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自主閱讀的渴望,藏於每個伴讀家長心中。
親子共讀做得再好,你也只覺自己是個苦苦栽培徒兒的師傅,唯有哪天孩子自個拿起書順順溜溜看下去了,才頓感欣慰,鬆口氣道:「這傻徒兒,總算是領進門了。」:)
因為我們都清楚,自主閱讀也是自主學習的基礎,一個能捧著書安安靜靜看半小時的孩子,會把同樣的專注投射到課業表現上。
可是,怎樣才能從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呢?
下面我就結合教育研究的成果和自己經歷,分兩步來為你解讀:
第一步 解讀「自主閱讀」的3個標準,對照3個標準,孩子實現自主閱讀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你就一清二楚;
第二步 解讀家長具體怎麼做,可以幫孩子具備這些能力。
01
認清「自主閱讀」:3個標準
說到「自主閱讀」,你會想到什麼?
你的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
孩子獨自捧本書看,不再需要父母陪伴。
那我要多提幾個問題咯:
假設孩子不懂文字,他只是獨自翻看圖畫,還算「自主閱讀」嗎?
假設孩子讀著讀著,走過來問你問題,還算「自主閱讀」嗎?
現在,你腦海裡的畫面是不是變得不那麼確定了。:)
究竟該如何界定「自主閱讀」呢?
北大新閱讀教育研究的結果是:
「自主閱讀」,不是我們想像中,孩子完全不與家長互動,獨立地讀懂整本文字書。持有這樣的誤解,會讓你錯誤地覺得,自己孩子從來就沒有「自主閱讀」過!
區分親子閱讀和自主閱讀,一個基本原則是:
閱讀活動由誰主導。
由孩子獨立進行、自主掌控的閱讀活動,就是「自主閱讀」。
教育研究者將其總結為3個標準:
1、我想讀
孩子有閱讀及在閱讀中提問的意願,主動進行閱讀活動,不需由他人驅動或監督。(所以,孩子獨立閱讀途中有主動提問,依然屬於自主閱讀哦)
2、我能讀
孩子能自己選閱讀材料,獨立從閱讀材料中獲取信息,不藉助他人講解和轉述。
信息既包含文字也包含圖畫,對識字量足的大齡孩子來說,獨立閱讀文字是自主閱讀,對識字量少的低齡孩子來說,獨立讀圖,也是自主閱讀。
(所以,識字量不是自主閱讀的必要條件,獨立啃文字書是自主閱讀,獨立讀圖畫書也是自主閱讀,階段不同撰取信息不同而已)
3、我持續讀
孩子能相對長期地進行閱讀活動,並從中持久受益。(所以,孩子偶然獨自讀了本書,還不能稱為具備獨立閱讀能力哦)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對&34;的定義更加清楚了呢?
只要達到這3個標準,就說明你的孩子已經開始自主閱讀。
02
邁入自主閱讀:3個方法
對照上面3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實現自主閱讀需要具備的幾種能力:
「我想讀」,對應的是閱讀興趣;
「我能讀」,對應的是閱讀信心;
「我持續讀」,對應的是閱讀習慣。
那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家長怎麼做,才能幫孩子具備這幾種能力,順利邁入自主閱讀!
方法1 給孩子選書權(我想讀)
自主閱讀很重要一點是,孩子主動進行閱讀活動。
孩子的主動,八成從興趣開始,閱讀興趣的起始點在哪裡?選書。
想過渡到自主閱讀,得從允許孩子自己做些基本小事開始,比如自己決定讀什麼書,自己找到,自己打開。
以興趣為起點,先實現「我想讀」!
(例子中說的是大些孩子的文字自主閱讀,低齡孩子同理,欲培養自主閱讀,請允許孩子挑自己喜歡的圖畫書,哪怕他挑的不是經典獲獎作品)
方法2 給孩子讀的主導權(我能讀)
孩子選好書,打開了書,接著是什麼?當然就是自己讀下去啦。
很多家長有誤會,覺得孩子讀不下去,是因為識字量不夠。
前面我們已經破解這個誤會,讀文字是自主閱讀,讀圖也是自主閱讀。即使是不識字的低齡孩子,依然可以獨立完成圖畫書的閱讀。
那麼,讀下去主要受什麼影響?是閱讀信心。
一個孩子能從自己讀書中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他才會喜歡上自己讀書,才願意自己讀書!
