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該賣家提供退保諮詢、保險止損和司法維權等服務,聲稱幫助那些想退保又面臨高額損失困境的消費者,通過合法途徑,維護其合法權益。對於如何收費,該店家表示,前期不收費(有一些則收10%的押金),退成功之後收取30%的佣金。
文 |《財經》記者 俞燕
編輯 | 袁滿
明明交了幾萬塊的保費,退保時卻被保險公司告知只能返還幾千元,這時有人告訴你,可以幫你拿回全部保費。相信不少人會因此心動吧。
「我想退保了,最近有好幾個人給我說,我買的保險不合適,建議我退了買新的。快幫我拿下主意。」好友小禾(化名)在微信上發來這樣一段語音。
最近小禾在幾年前買的某公司一款萬能險,馬上就要續交保費了。有多個自稱保險代理人的人找到她,說這款產品越到後面越不合算,勸她退保。她於是猶豫了,今年的保費還要不要繼續交,要不要退保買新的?
根據相關規定,如果在投保的猶豫期過後再退保,都會產生一定的損失,能拿回來的錢通常都比當初交的保費要少得多。
得知交了幾萬保費,才能退回來幾千,小禾發出一聲「太不合算了」的長嘆,打消了退保的念頭,心不甘情不願地交上了這期的保費。
事實上,像小禾這樣的潛在退保消費者,已成為一些機構的商機所在。
「為您及時止損,全額退保」,如果在淘寶、閒魚上逛一逛,會發現有各種打著這類宣傳的商家。在一些交易活躍的店鋪,評論欄裡好評如潮,買家表達著拿到退保款後的感激之情。
然而,這門紅火的生意,近日卻被監管部門發出「黃牌」警示,提醒保險消費者要警惕「代理退保」的風險隱患。
在此前的2月的2019年年報發布會上,中國平安高層則公開吐槽,平安的退保率同比微增,一個重要原因是有專門針對該公司的退保黑產業。
代理退保並非新事物,去年多地銀保監局發布過相關的風險提示。而這一次上升到銀保監會層面,讓這一現象進入到更廣泛的公眾關注視野。
「這種通過『釣魚維權』開展的代理退保,已經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對正常的保險市場形成了衝擊,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利益,更損害了投保人的利益。」威諾律師事務所金融專業律師楊兆全表示。
雖然一些保險消費者通過代理退保拿回了保費,但其中的風險不可忽視。銀保監會提示,「代理退保」行為隱藏著失去正常保險保障、資金受損或受騙以及個人信息洩露等三大風險。
據業內人士透露,保險業「全額退保」維權模式,「首創」於北京中高盛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濱。近來他因狀告銀保監會,要求11.58萬億元巨額懲罰性國家賠償而引起關注。李濱本人亦曾對媒體表示,這種由他自創的民事+行政同步維權的「立體式」維權方式,後來被人濫用導致失控,形成市場亂象。
如果保險消費者確實因為銷售誤導以及個人財務狀況等原因產生退保,那麼如何正當維權?維權路上如何「避坑」? 低成本、高收益、高需求的退保「黑產」能否根治?
「全額退保」:餡餅還是陷阱
作為一個比較有風險意識的人,幾年前樂婷(化名)就給自己和老公買了一份重疾險。隨著新產品的不斷推出,一些輕疾也被納入保障範圍。這麼一對比,樂婷感覺自己的這份保險很不划算,於是升起了退保的念頭。
打了保險公司客服電話,樂婷得知如果退保,只能按保單的現金價值(Cash Value)來退。現金價值指已交保費扣除保險公司管理費、佣金、風險保費以及剩餘保費所產生的利息等項目後,退還給投保人的錢。退保便是體現保單價值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按照《保險法》規定,保險消費者在猶豫期(一般為投保後10天-15天)可以全額退保,但過了猶豫期、已交滿2年以上保費的,退保時退還保單的現金價值。
通常來說,保險產品前期的現金價值很少,隨著繳費期限而增加。但一些萬能險最初兩年的現金價值可能為0,還有一些產品的現金價值隨著繳費時間的增長而逐年降低,或先增後降。
這也意味著,如果中途退保,消費者能拿回來的錢遠遠小於所交的保費。
交了幾萬塊保費卻只能拿回幾千,對於這樣的結果,樂婷自然不能接受。聽從一個熟人的指點,樂婷打算在淘寶尋找退保維權公司代辦退保。
一搜「退保」,便出現一串打著「全額退保」醒目大字的店家,都聲稱提供專業團隊、專業服務,可以對任意地區和任意險種進行退保。有的還列上了可以退保的保險公司名單。
樂婷隨手點開一家交易量居前的賣家。客服發過來一個微信號,要求樂婷在微信上聊,理由是在淘寶上「很多關鍵詞發不了」。
(圖片來自受訪者的淘寶截屏)
警惕性很高的樂婷馬上放棄了這家,點開另一家交易活躍的店家,諮詢如何才能退掉幾年前買的萬能險,客服表示要先幫她看一下保單情況的評估結果。「如果好取證,就可以全額退保。」
