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34;
&34;
&34;
心理的病與藥
引子
記得2012年跟著老師上心理課的時候,隨著課程的進展,我開始不斷地自我對照,然後心有戚戚,私下忍不住地嘀咕 &34;。一來二去的,課沒有上完,已經細思極恐,不寒而慄的了。跑到老師那兒,鼓足勇氣說:老師,我覺得我有病,您講的好多我都能對上號。
老師斜了我一眼,冷冷地說:你以為我沒有嗎?你以為他沒有嗎?我們都是正常人,有點心理問題有什麼可奇怪的?!
撲朔迷離的心理世界
有些混亂的相關概念
生活中,對人生氣時,常有人大喊一聲&34;或者直接說&34;。當然,這種形式下的這麼一句&34;往往表達的是一種激憤情緒,而不是真的在控訴對方有病,或者說有精神病、神經病。
另外,對人看不慣時,也有人這麼說&34;。意思是,這人怪誕不經,為人處世不合常規,讓人難以理解。這種情境下,所謂&34;指的大多是&34;
作為生活中的普通人,有時候真分不清楚這幾個概念,我們不妨先試著辨別一下相關概念。
首先看,神經病,是神經系統發生器質性病變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它的發病原因可能和先天畸變、發炎、外傷、血管病變或其他疾病(如腫瘤)引發有關,症狀表現有癱瘓、麻木、疼痛、驚厥、昏迷等。
神經病-高位截癱
精神病,生活中常被人吼為&34;(其實是一種誤解),是指人的大腦功能紊亂導致精神失常的病,症狀表現為感知覺、記憶、思維、感情、行為等發生異常。
腦功能障礙導致的精神病
心理疾病,在醫學範疇屬精神病,也是指大腦功能障礙導致的精神活動失常;在心理學的範疇指心理狀態出現異常,實質是&34;功能的綜合失調,出現了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治療側重在個體心理差異以及環境對心理的影響研究上。
另外,疾病之下,給人不好體驗的心理波動可稱之為心理問題,心理不健康,心理失衡,這些境況並沒有出現典型精神障礙症狀,情緒波動和煩惱都和現實生活刺激相關,期間不是太長(基本半年以內),心理活動協調,人格相對穩定,屬於正常心理,但由於自身原因,或者環境變化等導致人心理活動偏離常模的常規功能,是一種暫時的&34;。
心理疾病與心理失衡
說到問題和失衡,不能不提&34;。內心衝突是人存在的相互的,個體內心中有很多意向,當這些意向不能達成一致時就會產生內心。如,當做班長的男生想去追女生時有了內心衝突,有了煩惱,因為他一方面想,我非常喜歡她,我要追求她做我的女朋友;另一方面又考慮到自己是班長,要以身作則,不能學習期間帶頭談戀愛。
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問題的人內心才會有衝突,只要我們的願望、興趣、信仰與周圍的人發生碰撞,內心就會產生衝突。
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霍妮說:大多數心理問題(包括心理疾病)都源自內心的衝突,只有改變人格中導致衝突的那些條件,才能夠真正化解衝突。
內心衝突會帶來心理問題
具體怎麼確定有病/沒病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動不動就說別人有病,到底我們有沒有病,且看心理學裡怎麼說。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北京醫科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郭念鋒教授提出病與非病3原則。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如是否有幻聽、幻視、幻覺,如是否有妄想,一個人的思維內容開始信馬由韁,不著邊際,與現實不符,他還堅信不疑,那就真的精神有病了。
主客觀不一致
2)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人心理活動的知(覺知感知)、情(情感情緒)、意(意志行動)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且各部分之間協調一致。如看到親人去世,個體感受到的是歡快興奮,是載歌載舞,心理反映過程出現了異常,必是精神出了問題。
心理活動的不協調呈現
3)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根據人的心路歷程發展下來,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人格心理特徵。如果一個待人接物一貫內斂的人,忽然變得非常熱情開放,那就說明他的精神活動有問題了。
人格不穩定
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心理疾病,根據的是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定義,即&34;。看是否能正確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如,是否自黑,自我價值感過低;有幻聽幻視等),內容與現實是否一致(妄想),主客觀是否一致;心理活動是否前後一致(一會低落到塵埃裡,一會漂浮在雲端),形式協調,人格相對穩定(慣於&34;,人格分裂等)。
文行此處,大家應該看出來了,即使生活中動不動就被說&34;的,還真不一定就是病,沒病的可能性反而會大一些的。大家稍安勿躁。
具體怎麼確定有了心理問題
雖然沒有病,但不一定就沒有問題。
心理學有明確提到,健康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處於動態平衡的心理過程,這種動態平衡在常規條件下,是在主體(個人)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我們都知道,這世界除了變化本身是不變的,人類及其我們個體,無論自身狀態,還是我們的環境,都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如果主體自身、內環境、外環境有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就是說&34;的平衡被打破,我們平靜的內心就會難免起波瀾,脫離了群體心理的健康常模模式,非常態就是變態,就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
平衡與失衡
平衡被打破,首先自身&34;,三個&34;(本我、自我和超我)可能要打起來了,內心各種衝突,各種糾結難受,各種取捨不下,各種坐臥不安;同時&34;的個體和相對穩定的社會常態有了針尖對麥芒的碰撞,引來周圍&34;的冷眼,個體的心更受傷了,更&34;。
「意難平」
&34;,直到有一天生活中的某件事,某個看法,某些話某些文字跳出來,或者啥也沒有,你的認知有了改變,原來世界沒變,還是正常地、可控地運轉著呢,奧,原來如此啊,原來沒什麼大不了——這樣,個體重新平和下來,重新進入心理平衡狀態,心理問題消失。
從失衡重新回到內心安定
我們沒有病,只是在衝突的鞭打下,有時會困惑不安,有時會偏離軌道。只要沒觸碰&34;,就只是一個心理失衡,一種暫時的心理不健康狀態,走過去,前面還是晴天。並由於這一段時間的心理掙扎而讓自己心理更強健,心理的韌性加強,抗挫力加大。所以,有心理問題,不可怕,是正常的成長之路上的伴生物,只要不&34;,就還會重新回到正常軌道,重新回到心理平衡,內心平靜安寧的狀態。
&34;,我們需謹慎對待
心理問題,最後結果如何和自身定力以及外力的大小都有關,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而且,&34;,特別是對於一些相對脆弱的人群,兒童、青少年、老年群體,還是要&34;的好:&34;,是為了不給當事人更大壓力,先順著那個勁安撫住他;&34;,是內心要足夠重視,防止情況惡化,以至於不好收場。
關注兒童老人的心理健康
特別是做父母的,不能大驚小怪聽風就是雨地盲動,更不能輕忽和掉以輕心。
當初,一貫好孩子優秀少年的女兒告訴我她各種不舒服,各種沮喪,各種無力的時候,我最初的反應是孩子在擴大化,在矯情。直到她崩潰掉大哭要休學,我才發現孩子不是來假的,是真的有她不能化解的東西了。於是,果斷休學,按照她自己的意願,獨自出外旅遊,其中心酸種種,糾結無數不提。現在基本守得霧散見月明,精神力回來了,正常回去上課學習。不敢保證以後她就一直心理健康強健,但免疫力是有了,等心理波動的時候,她自己就有了對抗的力量、經驗和底氣了。
為孩子心理的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