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媽媽找到我們諮詢時,菲菲正躲在媽媽身後,攥著媽媽的衣角,小心翼翼地看著我們。菲菲媽媽嘆了一口氣抱著菲菲跟我們說,剛才去學校接孩子時,孩子正因為玩具被搶還被推倒了,坐在地上哭呢。教了她很多次,就是不知道還手,在這樣發展下去,我真擔心她會被欺負得更狠......
像菲菲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在被欺負時,有很多孩子就很難做到「反抗」。有些家長會去教導、動員孩子學會「還手」;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子小打小鬧是正常的,不需要去理會;而另一些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應該還手,否則就是「以暴制暴」。那遇到這樣的情況,作為家長,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他們的基本反應是哭泣或退讓或任由玩具被搶,那演化的後果就是打人孩子的行為得到正強化,下次會繼續對不反擊的孩子實施攻擊,或攻擊其他孩子,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攻擊行為。被打的孩子行為得到了負強化,大多數被打不反擊的孩子下次繼續採取不反擊,隨著對方攻擊行為的增加,被打的孩子對打人的孩子的恐懼感會隨著次數上升。
(1)反擊成功
被打的孩子採取反擊並成功了,演化的後果就是打人的孩子行為得到了負強化,下次會對這個採取反擊的孩子的攻擊行為減少,或者更換攻擊目標。被打的孩子行為得到了正強化,下次如果被打會繼續反擊,一次次的反擊成功會增加他的反抗。
(2)反擊失敗
被打的孩子採取反擊但失敗了,演化的後果就是打人的孩子的行為得到了正強化,下次會對被攻擊的孩子採取更大力度的攻擊,也是對對方反抗行為的報復。被打的孩子取決於失敗的情形,如果由於反擊失敗被打得較慘,下次再被打會選擇不反擊;如果對方是險勝的,那麼這個反擊失敗的孩子可能會選擇再次嘗試反擊,如果反擊成功,會遵循上面(1)繼續演變,否則遵循(2)演變。
3 如果第三方介入
如果老師介入,比如口頭阻止或懲罰打人孩子,打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有所收斂或停止,或轉向攻擊其他孩子。如果被打孩子的家長介入,一般都能成功阻止打人孩子對該被打孩子的欺負行為。
那麼,反擊的孩子真的會變的暴力嗎?
答案是不確定的。有些孩子會,有些孩子不會。如果那些反擊成功的孩子在反擊中感受到興奮感,這些孩子更有可能會愛上打人的感覺;如果那些反擊成功的孩子的反擊行為只是為了自我保護,他們的專注點只是為了擊退對方,那麼這些孩子即使反擊成功也不會主動欺負他人或愛上暴力。
所以孩子如果被打了,要不要鼓勵打回去,最理性的回答是:「看被打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為什麼這樣說,大家都知道這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同樣的方法,比如家長讓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打回去,有沒有想過這個方法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他有沒有這個能量去這樣做?他會不會從「受害者」變成「施暴者」?這些都是需要家長通過自己或者他人幫助去觀察、判斷的。只有辯證地看待「孩子被欺負了」這個事情,才不會陷入不論事實情況、不論孩子性格,只一味走極端「一定要打回去」。
當然,筆者並不是鼓勵沉默,在這裡也想跟認為孩子之間只是小打小鬧的父母說,孩子被欺負了這個事情是需要引起重視的,也需要正確的方式方法。孩子被欺負了不反抗對他的身心發展是不利的,但是如果反抗失敗招來更多的欺負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更加不利,所以孩子被欺負了這件事情需要系統辯證地去看,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下面有一些實用的方法跟家長們分享。
方法一 安撫情緒
「寶貝,謝謝你讓我知道你今天被欺負的事情,這樣才能讓我知道該如何幫助你!」
(這就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是他最堅強的後盾,鼓勵孩子在外面遇到任何事情,第一時間都要跟爸爸媽媽說)。
方法二 告訴孩子被欺負時要大聲表達自己的立場
「如果有人欺負你了,你一定要大聲的喊出來,表明你自己的立場,例如你可以喊,你不可以這樣欺負我,這是不對的。如果你再欺負我,我會還手,並且告訴老師。」
並且要教會孩子,如果對方的手已經打在自己身上,要迅速的撥開,以免受到其他傷害。
方法三 尋求身邊人的幫助
例如家長,老師,同學等,這是要告訴孩子,當自己的自我保護能力有限的時候,身邊的這些人都可以成為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