽光暖男,高手媽媽經驗談
    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則是在彷徨、迷茫、奔走、救贖中,用下半生走進孩子的內心。李慶梅便是這樣一個從未停止過腳步,陪伴孩子長大的母親,她陪自閉症兒子走過了十八個春夏秋冬。她陪伴兒子走過漫長的學習生涯十八歲的王笑忻,笑容裡綻放著自信,生活中表現地獨立,長成了父母希望中的樣子。18年來,父母一路陪伴,默默守護,讓這個自閉症孩子一步步長成自信開朗的青年。
  • 兒子被確診為腦癱之後
    以下為蘭強口述:意外確診2016年夏天,我八九個月大的兒子被確診為「中樞性協調障礙」。腦癱在一歲之前是不能確診的,他被診斷出的病症只能說是「中樞性協調障礙」。醫生講了很多可能性「發育遲緩,以後還有50%的可能癲癇,還伴有自閉症……」,讓我們馬上給孩子辦住院手續。
  • 單親媽媽為兩歲自閉症兒子尋找玩伴犬,母親:它能讓兒子心靈平靜
    導讀:美國-新澤西州,兩歲的喬伊·斯坦利(Joey Stanley)成為孤獨症譜系兒童的一員,醫生建議他的母親養一隻專門的服務犬,用來陪伴小喬伊,但價格昂貴。 母親費思·斯坦利(Faith Stanley):「寵物狗不僅可愛,更能讓我兒子從困惑和混亂的狀態中平靜下來。你很難想像,當喬伊生氣時,會用自己的頭撞擊。」 費思·斯坦利,一個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的單身母親,她的收入無法負擔服務犬的撫養費。因此,2018年她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求助。
  • 他是周潤發接班人,卻甘願為智障兒子隱退,終於把孩子教成全校第一名!
    唯有一點,這個孩子太不愛說話,兩歲還不曾開口叫過一聲「爸爸媽媽」。陳錦鴻原本覺得兒子不喜歡學說話,慢慢就會開口。可是他慢慢發現兒子並不是想像中的個性內向,而是自顧自地封閉自己。壞消息接踵而來,先是醫生查出小駕樺患有輕度自閉症,一年半以後又檢測出中度智障。陳錦鴻再次提及當年的事情,仍然覺得有些痛苦。
  • 世界上第一個被確診為自閉症的「幸福人」
    今天跟大家分享——世界上第一個被確診為自閉症的「幸福人」。今年已經86歲的唐納德,他生在美國,1933年9月份。唐納德的媽媽瑪麗最終的心願就是讓自己的兒子生活漸漸好起來,瑪麗的願望也算成真了,因為唐納德上了高中,也上了大學,並且有了工作,現在很安逸的在一個小鎮上生活,這個是凱納醫生在說出Autism這個詞之後,她確診的第一例自閉症患者。
  • 兒子血癌復發後,是不是自閉症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四歲半的曾皓鎧只愛自己玩,偶爾暴怒,從未喊過爸媽。曾國培曾想等他血癌康復後,帶他去檢查是否患自閉症。復發打亂了這個家庭的規劃:是不是自閉症不重要,先活著再說。圖:曾國培站在泉州街頭,陷入絕望。兩歲時曾皓鎧曾發過一次高燒,此後左耳失去聽力,本就和父母沒什麼交流的他更加孤僻,喜怒無常。2018年7月,曾皓鎧腹部劇痛,送去醫院查血常規,卻意外發現血液有問題,醫生建議立刻去福州協和醫院。還沒等父母帶他去查驗是否患自閉症,血癌先降臨在曾皓鎧的身上。
  • 故事:兒子得了自閉症,我辭職陪他去治療,鳳凰男老公卻要和我離婚
    01兒子1歲半時,還不會說話,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婆婆一直說:「貴人語遲」,我也以為孩子發育有早晚,作為一個佛系媽媽,沒太在意。直到3個月後,寶寶依舊沒有開口的跡象,同事提醒我,快兩歲的孩子不會說話不正常,趕緊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別耽誤。我一聽緊張了起來,立刻約了兒童醫院的專家號。
  • 那位背22萬英語單詞的西安交大老師走了,留下了自閉症的兒子
    李老師是農村走出來的,身材也一直很胖,她坦承自己也有一顆愛美之心,非常希望自己也能打扮的漂漂亮亮,象城裡人一樣。李老師不會彈鋼琴,但專門買了一架鋼琴放在家裡,我相信這也是老師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望。老師離婚後自己撫養有自閉症的兒子,兒子犯病發脾氣的時候、兒子吃喝拉撒無法自理的時候,李老師除了自己默默面對沒有任何其它選擇,沒有一個人能幫助她,更沒有一個人能在生活上關心她、為她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