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沒錯;心理無小事,講究"外松內緊"

2020-08-29 長是為花忙

——&34;

——&34;

&34;

&34;


心理的病與藥


引子

記得2012年跟著老師上心理課的時候,隨著課程的進展,我開始不斷地自我對照,然後心有戚戚,私下忍不住地嘀咕 &34;。一來二去的,課沒有上完,已經細思極恐,不寒而慄的了。跑到老師那兒,鼓足勇氣說:老師,我覺得我有病,您講的好多我都能對上號。

老師斜了我一眼,冷冷地說:你以為我沒有嗎?你以為他沒有嗎?我們都是正常人,有點心理問題有什麼可奇怪的?!


撲朔迷離的心理世界


有些混亂的相關概念

生活中,對人生氣時,常有人大喊一聲&34;或者直接說&34;。當然,這種形式下的這麼一句&34;往往表達的是一種激憤情緒,而不是真的在控訴對方有病,或者說有精神病、神經病。

另外,對人看不慣時,也有人這麼說&34;。意思是,這人怪誕不經,為人處世不合常規,讓人難以理解。這種情境下,所謂&34;指的大多是&34;

作為生活中的普通人,有時候真分不清楚這幾個概念,我們不妨先試著辨別一下相關概念。

首先看,神經病,是神經系統發生器質性病變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它的發病原因可能和先天畸變、發炎、外傷、血管病變或其他疾病(如腫瘤)引發有關,症狀表現有癱瘓、麻木、疼痛、驚厥、昏迷等。


神經病-高位截癱


精神病,生活中常被人吼為&34;(其實是一種誤解),是指人的大腦功能紊亂導致精神失常的病,症狀表現為感知覺、記憶、思維、感情、行為等發生異常。


腦功能障礙導致的精神病


心理疾病,在醫學範疇屬精神病,也是指大腦功能障礙導致的精神活動失常;在心理學的範疇指心理狀態出現異常,實質是&34;功能的綜合失調,出現了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治療側重在個體心理差異以及環境對心理的影響研究上。

另外,疾病之下,給人不好體驗的心理波動可稱之為心理問題,心理不健康,心理失衡,這些境況並沒有出現典型精神障礙症狀,情緒波動和煩惱都和現實生活刺激相關,期間不是太長(基本半年以內),心理活動協調,人格相對穩定,屬於正常心理,但由於自身原因,或者環境變化等導致人心理活動偏離常模的常規功能,是一種暫時的&34;。


心理疾病與心理失衡


說到問題和失衡,不能不提&34;。內心衝突是人存在的相互的,個體內心中有很多意向,當這些意向不能達成一致時就會產生內心。如,當做班長的男生想去追女生時有了內心衝突,有了煩惱,因為他一方面想,我非常喜歡她,我要追求她做我的女朋友;另一方面又考慮到自己是班長,要以身作則,不能學習期間帶頭談戀愛。

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問題的人內心才會有衝突,只要我們的願望、興趣、信仰與周圍的人發生碰撞,內心就會產生衝突。

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霍妮說:大多數心理問題(包括心理疾病)都源自內心的衝突,只有改變人格中導致衝突的那些條件,才能夠真正化解衝突。


內心衝突會帶來心理問題


具體怎麼確定有病/沒病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動不動就說別人有病,到底我們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學裡怎麼說。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北京醫科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郭念鋒教授提出病與非病3原則。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如是否有幻聽、幻視、幻覺,如是否有妄想,一個人的思維內容開始信馬由韁,不著邊際,與現實不符,他還堅信不疑,那就真的精神有病了。


主客觀不一致


2)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人心理活動的知(覺知感知)、情(情感情緒)、意(意志行動)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且各部分之間協調一致。如看到親人去世,個體感受到的是歡快興奮,是載歌載舞,心理反映過程出現了異常,必是精神出了問題。


心理活動的不協調呈現

3)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根據人的心路歷程發展下來,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人格心理特徵。如果一個待人接物一貫內斂的人,忽然變得非常熱情開放,那就說明他的精神活動有問題了。


人格不穩定


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心理疾病,根據的是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定義,即&34;。看是否能正確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如,是否自黑,自我價值感過低;有幻聽幻視等),內容與現實是否一致(妄想),主客觀是否一致;心理活動是否前後一致(一會低落到塵埃裡,一會漂浮在雲端),形式協調,人格相對穩定(慣於&34;,人格分裂等)。

文行此處,大家應該看出來了,即使生活中動不動就被說&34;的,還真不一定就是病,沒病的可能性反而會大一些的。大家稍安勿躁。

具體怎麼確定有了心理問題

雖然沒有病,但不一定就沒有問題。

心理學有明確提到,健康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處於動態平衡的心理過程,這種動態平衡在常規條件下,是在主體(個人)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我們都知道,這世界除了變化本身是不變的,人類及其我們個體,無論自身狀態,還是我們的環境,都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如果主體自身、內環境、外環境有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就是說&34;的平衡被打破,我們平靜的內心就會難免起波瀾,脫離了群體心理的健康常模模式,非常態就是變態,就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


