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分享一套思考方法)

2021-02-19 企業管理雜誌

作者 | 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

ID | lxianshengmiao

經常會有人問這樣的問題:總說要多思考,可是究竟要怎麼思考,思考什麼呢?

思考並不是一件很麻煩、很複雜的事情,它本來就應該是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很多時候,讀一本書、一篇文章, 你從中讀到了什麼,其實不一定很重要,你在這個過程中想到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因為你所讀到、看到的事物,都是外在於你所存在的,它們並不是你的一部分;反過來,只有當你跟它們產生共鳴,你在大腦裡對它們進行深入的加工,它們才跟你的生活產生了聯繫。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生命是什麼?其實就是一系列的事件,在時間之流中起伏、湧動。而我們每一個人,都駕著一葉小舟,漂流在時間之流上,不斷地跟這些事件碰觸、發生聯繫。

如果僅僅停留在「感受」,那實際上是沒有生活的 —— 你只是不斷在「遭遇」它們,接觸,丟下,離開,前往下一個地點。重複循環,直到生命盡頭。

什麼樣才算是「生活」呢?只有當你對這些事件進行篩選,把一部分容納到自己內部,再用它們跟新的事件互動、交換,再次容納「新的東西」進來……如此循環往復。那些歷經一路最終留在我們船上的,才構成了我們的生活。

舉個例子:看完一部電影,只是停留在「喔,還不錯」的程度,那也許過不久就會淡忘,只會記得「我好像看過它」。

但如果你能從中得到某種東西 —— 也許是一種啟發,靈感,審美體驗,抑或是一種力量,你會在某個深夜突然想到並進行反芻,會代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去剖析和審視自己,會推薦和分享給朋友,甚至對它的技法進行一些思考和探討 —— 

那麼,它就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你用來思考其他問題、理解其他問題的一種方式。

簡而言之,就是內心世界對外在世界的映射、加工、內化和交互。

當然了,絕對的「有」和「無」是沒有意義的。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思考,只是程度和量的區別而已。

但是,當我們說一個人的生活「豐富」或者「貧瘠」時,我們指的是什麼呢?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你內心世界相對於外在世界的複雜程度:是簡單地複製和模擬它,還是會對其進行複雜的加工?

所以,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要「獨立思考」?就是因為,全盤接收外界的一切並不加以思辨,或只留下基本的感受而不加以加工,本質上,是任何機器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亦即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 —— 那其實就有點浪費了我們進化出來的智能和自由意志。

只有當你有選擇性、主動對信息進行批判、審視、加工的時候,我們作為人類的主體性才得以體現。

所以,很多朋友會說:為什麼要動腦呢?我不動腦也覺得很快樂,這不就足夠了嗎?

但在我看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呢?並不僅僅是快樂,也不只是體驗,而是我們作為一個主體的成長。並且,通過這種成長,能夠更好地跟這個世界交互,能夠幹預和影響這個世界的其他主體。

這是比起單純的「快樂」,更有意思,也更有價值的事情。

思考是孤立的嗎?顯然不是。它需要什麼呢?原材料。思考的本質是大腦對信息的加工,你首先需要足夠的信息,才能進行加工。獲取這些信息的過程,就是學習,也叫作「輸入」。

同樣,當我們對信息加工處理之後,會產生一些結果,可能是靈感,可能是觀點,可能是文字,也可能是行動……總而言之,我們大腦中原本雜亂的想法,會通過這個加工過程,變成一套有序的成果。這就是「輸出」。

把它們組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非常經典的框架:IPO模型 —— 輸入 - 加工 - 輸出(Input - Process - Output)。

IPO 模型體現的是什麼呢?信息的流動。如果某個環節斷裂或堵塞了,信息就會阻塞。因此,一個好的系統,一定是能夠良好運轉 IPO 模型的系統。

近段時間,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很小的目標:努力實現 IPO 模型的流通。

什麼叫「IPO 模型的流通」呢?我們可以從反面來理解。在信息的流動中,如果缺少了其中某個環節,會發生什麼?