據介紹,該賣家提供退保諮詢、保險止損和司法維權等服務,聲稱幫助那些想退保又面臨高額損失困境的消費者,通過合法途徑,維護其合法權益。
對於如何收費,該店家表示,前期不收費(有一些則收10%的押金),退成功之後收取30%的佣金。客戶收到退保款項後,再把佣金轉給店家。客服還很周到地提醒,如果出過險,得到過理賠,不可以全額退保。
如何委託淘寶賣家幫自己辦理全額退保呢?客服表示,需要買家提供保單的基本資料和身份證等個人證件材料,然後與之籤訂代理維權服務協議。
一想到要把身份證、銀行卡號、手機、家庭地址等核心個人信息交給陌生人,而這些信息一旦交出去自己完全不可控,頗有隱私保護意識的樂婷還是猶豫了。
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正是銀保監會在風險提示中所列的三大風險之一。據了解,這些從事代理退保的組織或個人,還會將消費者個人信息資料惡意使用在信用卡套現、小額貸款等業務。如果有的消費者想終止「代理退保」協議,還會被這些組織或個人利用這些個人信息用極端手段騷擾消費者,迫使其再次投訴。
此外,對於保險消費者來說,可能會從因銷售誤導買錯保險的「坑」裡,落入到另一個 「坑」裡。
根據銀保監會的風險提示,一些代理退保組織在為消費者辦理了退保後,會誘導消費者「退舊投新」,購買所謂「高收益」理財產品或其他公司保險產品來賺取佣金。更有甚者,還有一些不法團夥誘導消費者參與非法集資。
即使幸運地沒有遇到這些騙局,也確實獲得全額退保,但消費者還將面臨失去保險保障,處在失保「裸奔」的風險之中。
「如果確實想要退保,最好是先投保一款新產品,然後等過了90天等待期之後,再退保舊產品比較好,這樣可以新舊保險無縫銜接,就不會出現失保空檔期。」一位保險經紀公司人士表示。
該人士同時提醒,消費者在退保的時候還是要想清楚,新產品一定比舊產品更划算、更便宜、保障更合理嗎?
樂婷對比了一下,如果以自己目前的年齡再投保一款新產品,每年繳的保費比當初買的那款要高出不少,畢竟保費與年齡成正比。而且人到中年,已有了甲狀腺結節之類的小毛病,體檢單上也有幾項+號,這也將成為她投保時的減分項甚至會被拒保。經過一番比較,樂婷還是打消了退保的念頭,表示「沉沒成本太大。」
一位保險公司客服部門人士表示,如果消費者退保不甘心,加保又沒錢,其實可以選擇「保單轉換」,轉換成同一家公司的另一款產品。或者進行「減額交清」,即少保障期限或降低保額。「投保需理性,退保更要謹慎。」該人士表示。
銷售誤導的因,種下退保的果
不過,生意興隆的退保「黑產」顯示,義無反顧地選擇退保的保險消費者大有人在。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是在被忽悠之下,稀裡糊塗地買了保險。日後想吃後悔藥,辦法就是選擇退保。
「現在有些投保人糊裡糊塗地被騙退保,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對投保利益等內容不明白,認識不清。糊裡糊塗退保,源於糊裡糊塗投保。」楊兆全表示。
不過,對於代理退保的組織或個人來說,退保並不是糊裡糊塗,而是有滿滿的套路。
「保險不騙人,但是人騙人。當初套路別人,也會被別人套路。」一位保險業人士表示。
上述保險業人士透露,很多保險代理人在銷售保單時,會用誤導、誘導、誇大保障收益、送禮、返傭甚至墊資等方面讓保險消費者籤下保單,有的甚至代辦投保手續或代籤保單。種種銷售誤導行為,也是當前保險糾紛和投訴的一大主因。
一位壽險公司人士表示,一些保險產品的條款表述很複雜,尤其是健康險產品,代理人在銷售產品時對於售前須知、特別約定、除外責任等未對消費者明確告知,也為日後糾紛埋下種子。
銀保監會公布的2019年保險消費投訴情況顯示,人身險的銷售糾紛,佔人身保險公司投訴總量的48.05%,主要反映誇大保險責任或收益、未充分告知解約損失和滿期給付年限、承諾不確定利益的收益保證等。
充分利用監管部門對於保險公司銷售誤導的監管措施,正是很多代理退保中介能夠為消費者爭取到全額退保的「奧秘」。
《財經》記者瀏覽淘寶和閒魚發現,這些代理退保中介強調,對銷售誤導維權,可以全額退保。
(圖片來自閒魚)
楊兆全指出,這些代理退保中介利用保險銷售、保險監管上的漏洞進行退保實則是一種「釣魚維權」。
據了解,代理退保中介在接單時,都會詳細向消費者了解,當初購買保險產品時,保險代理人是否對其做了一些承諾,是否有誇大保險責任或者保險產品收益的情況,有無承諾返傭等等。如果確認存在這些銷售誤導行為,甚至有一些代理退保中介還會刻意引導消費者編造保險代理人銷售誤導的情節,然後投訴程序開始啟動。
一位處理過多起退保糾紛的人士透露,很多保險公司確實在銷售誤導等方面存在一堆瑕疵,只要在退保申請書裡把這些事實列明,再打銀保監會的12378消保熱線投訴,一投一個準,保險公司基本上就會乖乖就範。