平衡與失衡


平衡被打破,首先自身&34;,三個&34;(本我、自我和超我)可能要打起來了,內心各種衝突,各種糾結難受,各種取捨不下,各種坐臥不安;同時&34;的個體和相對穩定的社會常態有了針尖對麥芒的碰撞,引來周圍&34;的冷眼,個體的心更受傷了,更&34;。


「意難平」


&34;,直到有一天生活中的某件事,某個看法,某些話某些文字跳出來,或者啥也沒有,你的認知有了改變,原來世界沒變,還是正常地、可控地運轉著呢,奧,原來如此啊,原來沒什麼大不了——這樣,個體重新平和下來,重新進入心理平衡狀態,心理問題消失。


從失衡重新回到內心安定


我們沒有病,只是在衝突的鞭打下,有時會困惑不安,有時會偏離軌道。只要沒觸碰&34;,就只是一個心理失衡,一種暫時的心理不健康狀態,走過去,前面還是晴天。並由於這一段時間的心理掙扎而讓自己心理更強健,心理的韌性加強,抗挫力加大。所以,有心理問題,不可怕,是正常的成長之路上的伴生物,只要不&34;,就還會重新回到正常軌道,重新回到心理平衡,內心平靜安寧的狀態。

&34;,我們需謹慎對待

心理問題,最後結果如何和自身定力以及外力的大小都有關,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而且,&34;,特別是對於一些相對脆弱的人群,兒童、青少年、老年群體,還是要&34;的好:&34;,是為了不給當事人更大壓力,先順著那個勁安撫住他;&34;,是內心要足夠重視,防止情況惡化,以至於不好收場。


關注兒童老人的心理健康


特別是做父母的,不能大驚小怪聽風就是雨地盲動,更不能輕忽和掉以輕心。

當初,一貫好孩子優秀少年的女兒告訴我她各種不舒服,各種沮喪,各種無力的時候,我最初的反應是孩子在擴大化,在矯情。直到她崩潰掉大哭要休學,我才發現孩子不是來假的,是真的有她不能化解的東西了。於是,果斷休學,按照她自己的意願,獨自出外旅遊,其中心酸種種,糾結無數不提。現在基本守得霧散見月明,精神力回來了,正常回去上課學習。不敢保證以後她就一直心理健康強健,但免疫力是有了,等心理波動的時候,她自己就有了對抗的力量、經驗和底氣了。