1)松鼠模式:只有輸入,缺少加工和輸出。

這就會造成信息的囤積。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但只是把它們存進筆記裡,從來不去動腦或行動。久而久之,筆記本越來越厚,但你從中真正獲取到了什麼,得到什麼改變了嗎?沒有。

2)青蛙模式:只有加工和輸出,缺乏輸入。

這就會導向無意義的幻想,也就是「民科」。實際上,有效的思考和無效的思考,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呢?有效的思考是以思考為起點,去主動地、有針對性地獲取信息,來支撐自己或者修正自己,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而無效的思考,是以思考為終點,停留在自己編織的邏輯裡面,把自己的世界封閉起來,聽不見外面的聲音,從而難以成長、難以寸進。

3)金魚模式:只有加工和輸入,缺乏輸出。

這就會造成生命體驗的碎片化。你會感覺你的人生是由一個個碎片組合起來的,想法、靈感、計劃……仿佛總是產生了就又消失,難以持續形成一個整體。

原因就在於:你沒有能把這些無序的想法重構成有序的成果,並落實到行動,從而,你的體驗可能會很充盈,但會缺乏真正有效的成長。

4)驢模式:只有輸出,缺乏輸入和加工。

這種就會導向「盲目」。如同我之前說過的:單單為了做一件事情而去做它,但卻不去想「我為什麼要去做」,從而,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可能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事情上,像無頭蒼蠅一樣不顧方向地折騰。

這種情形下,一旦你想清楚「我究竟想要什麼」,或者開始去想這個事情,你就很容易驚覺:原來我自己之前都在浪費生命。

5)傳聲筒模式:只有輸入和輸出,缺乏加工。

這種就是最簡單的了:你只是在「復讀」別人的觀點,沒有一絲一毫自己的東西。那你的生活又在哪裡呢?

一種好的生活,一定是要避開這五種模式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的習慣是,學到一個知識點(I),我會去思考它跟其他知識點的聯繫(P),然後用自己的話把它表述出來,最好能夠把它相關的前置知識也講清楚(O),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 IPO 流程。

如果缺乏了中間這一步,只是單純把它複述一遍,那就很容易形成孤立的碎片知識,並沒有真正地掌握它。

如果缺乏了最後這一步,只是停留在大腦裡,那就很容易把它忘掉 —— 畢竟,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儲存的。

而同樣,當我思考它跟其他知識點的聯繫時,我不會停留在「想當然」的地步,而是會繼續搜集資料,來驗證和支撐我的猜想……否則,就很容易變成「民科」。

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希望能幫你理解我這段時間的計劃 —— 也就是保持足夠的輸入,足夠的加工,以及足夠的輸出,使得這三者形成一個平衡,不囤積,也不過度。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基本的思考技巧,可以幫助大腦轉動起來呢?

分享一套我總結出來的思考方法,如果你依然不明白「我們應該如何思考」的話,也許能幫到你。

1. 複述:我獲取到了什麼信息?

無論是讀書、聽課,還是在工作中學習新技能、新經驗,時時刻刻在內心反芻,多問問自己,讓自己複述獲取到的信息,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

一方面,它可以有效拓寬你的認知空間,強迫你調用大腦,提高記憶力;另一方面,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統合你的生活體驗,把它變成一個有序的整體。

這也是我堅持做「生活記錄」二十年的原因,本質上是一樣的。

2. 提煉:在這些東西裡面,最核心的是什麼?

經常有朋友問我,如何提高自己提煉信息的能力?實際上,這個沒有什麼技巧,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練習。

比如:

讀一部小說,問自己:它最吸引我的一個點是什麼?是什麼使得它跟別的作品不一樣?

跟別人溝通之前,問自己:如果只能用一句話吧表達我的想法,我會說什麼?

讀完一篇文章,閉上眼睛思考一下:作者最核心的觀點是什麼?哪些東西是把它刪掉也沒關係的,哪些是絕對不能刪掉的?

……

慢慢練習,你會發現,你對信息的敏銳度,會變得越來越高。

3. 整合:我如何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鳥瞰它?

舉個例子:你讀了很多小說,那是否可以去試著總結它們的共性、寫法、結構?找出一些這個作者的特點,他想表達和探索的東西,或者這一類作品的常見模式。

像我閒暇時會去整理「推理小說常見詭計」,就是這麼一個思路。

同樣,你讀了我那麼多文章,那麼,有哪些觀念、理念是我經常強調的?支撐我這麼多文章的底層原理和思維是什麼?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的點。

4. 分析:它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我有一個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個事件,或者一種現象,我會試著去把它抽象,給它建立一個模型,再去思考:這屬於一種什麼樣的現象,它產生的原因有可能是什麼?

