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說過
兒童的閱讀能力培養,不是在培養單純認字看書,而是需要按照年齡和認知發展特點,通過閱讀逐步完成以下的能力構建(劃重點):
l 0-3歲,觀察事物與事件的能力
l 3-5歲,感知體驗與理解加工能力,
l 5-7歲,自主吸收和擴大詞彙量的能力
l 7-9歲,學會積累並運用好詞好句的能力
現在我們可以把這些看起來很厲害的能力舉例說明下,你就會發現,一切都是套路!
l 0-3歲,觀察事物與事件的能力:
有數據表明,親子閱讀家長的介入高峰區,就是0-3歲,
媽媽們的在孩子小的時候更容易對未來有豐滿的期盼,這種熱情讓他們從孩子一個平常細微的動作,都容易得出,我們家孩子就是天才,這麼小就懂這麼多的結論。
所以,你說現在誰家的孩子從小沒給買過繪本,家長沒給讀過繪本,基本不太可能了。但是看那些繪本,怎麼帶著孩子讀,是個講究活。
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認字不是目的,繪本閱讀是在鍛鍊他的觀察能力,觀察能力能更好的幫助他們感知與認識這個世界的人或事。
當然,這種能力不一定是要靠閱讀來鍛鍊,對於孩子來說,他每天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著這個真實世界的所有事物和事件,繪本閱讀只是能促使他對於圖片中所畫出來的事物進行觀察,再和家長讀出來的文字所描寫出來的事物進行一一驗證。
比如這樣一張圖:
千萬不要只給孩子讀,現在是…..吃飯時間!,而是要充分調動兒童的感知器官,
如果是1-2歲的孩子,你要做的是引導她,可以問她:
狼外婆在哪裡?小兔在哪裡,小鳥在哪裡?
你有沒有看見一隻小鴨子!
小動物們的表情是什麼?是不是很吃驚?
什麼是吃驚呢?是不是嚇一跳,我們來做一個嚇一跳的表情吧!
如果是3歲的孩子,你需要問他:
是誰的吃飯時間?
他們吃的是什麼?
大家為什麼嚇一跳?你有沒有被嚇一跳過?誰嚇唬你的?
你能數一數圖中有多少個動物嗎?
努力讓孩子關注到畫面傳達的內容,情節,氛圍等細節。認字反而不是重要的事。
l 3-5歲,感知體驗與理解加工能力,
這個感知是感知什麼?感知情緒與思想,這才是閱讀書籍中的重要培養目標。因為接下來的小學中學漫漫大語文的考試路上,一定會出現的題目就是
「這段話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中心思想?」
而孩子到3歲,開始有同伴社交需求,表達需求,也有更好的共情能力了。
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 Allan N. Schore 研究稱:
人類的大腦皮層在出生後增加了其最終 DNA 總量的 70%,而大腦容量的擴張直接受早期豐富的環境和社交體驗的影響。
所以,感知和共情非常重要,感知到圖書傳達的情緒和思想,才是一本書能夠完全進入孩子生活的重要內容。孩子愛看的書,必然是能夠調動他們情緒或思想的書,讓他們容易產生足夠強大的共情心理和同理心理。
你想想,男孩們喜歡奧特曼,女孩喜歡索菲亞,是不是都是有道理的,只是我們家特殊一點,喜歡的是宋徽宗。
所以為什麼要看那些名家的作品?名家的作品有大量豐富細膩的語句,能夠把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片段寫得非常精彩,讓人很容易通過抽象的文字在頭腦中形成具體形象的事物印象,將這些印象同兒童本身的生活經歷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比如《不一樣的卡梅拉》裡的一段文字:
《不一樣的卡梅拉》我想有顆星星
「快看!孩子們」皮迪克指著天上的星星說,「在我們的正前方的星座,像不像一直雄赳赳的大公雞,再看它閃閃發光的爪子,就像鑲滿了鑽石的尖刀,隨時準備與敵人一決高下,這個星座負責驅趕黑夜,迎接太陽……」
孩子一聽就會想到一隻長著閃閃發光爪子的大公雞的「具體畫面「」!為什麼呢?因為寫得詳細,具體。所以他們能馬上勾勒出一隻具體的大公雞形狀。
但是,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這段話裡有他不能理解的詞彙,比如星座,比如雄赳赳
如果孩子沒有仰望野外清晰的夜空銀河,他會對星座為什麼會像公雞產生疑問,
如果孩子沒見過真實的兇猛大公雞,那他也很難對雄赳赳,一決高下,產生勇猛的共鳴。
這會因此,兒童只有見識的夠多,觀察得夠細,對真實環境有過一些體會,才能徹底理解這段描述的情緒和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
