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喜歡義大利麵,南方人喜歡米飯,這是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常識。以我父親為例,一個徹頭徹尾的山東人當他不吃義大利麵時會感到不舒服,更不願意請他吃米飯。
雖然據說北方人喜歡義大利麵,但也有例外,即東北人:「我們這嘎達大米飯可是賊拉香啊!」
東北不僅米飯豐富,而且味道鮮美,武昌大米、香道米等知名品牌享譽海內外,除了這些地方,只要東北當地的米飯都好吃。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土生土長和東北的人一旦離開家鄉,就會發現南方的大米和他們小吃裡的大米不一樣,而且在家裡似乎也不好吃。
那麼東北大米和南方大米有什麼區別呢?這應該從中國水稻種植的歷史說起。
粳稻與秈稻的「一哥」之爭
水稻有兩種,一種是起源於中國的粳稻(Jīng)和印度秈稻(xin)水稻。從外形上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有著不小的區別,米的形狀很細很圓,而米的形狀又很細又圓。
記得我以前吃過粳米第一次看了很久,超市買了一袋泰國香米,因為我發現他和我以前見過的大米不一樣:「這大米咋這麼細長?」當時,我不知道我所有的零食都是粳米,泰國香米屬於秈米。
粳稻是由粳稻生產的,在中國種植歷史悠久,古代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可稱為土生土長的「一哥」。北宋初期,當宋太宗決定開發江南耕地時,強調種植粳稻
發言者說,江北民扎植諸谷,江南專門經營粳稻…江北諸州),並下令粳稻應在寬闊的水域種植,不得出租。
此時,北宋前期農業生產的官方文件中沒有秈稻的記載,因為還沒有正式引入中國,所以當朝廷大規模開發時,仍然種植粳稻。
直到公元宋真宗當政,秈稻才被引進中國,並開始在福建和江淮地區種植。詳細記錄在《宋史·食貨志》
公元大中祥符……年江,淮年,浙江省出現輕微乾旱,即水田不可用,江、淮和浙江省的特使不適合稻田,……分三個路線種植
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湛城稻比粳稻具有更強的耐旱性和適應性,這兩個屬性無疑更有利於宋代農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在《宋史》中看到湛城稻的記錄。沾城米,又名早河、湛河,是從湛城引進福建(位於越南中部和南部)而得名的,事實上這裡的湛城稻是從印度起源的秈稻。
隨著秈稻的推廣,在中國種植的水稻逐漸由粳稻向秈稻轉變,原來屬於粳稻的「一哥」位置被秈稻奪去。
秈稻耐旱,但不抗寒,只適合在中國南部種植,隨著粳稻的邊緣化,中國逐漸形成「北麥南稻」種植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北方人愛面南方人愛米的傳統。
粳米的「柳暗花明」證明了美味更重要
當中國普及秈稻和粳稻被忽視時,兩國中國關係密切、朝鮮和日本也吸收了相關的水稻種植經驗,並根據各自的環境特點進行了改良。
早在唐代,粳稻就被引入日本,當時日本人稱之為「大唐米」,這意味著大米是從中國引進的。
在李氏王朝時期,著名詩人許筠(1569-1618)將中國水稻品種分為許筠(1569-1618)的《閒情錄》三類
中國南方早熟緊湊型秈稻;
晚熟香潤粳稻;
早熟與晚熟糯米色白粘。
此外,書中還對插秧作了描述,《閒情錄》完成後不到另一項朝鮮農業工作《山林經濟》詳細描述了各種水稻品種和水稻追肥。可以看出,當時朝鮮的水稻技術並沒有落後於中國,但不足以改變後來的水稻種植模式,真正的轉折點是日本在現代史上的崛起。
美國的黑船開啟了日本現代化的道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習慣吃大米的日本人開始追求大米的品質,因此香溼粳稻備受青睞,成為日本的主要品種。
在這裡基礎上、日本人開始利用現代技術改良粳稻,先後培育了「越光稻」、「秋田小町」等優質粳稻品種。在日本佔領朝鮮和中國寶島之後,引進本地水稻品種,並進一步進行篩選和改良,最後培育出適合朝鮮和中國寶島氣候環境的粳稻品種。
由於朝鮮與中國東北相鄰,因此朝鮮人在中國東北中播種,在此之前,中國東北幾乎沒有水稻種植。
在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後,開始進一步推廣粳稻,就這樣,在日本人的強烈幹預下,中國一直在下降的粳稻又回到了主戰場,藉助東北獨特的自然環境生產了更多的美味水稻。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北麥南稻」,東北卻富含大米。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之所以不遺餘力地推廣優質粳稻品種,是基於中國基礎上的殖民和入侵,以及情況下剝削中國人的目的。
添加:
除了文中提到的粳稻、秈稻和糯米外,水稻的分類也越來越詳細,在這裡,為了方便敘述,別無選擇。例如,大米也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根據栽培方法和栽培地點,可分為水稻、旱稻和旱稻。
(晚上)
參考資料:
《宋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宋史》
《閒情錄》許筠
《山林經濟》