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從今年九月開始,臺灣高中生所上的歷史課,將不再從周口店山頂洞人的中國古代史開始,而是由圓山遺址的臺灣史開始。這將是歷史課程與歷史認知的革命。另外,審核通過的各版本中,提及中國的部份,都稱「中國」,而不是依照慣例稱「中國大陸」或「大陸」,近代史提及年代的部份,則是「民國」與「公元」並存。
九月開學後,臺灣高一學生將接受新的全新的課程,尤其是以往偏重中國史及蓋棺論定的歷史課程,在「由近及遠」、「略古詳今」的二大原則下,「臺灣當代史」成為高一新課程《臺灣史》的重點之一,許多現存的政治界、學術界、文化界、產業界人物,例如施明德、李登輝、陳水扁、李遠哲、白先勇、黃春明、林懷民、余光中、侯孝賢、賴聲川、南方朔、張忠謀、主演《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凌波……等都躍然於教科書中。
八種版本通過審查
依照臺灣編譯館今年七月十七日公布的「高一上學期各必修科目教科用書已審查通過版本」,歷史科共有三民、全華、東大、南一、泰宇、康熹、翰林、龍騰等八家出版社通過審查,各版本歷史課本內容,都從史前歷史、早期臺灣或臺灣原住民談起,接著談及荷蘭、西班牙時代,鄭成功政權、清治臺灣、日治殖民等。
目前正發動萬人倒扁行動的施明德,在新的高中《臺灣史》審定本教科書中,被形容為威權體制期間反對運動的「靈魂人物」;陳水扁勝選連任前夕所爆發的「三一九槍擊案」,也出現在教科書的「大事年表」中。
兩蔣時期 定位為威權體制
近代臺灣史部份,則提到戰後臺灣政治變遷,包括戰後初期的臺灣政局、威權體制、從戒嚴到民主社會等,除了早期的二二八事件,黨外民權運動像是雷震事件、長老教會與人權宣言、美麗島事件等,都納入教科書中,另外像九二一大地震、近代臺灣外交、臺灣文學、高科技產業、證嚴法師與慈濟功德會等,也都是課本內容。
新的高中臺灣史教科書中,兩蔣在臺統治四十年,被定位為「威權體制」、「強人政治」。對抗威權體制的,首推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國》雜誌,但後來雷震被羅織「知匪不報」的罪名遭到監禁,《自由中國》亦隨之解散。
施明德是反對運動靈魂人物
接下來就是影響臺灣民主深遠的「美麗島事件」。在翰林版教科書中,施明德被形容為「反對運動中的靈魂人物」,在審判期間,一直被認為將判處死刑。在大審庭訊中,施明德書寫了六萬多言的答辯書,題為〈一個奉獻者的最後剖白〉,他在剖白中說,「我毫不懷疑地深信:總有一天,歷史法庭一定會還我公道。」
明文納入臺灣地位未定論
今年高一歷史課綱去年修訂時引起軒然大波,最後刪掉較爭議的部分,但較大的不同是課綱明文納入臺灣地位未定論,推翻開羅宣言授權「中華民國」接受臺灣的傳統認知,不過各版本只能陳述事實。如中日和約只寫到日本放棄臺灣,但未說給誰,要認為是給「中華民國」或臺灣等,由歷史老師自己解釋。
另外,審核通過的各版本中,提及中國的部份,都稱「中國」,而不是依照慣例稱「中國大陸」或「大陸」,近代史提及年代的部份,則是「民國」與「公元」並存。
(責任編輯:松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