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開微博熱搜,每天都有新的生氣。
這不,一條由央視網快看頻道發布的話題#臺灣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已經上升到熱搜第4位了,138萬多的熱度且還在持續上升。
新聞內容是這樣的:
不怕趙雲變馬雲,就怕趙雲成了外國人!
臺灣「108課綱」這學期上路,中國史被大幅精簡,漢唐盛世、帝王將相的名字基本上幾乎消失在臺灣新世代的記憶中。新課納大幅增加東亞史,把中國史納入到東亞史的一部分。
其實早在前幾年,臺灣課本就把中國歷史併入東亞史了。
三國鼎立為什麼消失?因為孫權曾派人到夷州,也就是現在的臺灣。這是有史記載的大陸與臺灣的第一次交往。漢唐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烈火烹油的朝代,這些內容刪減有利於弱化臺灣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自豪。
去中國化,強調臺灣,弱化中國,降低臺灣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已經不算是新聞了,只是變本加厲而已。滅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從文字或歷史開始,澆滅一個人的文化認同也從此處開始。
之前看到過一個觀點,說當時香港回歸之初,中國大陸對中國文化同樣沒自信,因此不敢去修改香港課本。現在呢?國安法也出來了,是時候修改課本了吧。我們都不希望,我們在說普通話的時候我的同胞一臉茫然地看著我,我不希望,關於中國的歷史對於我的一些同胞而言僅僅只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而已。
我們重視歷史,是因為歷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經過無數個時代卻始終沒有改變的東西,才能作為縱貫古今的「道」而存在。什麼是這樣的東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變社會這個大格局,只能從改變人心開始。
要成就大事業,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只有人心變了,社會才能改變。
有熱評說,去年臺灣就有做個調查,當時臺灣40歲以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不到3%。
那麼可想而知,這種拋卻重要歷史史實的教育,從娃娃抓起。經過一代代的「洗腦」,一代代的「換血」,早晚有一天,整個社會會達到思想上的「獨立」。也許是5年、10年、也許就是下一代……
以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都不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又怎麼會認自己屬於這個國家!而最終能達到統一的方式,也沒有什麼特別和平的方法了。
最後點個關注吧,歡迎在評論區說出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