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石窟經他走向國際!成都作家蕭易著作將由瑞士出版社推出法文版
成都日報錦觀 2020-12-25 20:00
成都日報副刊部編輯、作家蕭易2018年推出《知·道——石窟裡的中國道教》,將視角投向道教石窟。今日記者獲悉,時隔兩年該書再傳喜訊:斯內克瑞士圖書公司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籤約,將在瑞士出版發行《知·道——石窟裡的中國道教》法文版,書名《Be Aware——Chinese Taoism in Rock Caves》。以紙為媒,此次合作讓天府文化的國際表達越來越多元化,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助力。
《知·道》構建雅俗共賞的石窟道教史
蕭易現任成都日報副刊部編輯、《天府廣記》雜誌主編,《中國國家地理》《南方周末》等專欄撰稿人。曾出版《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古蜀國旁白》《縱目神時代》《金沙》《空山——寂靜中的巴蜀佛窟》《尋蜀記——從考古 看四川》等專著。2013年,蕭易出版了首本石窟著作——《空山——寂靜中的巴蜀佛窟》,從此將寫作、研究的方向轉向石窟。《知·道——石窟裡的中國道教》是他2018年創作的一部全面考察道教石窟的作品,是一部「行走的書」。蕭易用了八九年時間在四川、重慶、陝西等地對道教石窟進行田野調查,收集一手資料,構造了從南北朝到清代的道教石窟序列,做了系統梳理和研究,考察中國道教石窟的現狀。它帶觀眾走進繁複精美、神秘莫測的石窟藝術,重溫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道教人物,馳騁於那波雲詭譎的歷史。石窟的真實、歷史的縹緲,時空交織,包羅萬象。深山尋訪,問道知道,構建了一部雅俗共賞的石窟道教史。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柳揚博士如是評價:本書敘述分布各地的道教石窟,始自北朝,終於清代,跨越近1500年歷史。作者的敘述視角頗為獨特:有時他是一個隱身的全知全能的敘述者和評判者,如同一個演講者伴隨著幻燈片進行講解;有時他又是一個親歷者,有關石窟的故事是從他本人所見所聞及感受的角度敘述出來。如此,儘管中國古代道教石窟藝術,前人已有涉獵,但本書卻獨樹一幟。貫穿全書,作者靈活自如地改變觀察或敘述角度:全知視角使其有開闊視野,能讓他融合道教教義、史實、掌故,給讀者呈現石窟鑿造的歷史,百姓對神靈的祈望,以及造像風格的嬗遞;而見證人的視角,講述自己的親歷或轉敘見聞,則以話語的可信性和親切性補充了全知視角的敘述。
該書2018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後,曾先後三次再版,先後獲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上半年最受關注圖書」、中華印製大獎銀獎、第27屆「金牛杯」銅獎等。該書因獨到的視覺角度、深厚的人文底蘊、獨特的創作方式,受到了斯內克瑞士圖書公司的青睞。
「最中國」的石窟,大部分在四川
道教石窟,堪稱「最中國」的石窟,也是中國石窟文化的重要分支。這是之前極少有學者關注的領域。該書一經推出,便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工作之故,我的足跡幾乎遍布中國大地上的每一處石窟。2008年夏天,在重慶市大足縣一個叫石門山的地方,我看到了不少於《西遊記》裡的相關人物。」談及《知·道》的緣起,靦腆而帶著書生氣的蕭易,扶了扶眼鏡,向記者介紹道,《西遊記》寫的雖是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恐怕給讀者印象更深的卻是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為主宰的天庭,以及他們麾下天蓬大元帥、太白金星、六丁六甲、土地公公等龐雜的道教神祗。石門山給了他一個啟示,根源於中國本土的道教,也是要開鑿石窟的。從石門山回來後,他一直在想,道教石窟究竟是個別現象,還是在中國有著廣泛分布?是否如佛教石窟一般,有著清晰的分期?從2008年開始,他著手收集道教石窟的資料,每到一個地方做調查,都會仔細詢問當地考古隊、文管所境內有無道教石窟。幾年下來,卻是收穫了了。