當然,要避免自己陷入「青蛙模式」,最好是對自己的判斷和猜想保持懷疑和審視,能夠找資料去支撐它更好。

這可以有效地調動你的大腦,讓你變得更加「聰明」。

5. 批判:我可以選擇相信什麼?

這就是常見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了。最簡單的,就是多問問自己;

作者的核心論點是什麼?

他的論據和邏輯是什麼?

我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夠相信和接受它們?

實際上,批判的意思,絕不是二元對立的「對」和「錯」、「真」和「假」,而是像這樣:假如1是「完全不信」,5是「完全相信」,我對這個觀點和結論,可以抱持多少的信任度?

絕對的相信和否定都是危險的。能夠容納更多的信念、等待去釐清和審查它們,選擇性地使用自己相信的那部分、同時不排斥被推翻的可能性,才是一個人「腦力」的表現。

6. 代入: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我有一個小習慣:在生活中經常會轉轉念頭,想一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比如去探訪、參觀一些實體店鋪的時候,我會考慮:這個效果是怎麼打造出來的?大概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以後我也做,會不會考慮借鑑?

又或者,跟別人交流、聊天時,聊到一個有意思的模式,我也會想一想:這個模式有沒有哪個地方跟我是契合的?我可以如何把它引入進來?那些地方是我可以考慮嘗試一下的?

我們經常說「產品思維」「商業思維」,其實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訓練產品和商業思維的小技巧。分享給大家。

7. 聯繫:它跟什麼東西可以聯繫起來?

這是我一直強調的一種思維方式,可以說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種思維方式。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讀一部小說,我會一邊思考:有沒有別的小說,跟它採用了相似的主題和技法?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是什麼?它在哪些方面是出類拔萃的?

讀一篇文章,我也會想:我有沒有讀過內容和主題類似的文章?它們之間是否能夠融合、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主題?

知識是有網絡效應的:任何一個知識點都絕不是孤立的,它一定要跟其他的知識點聯繫起來,才能發揮它的價值。聯繫的知識點越多,它的價值也就越高。

8. 定向:對我來說,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這個問題,也許值得你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裡,不斷地去思考。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過:我們的人生,實際上就是在大量的「要我做」裡面,尋找空隙去追求「我要做」 —— 那麼,我的時間和精力應該用在什麼東西上?

我目前所有要做的事情裡面,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必須全力以赴的,哪些是可以轉交給別人、或者根本不做的?

很多時候,決策的本質並不在於「選擇」,而是「捨棄」。懂得捨棄什麼,願意捨棄什麼,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尤為可貴的能力。

9. 復盤:我還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最容易獲得成長的方式,就是從自己做過的事情裡面獲取經驗和反饋。一切學到的東西,一定要落實到行動,再從行動中得到反饋,才能真正變成屬於你的東西。

所以,我常常說:如何應用你從我的文章、課程裡學到的內容?不要追求「一下子改變我的人生」,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 更有效的方式是漸變:拎出一個方法,去行動、嘗試,然後進行復盤總結,問問自己:

我以前是怎麼做的,現在是怎麼做的?

怎麼樣才能使我做得更好,解決我的實際問題?

只有以實際需求為驅動力,把知識放到行動中,通過反饋和復盤不斷地驅動這個循環,你才能真正獲得成長。

10. 創造:我可以為別人提供什麼?

當你已經有了足夠的積累,建構起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麼不妨想一想:我可以通過創造一些什麼東西,來更好地幫助別人,影響這個世界?

最簡單的方式也許就是寫作。分享你的心得、經驗、思考和方法論,給予別人啟發,幫助別人少走彎路。

也可以是指導,諮詢,培訓,抑或是分享,提議,交流……都可以。我之前提過一個簡單的「5分鐘給予」:哪怕你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你也不妨每天抽出5分鐘,在你熟悉和擅長的領域,去幫別人一把,給別人一點指點或反饋。

去創造,不要消費。它是你跟這個世界,真正產生聯繫,真正去幹預世界、影響世界的關鍵所在。

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實現生命意義、獲取幸福感的最好方式。

——  閒聊時刻  ——

希望這套「思考工具箱」,能幫你體會到思考的樂趣,不再抗拒「動腦」。: )

1)關於 IPO 模型的五種負面模式:

松鼠得名於愛囤積的習慣;

青蛙得名於「坐井觀天」;

金魚得名於「7秒記憶」;

驢得名於蒙眼推磨和胡蘿蔔與驢;

傳聲筒,顧名思義。

是不是非常好記。: )