為孩子心理的成長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每個人都有一些心理問題,告訴你如何自我深度心理分析 了解自己
    每個人都有一些心理問題,但是了解幫助的重點是自療的人卻很少。自療的核心是你願意相信治癒的力量在你自身,而非靠外力,更不是抱著不妨一試、孤注一擲的僥倖心態。你要先理解自己的動機和心態,初步確認自己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對自療的期望又是什麼。
  • 心理醫生都有心理問題嗎?
    心理醫生可能都有心理問題,這是幾年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這樣一種觀點其實是投射出了大家的集體潛意識,只不過心理醫生成為了替罪羊!其實,沒有哪個生命是完美無缺的!心理醫生也不例外!生命成長發展的歷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或者困難,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心理創傷和陰影!而在我們的文化觀念中,如果一個人有心理問題就意味著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 又有青年學子不幸離世!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敲響警鐘
    儘管在他人眼中宋青有諸多優點,但只有他自己知道,獨處時有多落寞,因為無法與人交心,所有的興奮與快樂似乎都在人前消磨殆盡。大二時,宋青出現了失眠症狀。「我的手也開始時不時抖動,有時甚至連盤子都拿不穩。」宋青說。經過醫院診斷,宋青被確診為抑鬱症,並且需要藥物治療。
  • 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心理問題的恐懼
    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心理問題的恐懼 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心理問題的恐懼,現在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很多心理追求也在變化,出現心理問題的逐漸增多,其實面對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恐懼心理,恐懼行為本身是正常的
  • 心理健康丨心理陷阱: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即便是戀愛,你也需要一種刺激,才能證明你愛著對方……01 心理陷阱:能力出色每個人都希望表現自己的出色能力,但這種強烈的渴望卻使我們在某些情況下做出了一些反而阻礙我們出色表現的行為,出現「自我阻礙」現象。
  •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老年心理保健的方法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來臨,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正日益凸顯,故社會各界均須重視和關注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老年人隨著生理功能的減退和家庭及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承受著比年輕人更大的心理與生理上的雙重壓力,因而晚年後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失眠等各種心理精神問題,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因而老年保健養生除注意身體保健外,更急需補充「心理營養」。
  • 孩子有心理問題,家長會尋求心理諮詢嗎,做心理諮詢就是失敗?
    無論從臨床心理諮詢來看,還是從孩子發展變化的規律來分析,以及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軌跡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犯錯中成長起來的,我認為,持有上述觀點的人是錯誤的。我們對青少年教育這個問題的態度和我們對待性的態度有些相似,請各位家長仔細想想,是不是這個理?每個人都願意讀到、聽到或者談到性這個話題,但如果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往往會裝聾作啞、消極逃避。
  • 你有心理問題嗎?我們如何分清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導致的情緒波動
    我們一般把心理狀態分為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心理正常又進一步分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我們的心理在正常和異常狀態下,都會出現情緒波動,雖然從表面的「症狀」都相似,但是情緒的深層次根源卻有質的區別。「1」抑鬱的心境每個因由於心理創傷性事件而感到悲傷,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
  • 《家庭心理百科》:每個家庭都該擁有的心理科普書
    我特意查了一下,這10位韓國一線心理精神科專家基本都畢業於韓國高麗大學。高麗大學是個什麼概念呢?它是韓國頂尖、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綜合大學之一,世界百強名校。怎麼說呢?就相當於中國的清華北大吧。看看這豪華的作者團隊,就像那些有良好口碑的導演一樣,品質基本是有保證了。
  • 李玫瑾:內緊外松的家庭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看著孩子摔跤,但是讓他自己站起來,這就是一種特別聰明的父母,那麼成長也是這樣,要外松內緊,表面上沒什麼事,但你心裡每一刻,你都盯著他,他出現重要問題的時候,你要告訴他,比如說哎,我發現一個問題啊,你想不想聽啊?什麼問題?你要不想聽我就不告訴你了啊~我告訴你,就只有我跟你說,別人不會告訴你的,他一定會說了,什麼問題?
  • 一點小事就崩潰,心理承受力差怎麼辦?
    一天原本很順利,但只要發生一丁點小意外,那你整天的心情都會很糟糕,一直無法釋懷那個小意外;面對未知的事情,你總是很害怕,要預先想好所有的流程才安心,一些小細節要糾結的思考半天;總是想的很多,一點點小事也會想的很嚴重,甚至覺得別人會對你失望;遇到麻煩或者挑戰會很慌,即便是在你的能力範圍內,你也陷入手足無措的慌亂之中;
  • 南懷瑾先生:歷代帝王或多或少,都有心理變態或心理病態的
    如果有時間到學校裡開這麼一門課,必能建立起「心理哲學」這一學說的完整體系。)來看歷代帝王,有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變態,或心理病態的。如明代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到了晚年的好殺,就是心理病態的一種。至於其他皇帝所表現的,也往往有醫學上所稱「心理變態」或病態的症狀,只是各有不同而已。
  • 你有心理問題嗎?心理健康等級自測,不要等到變成心理疾病才治療
    生活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就是有一部分人老是懷疑自己心理有問題,但是你要是勸他去看心理醫生或者找心理諮詢師,他立馬臉一拉:"我又不是神經病,幹嘛要去找心理醫生?"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只是心情不好,又不是精神不正常,用不著找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什麼的。"
  • 人的心理存在麼?見山不是山|有無相生的心理現象
    心理現象,作為大道之下人類生活的產物,也有同工之妙。學過心理學的人都懂,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它存在,但對我們而言卻「視而不見」,我們只能通過間接的體現來認識它,所以心理才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也有心理學教材中會將心理學定義為:對人的行為進行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一門科學。
  • 成熟的人都擁有清晰心理邊界
    成熟的人他不會和你可以套近乎,不會隨意跨界打擾你,更不會以各種名義綁架你。因為他們清楚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邊界,他人無權幹涉,只需做好自己。每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被稱作邊界。對於有形的物理邊界,我們是比較會處理的,比如有陌生人闖入你的家裡,要把你的東西抱走,你第一反應肯定是會把人趕出去。
  • 並非每個孩子都無憂無慮,兒童心理不健康的5個表現,父母要關注
    其實,並非每個孩子都永遠無憂無慮,他們雖然年紀小,卻也會為一些事情感到煩惱,甚至演變成心理問題。孩子心理不健康的時候,會釋放出5個&34;,家長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關注,否則孩子的成長和人生會受到很大影響。
  • 學心理學的都是心理有病的?
    「你是不是有病啊?」據說這是「學心理學的」被問的排名第一的問題。學心理學的都是有心理疾病的,那不學心理學的就是沒有心理疾病的嗎?答案是肯定是否定的。「你是不是有病啊?沒病你學什麼心理學?」這話怎麼聽都是「有病的才學心理學」。
  • 有一種心理問題叫「盡善盡美」
    工作、學習、生活追求完美,當然沒錯。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這種對完美的要求過分了,就有可能適得其反。楊先生就因為對同事、對家人都要求盡善盡美,從而導致大家都不喜歡他。他很苦惱:我這樣做,難道錯了嗎?圖片來源:圖蟲創意有一種心理問題叫「至善狂」
  • 青少年心理 | 高中生常見的4個一般心理問題
    文|安羽心理諮詢高中生因其生理原因和青春期的變化,心理問題的發生率比其他年齡段要高,其心理問題的症狀表現也較為多樣和明顯。比如適應問題(新學校新班級)、性格孤僻、自我封閉、人際交往障礙、疑神疑鬼、行為怪異、抑鬱焦慮、強迫等等。
  • 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區別
    說到心理問題,我們很多人都會產生一種忌諱,覺得心理問題就是病,甚至覺得是腦子有問題,或者把心理問題當成神經病。正是由於這種看法,有些早期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因為不去面對,採取逃避的方式,最終導致問題嚴重,真的演變成了疾病。那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