這一方面是因為道教石窟存世稀少,另一方面,作為石窟研究的分支,道教石窟長期不受重視,許多龕窟連基礎的調查、測繪都未完成,更別說建立完整的考古學序列了。經過8年的田野調查,他收集到了第一手資料。他說,中國道教石窟大致分布在北京、陝西、山西、四川、重慶、浙江、雲南、湖南、安徽等省市,以四川省與重慶市數目最多、最為集中,這裡古稱巴蜀,有著深厚的道教淵源。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道教石窟並非分布在國人熟悉的道教聖地,像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茅山,而是隱藏在人跡罕至的荒野田疇,比如龍山、南山、石門山、麻空山、鳳儀山、龍鵠山、長秋山等——這些不知名的山頭,為了解道教提供了全新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道教石窟的大部分分布在四川,比如丹稜龍鵠山、仁壽壇神巖、安嶽玄妙觀、洪雅苟王寨、巴中朝陽洞等等。1995年5月,成都西安路石刻窖藏曾發現一尊道教造像,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南朝道教造像,現藏於成都博物館。2020年,蕭易作為四川省文旅廳文旅資源普查特聘專家,撰寫了《四川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摩崖造像專項報告》,對於四川省新發現的佛教、道教石窟進行了系統梳理。這些新發現的石窟,進一步夯實了四川省是石窟大省的地位。
風餐露宿 執念的田野調查
《中國國家地理》主編單之薔曾評價:蕭易文質彬彬,翩然學者狀,很難把他與一個邁動雙腳,奔走大地,探險加考古的形象聯繫在一起……這些年來,蕭易風餐露宿,執念的田野調查,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能夠品味。分享其中的故事,蕭易打開了話匣子:
道教石窟,大多分布在深山中,比如劍閣縣境內王家河、天馬山等石窟。王家河石窟地處劍閣縣毛壩鄉寶橋村5組河畔的石崖上,劍閣文管所副所長王朝暉領著我,在河畔旁的公路上找了幾個來回,也沒找到石窟的蹤跡,他在車上嘀咕:「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記得就在第三根電線桿下面,現在怎麼找不到了。」後來才知道,因為農村線路改造,電線桿挪動了位置。我們又請當地人帶路,才找到這處鮮為人知的石窟。
長期以來,一些道教石窟常常被當成佛教石窟,蕭易在考察中也盡力還原其真實身份,比如彭州靈石村石窟。靈石村是彭州兩個高山村之一,境內群山起伏、植被繁茂,三塊大石包呈品字形分布,11龕、21尊石窟就開鑿其上。蕭易來到這裡後,認為該地區以道教石窟為主,「靈石村天尊座下雕一獅子,獅子口吐蓮莖卷草,密布石窟,布局、題材與綿陽西山觀頗為相似。綿陽西山觀是中國少見的隋代道教石窟群,諸如『大業六年』『大業十年』等題記,將時間之針準確定格在隋代。這似乎意味著,靈石村的開鑿年代,似乎也早在了隋末唐初。」
值得期待的是,蕭易另一本關於石窟的新書《生如蓮花——供養人與巴蜀石窟》,也即將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從金石、碑文中尋找材料,將目光投射到歷朝歷代修石窟的人——供養人的故事,探尋人的喜怒哀樂、命運浮沉對於石窟題材的影響。
延伸閱讀
Snake SA (斯內克出版公司)是歐洲一家綜合性出版機構,成立於1997年, 在義大利和瑞士分別設有辦事處,出版圖書類型涉及多個方面,涵蓋歷史,文學,小說,攝影以及藝術等,出版語種包括義大利語、德語、法語、英語等,產品主要分銷到歐洲各個國家。斯內克出版公司與中國的版權業務往來非常密切,該公司相當一部分出版作品的中文版權通過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引進中國,出版物內容創意和質量受到中國各出版社的一致好評和追捧。本著文化交流、版權互通的合作意向,斯內克出版公司也致力於將中國優秀圖書作品引進義大利和瑞士,進而再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王嘉 供圖 蕭易
原標題:道教石窟經他走向國際!成都作家蕭易著作將由瑞士出版社推出法文版
編輯:段琪琳責任編輯: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