這個階段介入指讀的方式,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完成漢字的圖音結合,我這裡說的是圖音結合,不是字音結合。
對孩子來說,他的記憶方式是圖形記憶,這種識字方式,是目前我了解的識字方式中,最人畜無害,啊,呸!母子和諧的識字方式了。
l 5-7歲,自主吸收和擴大詞彙量的能力
自主吸收和擴大詞彙量,這個階段,拼的就不是家長了,拼的是孩子了。
不是,也不對,孩子是什麼樣的,家長還是決定因素,有的人就是會生,能生出來一個天賦好的,咱們也只能看著羨慕。
學的好的孩子,分2種,一種是學的快,就是有些孩子記憶力好,理解能力高,所以學的特別快;還有一種是學的好,這種孩子注意力專注,性格認真。
在5-7歲的時候,孩子到底怎麼樣在家長不全程陪同的時候,還有興趣去主動翻看書呢,
有幾個切實有效的辦法「
利用孩子的興趣點,引導至相關圖書閱讀,並且鼓勵或者培養孩子的興趣點拓展和衍射
舉例說明,朋友家的男孩很喜歡玩植物大戰殭屍遊戲,我送了一套中少社改編的《植物大戰殭屍》系列爆笑漫畫,後續孩子除了爆笑漫畫,又看了成語篇,百科篇,歷史篇,然後愛上百科,後續又開始看十萬個為什麼,再後來,就看朋友開始買DK兒童了。
蝌蚪的興趣點,也差不多,她對古文的興趣,在讀古詩階段並沒有什麼特別,
但是,有一次看了一套漫畫國寶,裡面介紹了一些知名字畫,於是開始對宋徽宗感興趣,
然後從宋徽宗看到宋朝,從宋朝看到宋詞,從宋詞看到蘇軾,從蘇軾看到古文觀止,世說新語。
進而到古代史。
我能做的就是她提出問題後,幫著她一直找答案,找資料。宋徽宗為什麼最喜歡是清明上河圖而是千裡江山圖,這些圖在哪裡,陝博的何家村寶藏的主人是誰。
我們也幹過2天往返千裡,就為了去看一個明洪武釉裡紅歲寒三友紋梅瓶,看完在博物院門口吃碗鴨血粉絲湯這種事。
第2個階段裡面,我們提到理解能力,那孩子不理解的怎麼辦呢?幼兒階段的兒童讀物,基本都是兒童作家用兒童可以理解的語言去描述, 插畫師也會儘量還原文字描述的畫面,幫助孩子理解,但是隨著孩子長大,識字量的增加,家長慢慢就要學會放手,不要再事無巨細的詳細解讀文字,而要讓孩子自己去閱讀和體會了。
你比如說下面一段文字:
小雞們像拾穗者一樣在地上撿著麥粒,高粱,榛子,松子,還有結了霜的蘋果。
孩子會想到大家一起在地上撿著食物的「具體畫面「」!為什麼呢?因為寫得直接,具體。
畫面裡沒有表現任何戲劇性的場面,小雞們打著燈,彎腰從地裡揀拾著食物,所以即使不知道麥粒和高粱是什麼,從松子和蘋果,他們也知道這是在地上撿吃的。
但是,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兒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詞彙,比如拾穗者,一定會對他理解這段話的情緒和氛圍有阻斷。如果他沒有看過最能夠代表米勒風格的《拾穗者》,沒有參與過農村秋收,也就不能get到,農婦們在田間辛苦找尋著那一點零散的,僅剩的糧食,那種疲憊而心酸的情緒。
故事後面的走向,確實在強調小雞們沒有多少收穫。
l 7-9歲,學會積累並運用好詞好句的能力
常用漢字大概也就3000字,不管你雞娃與否,在小學階段教材要求絕對能達到3500的水平,3500字的詞彙量,已經夠用來表達平常生活中的場景了,但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掌握不了如何自如運用的法門,為啥?
因為字詞不是死的,它最終需要成為我們用來記錄生活體驗人生的一個重要工具。
它是一個工具!
這也是閱讀的最終目的,閱讀和識字,都是工具,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孩子必須把這些看到的書,看到的句子,跟自己的生活,跟自己的感受相結合,然後再去表達運用。否則,閱讀終究只是閱讀而已。
怎麼結合,怎麼運用呢?
首先,閱讀的時候,可以適當進行關鍵詞訓練,比如帶目的性的提問,
這一段講了什麼?
這本書講了什麼?
找出人物,地點,動詞,形容詞,量詞....
找出人物描寫,動作描寫,情節描述.....
那怎麼結合呢?第一條件是,他讀的書夠豐富了,第二條件是,他生活中生活體驗夠豐富了,寫作能力出色的孩子,除了閱讀量可能很大,很大程度也是經歷的夠豐富。
有趣的事,有趣的人就算用最平實的語言描述,也不會枯燥。
所以除了看書,提示孩子生活常識積累和生活場景經歷是關鍵,
這也是家長能做的最後一步了, 我個人的美好願望是,9歲以後,在閱讀和寫作這個事上,就可以放手再也不用管了....
但願,美好願望可以達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