2)你也許還記得我在前面文章寫過的「貝葉斯大腦」。實際上,大腦是非常容易習慣一個模式的:你經常不動腦,大腦就會習慣不動腦,從而抗拒動腦;你經常動腦,大腦就會反過來抗拒「不動腦」。

所以別再說「我就是不想動腦」啦~


《企業管理》雜誌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中國企業聯合會主辦。

雜誌創刊四十年來,以「為企業和企業家服務」為己任,堅持理論研究與企業管理實踐相結合的辦刊方針,聚焦企業管理領域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為廣大企業管理和理論研究工作者提供全球視野的本土方案,在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獨樹一幟,一直保持著同類刊物中的領先地位。

《企業管理》雜誌讀者對象主要為企業中高層管理者,主要欄目有:企業改革與發展重大問題的權威論述/熱點追蹤/政策解讀。就相關管理事件、問題的多方觀點、意見與建議/對經典管理理論與觀點的探討與反思/對管理理論與事件的獨特感悟。反思經典理論、方法的缺陷與局限/解析熱點問題、典型事件/對知名企業經營活動的建設性批判。探討各類管理方法的基本原則、具體內容、實施步驟及適應對象、適用範圍。聚焦信息技術及人工智慧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探討信息化、智能化的模式、路徑和方法。