向監管部門投訴成為順利退保的「利器」,一個原因在於投訴率是保險公司的重要考核指標。重視消費者投訴,亦是監管部門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舉措。
今年3月起施行的《銀行業保險業消費投訴處理管理辦法》規定,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健全消費投訴處理考核評價制度,將消費投訴以及處理工作情況納入各級機構綜合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並在各級機構高管、機構負責人和相關部門人員的薪酬分配、職務晉升等方面設定合理考核權重。
在閒魚和淘寶上,一些賣家貼出的保險消費者投訴處理確認單上,顯示了向某地銀保監局反映業務員銷售問題,經由保險公司與消費者協商,退回了保單解約金。
在投訴確認單上往往還有一行文字:消費者需要承諾不對外宣傳相關投訴處理的內容,否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投訴考核,成了懸在保險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楊兆全認為,保險公司在銷售保險產品時,要將信息充分告知投保人,做到信息透明化,「投保利益是什麼、有哪些風險、每年度如何續費,退保手續如何辦理,退保有什麼損失等等,都要充分向投保人告知。」
退保黑產的出現,是從第三方來倒逼保險公司和保險銷售人員嚴格規範銷售行為。
退保維權為何黑化
退保原本是投保人的一項基本權利,為何會衍生出黑產業?
據一位資深保險業人士介紹,保險業首個開展「全額退保」維權,便是近來因向銀保監會要求11.58萬億元懲罰性國家賠償而引發爭議的北京中高盛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濱。2010年李濱代理的一例江蘇泰州退保案,經過民事訴訟和行政投訴兩條路徑,投保人最終獲得全額退保並獲得賠償。
李濱曾對媒體表示,很多普通保險消費者無法弄明白保險條款,在與保險公司發生理賠糾紛時,需要專業的律師為其代理訴訟或解疑答惑,通過訴訟和非訴訟方式維護保險其合法利益。
一位監管部門人士表示,為保險消費者提供正當的退保諮詢,是一項有利於消費者維權的法律服務。最初的一些保險索賠公司,也是保險業內人士和法律人士組成的專業團隊。
「《消費者保護法》修訂後,納入了金融消費的內容,有些地方對金融欺詐行為支持三倍賠償,這些在客觀上為退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上述金融監管部門人士表示。
據了解,《消費者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即所謂的「退一賠三」。
那麼,原來是正當的退保維權,為何會黑化成為地下產業?
按李濱對媒體的說法,這種由他自創的「民事+行政」同步維權的「立體式」維權方式,後來被人加以公司化運作,因濫用和逐利導致失控,形成市場亂象。
一些保險業人士認為,有需求便有市場。亦有一些消費者突遇變故等錢用,但通過正式渠道退保只能獲得微薄的現金價值,求告無門,只好求助於代理退保中介。當然也有一些保險消費者是「無利不起早」,通過代理退保中介不僅拿回全額保費,還有利息,有的還能實現二次退保,即使扣掉付給中介的30%的佣金,還有得賺,何樂而不為?
「不退保就投訴」,在代理退保中介的「指點」下,消費者會直接投訴到監管部門。很多保險公司為了免受行政處罰,往往選擇花錢求安,退保了事。
楊兆全認為,監管機構對投訴率的規定不科學,對於保險公司的投訴情況,沒有區分投訴的原因。一些保險公司為了降低投訴率,往往息事寧人,在客觀上助長了惡意投訴現象,讓惡意投訴者更加有利可圖,客觀上導致了惡意投訴現象的蔓延。因此有必要完善考核方式,改革一些不科學的監管要求。
亦有一些保險業人士指出,保險公司因為自身績效考核機制的問題,也是退保「黑產」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據了解,保險業務員入門先給自己和親友買一圈保險,即所謂的「自保件」「人情件」,以達成考核業績,一年後再退保,已是業內的公開秘密。而一些基層機構的高管為了完成當期業績,也會指示員工先買後退保。
「清除退保黑色產業璉,需要監管部門、保險公司、業務員、消費者合力而行,否則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位保險業人士表示。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