我們不妨回憶一下親子閱讀的場景:
書拿在大人手裡,故事也是大人讀。
大人認字孩子不認字,沒法像大人那樣看書上文字。那就看畫吧?他從畫裡看到的東西,又常常和大人講的不同,而且大人往往認為,自己講的比孩子看到的更好。
你瞧,孩子看似主角,卻常常被排除在外,他不能掌控任何事。
如此,怎麼會有自主閱讀的信心呢?
所以,想從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父母就要學著放手,你得把讀的主導權交給孩子,讓他成為讀的主角,從中獲得信心。
具體怎麼做?
比如,通讀之後,孩子對故事熟悉了,你就要有意識地減少講內容,多講連接詞。
邊講邊問:「然後呢?接著呢?真的嗎?哇,之後又發生什麼了?」
你越講內容越少,到最後你幾乎不說內容,只負責講連接詞。
這時候你會發現,閱讀的主角變成誰了?孩子。
又比如,鼓勵孩子去尋找點什麼。
哪怕從一堆文字中認出個「一」字,或者在畫面中發現一些隱藏的小細節,都很好。
千萬別吝嗇你的誇獎致辭,儘管去肯定他的小發現。
要知道,每一個自己獲得的小發現,都會讓孩子驚喜,經常體會到這種成就感,孩子就會愛上自己看書。
這就是以主導權為契機,讓孩子相信「我能讀」!
方法3 給孩子閱讀榜樣(我持續讀)
實現「我想讀」和「我能讀」後,孩子基本可以做到時不時自己讀書,但為了把偶然行為變成習得能力,我們還需助孩子抵達「我持續讀」。
說到這兒,我想先問問大家:
我們早上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你會說:
當然是洗臉刷牙啊。
那麼,洗臉刷牙是我們精心考慮的嗎?
不是的。
鬧鐘響了,你睡眼惺忪地爬起來,眯著眼睛走到洗手間,左手拿牙膏,右手拿牙刷,擠出來,往嘴裡一塞,就開始刷牙。
我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大腦根本不用思考,因為習慣了。
習慣怎麼形成的呢?
第一步 看到別人這麼做,比如爸媽刷牙,自己也學著刷;
第二步 爸媽的提醒,起床要刷牙哦;
第三步 爸媽的讚賞,寶貝自己能刷牙了,真棒!
這就是說,孩子至少要有個模仿對象,然後不斷地重複刺激,大腦才會形成固定迴路—習慣。
所以,建議大家:
1、與孩子商量一個固定時間作為每天的閱讀時間,不用太長,10分鐘20分鐘都行,貴在堅持;
2、給孩子樹立榜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固定閱讀時間,孩子讀書,你也讀讀自己喜歡的書。爸媽愛看書,孩子更容易養成閱讀習慣。
以榜樣為帶動,助孩子養成習慣,最終實現「我持續讀」!
以上就是自主閱讀的定義和方法。
看完之後,你內心的疑惑有沒有變得更清晰呢?
我猜,此時此刻,仍會有家長半信半疑地問:
「
「自主閱讀真的這麼簡單嗎?只要孩子自己選書,每天堅持自己讀一讀,哪怕讀不懂文字只讀圖都可以?」
是的。
孩子真正的自主閱讀,都是隨意的、自由的、沒有各種要求懸在頭頂的。如果我們能調整要求,孩子從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會更加順利。
不用擔心這樣「降低」要求,孩子自主閱讀有沒有收穫。
你若把孩子的自主閱讀當成語文考試做閱讀理解題那樣功利,的確沒有想像的收穫。
但如果你把閱讀看成一個有益孩子人生發展的終身習慣,那麼用心引導、輕輕放手,給孩子獨立自由閱讀的時間,就是幫了他大忙!
參考文獻:
《如何培養孩子自主閱讀能力》
《培養幼兒自主閱讀能力的方法探究》
《中班幼兒自主閱讀能力培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