      點 擊 「 在 看 」     推 薦 到 「 看 一 看 」

相關焦點

  • 思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但如果你能從中得到某種東西 —— 也許是一種啟發,靈感,審美體驗,抑或是一種力量,你會在某個深夜突然想到並進行反芻,會代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去剖析和審視自己,會推薦和分享給朋友,甚至對它的技法進行一些思考和探討 ——那麼,它就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你用來思考其他問題、理解其他問題的一種方式。
  • 世界上最簡單易懂的邏輯思考課
    回過頭來,總是懊惱:我明明不是想這樣說的,我還有很多意思沒有表達出來……其實,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邏輯思考水平不夠高。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邏輯思考水平呢?日本知名市場諮詢師津田久資在《世界上最簡單易懂的邏輯思考課》這本書中指出,要提高邏輯思考水平,鍛鍊邏輯思考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先從改變邏輯思考的意志開始,效果則會更快、更明顯。
  • 讀書分享不是零和遊戲:《好好思考》之「為了遇到有趣的靈魂」
    我承認,作為一個對於讀紙質書有執念的人,自己是為了有機會寫《好好思考》的推薦語發在「得到」上,才專門去買的電子書會員。看到這麼好的一本書,在「得到」這個我認為匯聚了頂尖思想的平臺上,居然只有2條推薦,心裡的感覺,很是複雜。
  • 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就靠這些有趣的方式引導
    終於在穿上紅色背帶褲後贏得了女神貝蒂的芳心。一個發生在兔子世界的故事卻讓我們如同看到了社會發展的簡史。並引導了孩子去思考一些複雜的社會問題。同時也用黑色幽默諷刺了貪婪和欲望帶來的後果。,疣豬有許多好朋友,有最慷慨的大象、最有風度的火烈鳥、最搞笑的猩猩……這裡是一片樂園,疣豬也非常願意和小夥伴一起分享這片水塘。
  • 《思考世界的孩子》:如何能讓孩子學會思考?從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當手機平板佔據了孩子的大量時間,被動的接受知識成為常態,讓孩子從小學會思考成為了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思考世界的孩子》用五彩斑斕的插圖和有趣的問題,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他們一生受用。
  • 玩具總動員:有趣的故事,現實的思考
    看點一,別樣的世界只要提到總動員系列電影,各位看官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動畫電影」這四個字。沒錯皮克斯製作的所有的總動員系列電影都是動畫電影,而《玩具總動員》系列電影則是所有的總動員系列電影中最成功的。第一部《玩具總動員》系列電影,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
  • 思考的方法
    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屢見經傳:可惜他天賦之高,遠超世俗,要學也學不到。 有些朋友以為愛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資料而將相對論想了出來,他們也可照樣推理。但愛因斯坦所能辦到的,跟他們有甚麼相干?不自量力,以此為最!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種思想障礙。 我不僅不敢與牛頓或愛因斯坦相比,就是半個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倒可以寫一點有實用性的思考方法。
  • 【入門篇】兩種思考:水平思考?垂直思考?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思考是人類最根本的資源,思維的質量決定了未來的質量。——愛德華.德博諾博士        早在2018年暑期,為了想深入了解思維導圖,知道了「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這兩個詞語。
  • 大腦應該如何正確地思考?教你一套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01 有所思有思考的東西,其實就是有靈感。這裡分享5個建立靈感的小方法:a.搜集好的廣告作品與靈感素材任何文案策劃人都不是等案子來了才去想創意,而是提前積累創意。用眼口心觀察與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和記錄這個世界。02 會思考當我們有了靈感,就是如何構思醞釀的問題。
  • 思考的方法,讀書的方法
    不自量力,以此為最!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種思想障礙。我不僅不敢與牛頓或愛因斯坦相比,就是半個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倒可以寫一點有實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學回來的。一個平凡的人能學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學。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專利權,與我們無關。在大學念書時,我從不缺課的習慣就是為了要學老師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試都考過了,我就轉作旁聽生。
  • 張五常:思考的方法
    但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倒可以寫一點有實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學回來的。一個平凡的人能學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學。"據說熊彼德(J.A. Schumpeter)曾在課堂上批評牛頓,指責這個如假包換的物理學天才只顧閉門思想,沒有將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開而留諸後世!這批評有點道理。
  • 聰明人的思考方法,50步提升你的思考力!
    前段時間讀了一本書叫《聰明人是如何思考的》,書中有大量有趣的觀點和方法,例如:什麼是腦力、提升腦力的方法,還有各種變聰明的小竅門.是一本兼具可讀性和執行性的書
  • 李雅言x張立憲:有趣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十八小時環遊世界》分享會
    為什麼不是「聰明」、「優秀」,或者「幸福」、「快樂」的孩子,而是「有趣的孩子」呢?因為有趣的孩子,有著無窮的好奇心,整個世界都是他的「遊樂園」;能夠主動發問,探索新知、發現奧秘;更能在玩耍中學習,成長為「有趣的大人」。
  • 深度思考有沒有用?如何讓自己學會深度思考?
    大家好 我是李壹壹 每天都在說夢話的男人 近來從事文章寫作 發現了很多有趣的事 比如又發現掉頭髮了 人到中年,十分禿然
  • 21世界,流行一種:高級思考方法
    有時候碰見事,只要您:變通下,就OK了。比如:放棄。(這也算:變通)【您是不感覺我說的有點:逗!】比如玩王者榮耀想拿個:五殺!或者是這樣說:您閉上眼睛想~~~您想的內容是不是,(先這樣,在這樣,然後那樣)這就是:傳統思考方式。現在流行:更高版本。
  • 張五常:思考的方法|贈書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張五常教授總結了常人思考的幾種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從現象出發去思考世界。張五常:"我半個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倒可以寫一點有實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學回來的。一個平凡的人能學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學。"
  • 關於「思考」的一點思考
    哲學上講思考是把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感性材料在頭腦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過程。這說明思考的過程很系統、很深刻、很複雜。同時,思考又是很日常、很具體、很實在的,遇到事怎麼想,怎麼辦,怎麼去解決,就是思考。從思考的內涵、外延看「思考」問題不是一個簡單事,進行「思考」的思考不好思考。
  • 讀書的方法,思考的方法
    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屢見經傳:可惜他天賦之高,遠超世俗,要學也學不到。 有些朋友以為愛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資料而將相對論想了出來,他們也可照樣推理。但愛因斯坦所能辦到的,跟他們有甚麼相干?不自量力,以此為最!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種思想障礙。 我不僅不敢與牛頓或愛因斯坦相比,就是半個天才也算不上。
  • 兒童的思考是無價之寶
    兒童的思考真是無價之寶嗎?這是不是太誇大了?我做老師三十多年,珍愛過孩子的若干思考嗎?課堂上,孩子的多少思考引發過我的重視?在我所發表的文章中,有多少是學生的思考?回憶之中,越發感覺到兒童的思考真的不得了。我有一名學生(去年在澳大利亞參加高考),給我的思考最多。
  • 從容有趣地講故事,馮侖在故事中引發我們的思考
    她發現,兩代人之間,或者說父女、父子之間怎麼溝通,是當下的一個挺重要的事,也是讓不少人感到困惑的事。很多家庭都在兩代人之間的溝通上出了問題,因為溝通不暢出現了隔閡,生活變得不愉快,事業的發展受到影響。所以,她把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她與父親相處的真實感受寫出來,給父親一個生日的驚喜,也是想給大家做一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